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杭州歷史氣象

杭州歷史氣象

杭州的氣候怎麽樣

杭州市地處中北亞熱帶過渡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壹年中,隨著冬、夏季風交替控制,大氣環流背景、主要影響的天氣系統和天氣狀況均會發生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形成春陰雨、夏潮熱、秋幹爽、冬濕冷的氣候特點。杭州由於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勢高低起伏懸殊,全市的溫、光、水、風等氣候資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局地小氣候資源豐富。但因季風在進退、持續時間上的不穩定,特別是季風強度的較大變化,常導致冷熱幹濕異常,出現災害性天氣和氣候事件。杭州市主要氣候特點如下:

壹、光溫同步、雨熱同季

杭州市由於受冬夏季風的影響,形成了光、熱、水同季配合良好的氣候特色。開春後,太陽總輻射量逐月增強,氣溫同步回升,雨熱同季增加;5-6月由春入夏,杭州市的降水開始進入高峰期,氣溫適中。盛夏季節(7-8月)太陽總輻射量達最高值,也是壹年中的高溫期。由於受副熱帶暖性氣團控制,梅雨結束後降水量較前期明顯減少,易出現高溫伏旱天氣。歷史上杭州市區日最高氣溫曾達39.9℃。9月由夏入秋,光溫同步下降。受臺風和冷空氣影響,秋雨來臨。10-11月則盛行秋高氣爽天氣。光照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光溫條件優於春季。冬季光、熱、水均處在壹年中的低值期。

二、春季回暖早、增溫快、氣溫日較差大

杭州市低山丘陵面積廣大,沿江平原、盆谷地依山傍水,因此具有明顯的地形氣候特點。東部的寧紹平原地區,冬季(以1月為代表)月平均氣溫較西部低丘谷地高0.9-1.3℃,但≥10℃的回暖初日臨安與東部平原地區相同。而≥15℃回暖初日,臨安較寧波早3天;從≥10℃回暖初日到≥15℃的初日,臨安為22天,而東部寧波要25-26天,春季回溫比寧紹平原早。比較寧波、蕭山等地上半年前後兩個月平均氣溫回溫情況,從中可以看出,盆谷地2-4月平均氣溫回升值要大於平原地區。山間盆谷地的氣溫日較差明顯大於平原,年平均氣溫日較差昌化為11.0℃,建德為10.1℃,而杭州東北部平原地區只有7.9-8.1℃,較山間盆谷地小2-3℃,這是杭州市又壹個氣候特色。

三、氣候多宜、資源豐富

杭州市地跨兩個熱量帶,南北僅跨1.3個緯距,而年平均氣溫卻相差2.5℃,≥10℃的活動積溫差1000℃,山區與平原降水量多寡相差700毫米以上,年日照時數相差300小時以上。這說明杭州市的氣候資源,除地帶性差異外,地形小氣候差異更是十分顯著。

杭州市西南部的新安江水庫區、梅城兩江小平原、壽昌盆地,四面環山,中間有水體調節,是杭州市降水量較多,熱量條件最優,無霜期最長,越冬條件優越的氣候區。

杭州市東北部的河網平原和濱海平原,地形向北敞口,降水量偏少,光照充足,冬季寒冷,熱量條件稍差。中部的河谷平原、盆地介於南北之間,氣候多宜,降水量適中,熱量條件較優。另外,三江流域優越的小氣候資源,造就了十分秀麗的自然景色。山水相依,林木蔥郁,名勝古跡分布其間,形成了杭州市主要的南線風景旅遊區。

杭州市廣大山區,氣候垂直差異顯著,雨量豐沛,氣溫隨高度上升而下降,千米以下的山區雨量隨高度上升而增加,組成了復雜多樣的立體小氣候。

四、氣象災害頻繁

以杭州市區為例,冬秋季月平均氣溫的年際變化可差6℃以上,春夏季也差4℃左右;年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可差1倍以上(952-2355毫米),而月降水量的年際變化更是多寡懸殊,可差十倍以上;年日照時數年際變化也可差600小時以上(1576-2256小時)。正因為氣候因子年際變化如此之大,就造成了有的年份盛夏久旱不雨,有的年份又暴雨成災,帶來了頻繁的氣象災害。

春季的倒春寒、連陰雨;夏季的暴雨、強對流、高溫幹旱天氣;秋季低溫、早、晚霜凍;以及冬季的寒潮、大雪等氣象災害常會給社會各行業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例如:1954、1983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的洪澇;1967、1978年、1994年和2003年的大旱;1956、1961、1963、1972、1974、1988年和2005年受臺風影響,都給杭州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杭州位置 大小 人口 天氣 歷史 著名景點 吃的東西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遊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16600平方公裏,683.38萬人口,杭州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形成春陰雨、夏潮熱、秋幹爽、冬濕冷的氣候特點。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定都於此,是我國七大古都之壹。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杭州地區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傳大禹到會稽(今紹縣)赴諸侯大會,在此“舍航(杭)登陸”,因稱“禹杭”,日後訛傳成“余杭”。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又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於今杭州地域置錢唐縣,同時置余杭縣,同屬於會稽郡。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錢唐之名最早見於正史記載。

漢承秦制,漢初時節實行道、邑、侯國並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錢唐縣境屬於韓信的楚王國。六年春,立劉賈為荊王,屬荊王國。十二年立劉濞為吳王,屬吳王國。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誅吳王濞,錢唐縣復屬會稽郡,隸屬於江都國。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廢江都國。會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級治安軍事機構)從山陰縣(今紹興)遷治錢唐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會稽郡隸揚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錢唐縣為泉亭縣,王莽建立新朝承襲之。東漢初,復錢唐縣舊名。

三國時,錢唐縣屬吳國,並為吳郡都尉治,隸屬於揚州。兩晉時期,錢唐縣仍屬吳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廢錢唐郡,並桐廬、新城入錢唐縣,割吳郡鹽官(今海寧)、吳興郡余杭,及富陽、於潛***5縣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時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為避國號諱,改錢唐縣為錢塘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

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揚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為行宮,升杭州為臨安府,亦稱行在所。紹興八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占臨安府,設兩浙都督府,不久改為安撫司。次年改臨安府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為杭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壹年,自揚州遷江淮行省治於杭州,次年改稱江浙行省,杭州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於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占杭州,十壹月改杭州路為杭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2月,廢杭州府,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直屬浙江省,並為省會所在地。民國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軍占領杭州。淪陷期間,原8個區改為7個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為浙江省直轄市,並為浙江省省會。

著名景點西湖,吃的有西湖醋魚 東坡肉 荷葉雞 茶葉蝦仁 宋嫂魚羹。

杭州的發展,氣候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遊,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

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河網密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的壹部分。

全市丘陵山地占總面積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蕩、水庫占8%。杭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

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6%。 杭州市內有錢塘江、東苕溪、京杭大運河、蕭紹運河和上塘河等江河。

錢塘江水系包括新安江、富春江。新安江水庫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最大的水庫,庫區面積570多平方公裏,蓄水量達178億立方米,庫區內有大小島嶼1078個,故又稱"千島湖"。

杭州市中心的西湖,南北長3.3公裏,東西寬2.8公裏,水面面積5.66平方公裏。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

市西南部的主要山脈為天目山、白際山、千裏崗山,東南部為龍門山。臨安市西部與安徽省交界的清涼峰為最高,海拔1787米。

自然資源: 杭州土壤以紅壤和水稻土為主。紅壤分布在丘陵區,宜種茶樹、果樹,其中以西湖龍井壹帶出產的茶葉品質最為優異。

水稻土集中分布在東北平原區,該區是糧油棉麻桑和蔬菜的主要產地。 杭州市處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平均森林覆蓋率為62.8%,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

其中屬國家壹級保護的動物有1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動物有55種;屬國家壹級保護的樹種有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樹種有18種。臨安市的天目山和清涼峰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螢石、白雲石、石灰石、膨潤土等大型非金屬礦和鐵、鉬、銅等中型金屬礦床。臨安市昌化出產壹種罕見的雞血石,質地細膩,色彩鮮艷,為收藏石和章石之珍品。

[旅遊資源] 2000年,來杭境外遊客70.7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5%,旅遊外匯收入2.92億美元,增長23.4%;國內遊客2305萬人次,增長4.4%,國內旅遊收入達到190億元,增長14%。杭州及所轄臨安、建德先後成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西湖風景區列為全國十大文明風景區示範點之壹;宋城、千島湖兩風景區獲得全國首批"4A"景區稱號。

杭州擁有得天獨厚的風景旅遊資源,自然賦予的獨特環境和幾千年人類文化積澱,使杭州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薈萃之地。杭州擁有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湖風景名勝區、"兩江壹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名勝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五個國家森林公園--千島湖、大奇山、午潮山、富春江和青山湖森林公園;壹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

全市擁有年接待1萬人次以上的各類旅遊景區、景點達120余處。桐廬、臨安、淳安都成為年接待景點遊客上百萬人次的旅遊大縣(市),杭州"旅遊西進"戰略輪廓初步顯現。

以西湖為中心,"三江兩湖壹山"為主線,以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為重點,輻射全市的大杭州旅遊格局基本形成。 以西湖為中心的西湖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壹,總面積達60.8平方公裏。

融名勝古跡、園林山水為壹體,西湖四周綠蔭環抱,山色蔥籠,溪澗幽深,壹年四季各具秀色。西湖"雙十景"交相輝映,靈隱禪寺、嶽王廟、六和塔、虎跑等著名景點舉世矚目。

近幾年新建成的宋城、未來世界、胡雪巖故居、城隍閣、滿隴桂雨公園等景點,已成為新的旅遊熱點。目前西湖景區對遊人開放的公園、風景名勝點達100余處。

西湖風景名勝區已被國家列入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西湖十景"之名,源於南宋畫院的西湖山水畫題目。

今存古籍《方輿勝覽》記載:"好事者賞命十題,有曰: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岸(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之後,以這十景作畫、作詩、寫詞者不斷。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就"西湖十景各賦詩壹首,其中,有兩景改名為"雷峰西照"(後人又稱"雷峰夕照")、"雙峰插雲"。

1985年,由10萬中外遊客和杭州市民投票評出"西湖新十景":虎跑夢泉、龍井問茶、滿隴桂雨、雲棲竹徑、九溪煙樹、阮墩環碧、吳山天風、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西湖雙十景使西湖名揚天下。

以清澈的流水為主景,"山美、水清、境幽、史悠"為特色的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是杭州又壹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具有獨特的平湖、峽川、群島、奇山、溶洞、泉瀑和歷史傳奇性。著名景點有鸛山、新沙島農家樂、桐君山、瑤琳仙境、嚴子陵釣臺、天目溪漂流、建德大慈巖、靈棲洞、九姓漁民婚禮、雙塔淩雲、七裏揚帆、千島湖等景點。

千島湖上遊為安徽屯溪,"兩江壹湖"旅遊線連接著西湖風景名勝區和黃山風景區,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壹條"黃金旅遊線"。 素有"大樹王國"、"天然植物園"之美譽的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由東、西兩支天目山脈組成,西天目主峰仙人頂海撥1507米,東、西天目山兩峰相距僅15公裏,雙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