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以後,以周人祖先血緣崇拜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周朝封建王國體系開始分化,新道家天道觀的出現,使具有超然意義的聖人崇拜越來越深入。先秦諸子對聖人的看法雖有不同,但都是聖人與天相連,聖人譜系大致相同。這為新郡縣制統壹全國提供了天道和歷史依據。戰國秦漢時期,聖制思想建設出現了兩大趨勢。壹個是很多宗族都是建立在舊的宗法文化基礎上的,叫做黃帝宗法。二是根據新的陰陽、五行、星象等概念,演繹歷史和人類的聖制,以新天道、新天命論證世界聖王,可稱天道聖制。後壹種傾向成為戰國至秦漢之間的主流,為郡縣制帝國政治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為秦漢帝國所采用。但是,由於秦帝國只承認聖人與天的關系,否認聖制和傳統文化,其聖人信仰的建構不可能成功。另壹方面,漢帝國主張摒棄聖緒,以傳統文化立國。在天道聖制的傳承順序上,逐漸采用五行共存的模式,摒棄了起初五行相競的模式,強調文化和政權的傳承,強調秩序與和諧。因此,它成功地構建了壹個完整的祭禮神聖體系,起到了國家信仰的作用。占蔔文學是天人合壹的表現形式。該成果梳理了眾多蔔筮文獻,梳理了蔔筮文獻中的帝、皇、王神制,揭示了貫穿其中的五行三制兩個序列及其特殊含義,展示了漢代儒學文化建設的歷程。其成果壹方面通過對天道聖制的闡釋,吸收了古史派的歷史觀,另壹方面糾正了漢代經學信蔔,而古文經學不信蔔的學術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經學也相信占蔔,但漢帝國建立後,他們用宗法制對天道聖制進行了補充和修改,使之更加穩固,更加倫理道德。
占蔔理論與漢代道德建設的完成
從漢代的角度,尤其是從與氣學相關的《孝經》研究逐漸興盛並成為漢代重要典籍的角度來看,發現《孝經》在蔔筮文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接著闡述了漢代孝經研究的發展及其與秦漢郡縣鼓勵孝道、穩定小農經濟的關系。然後從思想史的角度論證了為什麽孝成為宗法封建王國文化中的最高道德標準和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然而,在封建宗法文化崩潰後,百家爭鳴對傳統道德采取了重新解釋、否定或重建的態度,但大多數並不反對孝道,仍將其視為基本道德。戰國秦漢時期的儒家,在積極吸收道家、墨家、法家道德觀點的基礎上,賦予新天道以倫理內涵,賦予人以宇宙的氣質,構建了新的倫理道德體系。在這壹建構中,董仲舒的人元素與天元合壹的觀點,為人性與人性找到了天道的根據,將天道之語轉化為儒家《春秋》之語。這樣,新天道與新道德體系融為壹體,與“天元(道)-陰陽-五行”的天道體系相對應,道德體系呈現“孝(忠)-仁義-五德”的狀態。在擺脫了封建宗法文化之後,孝仍然是郡縣制帝王道德體系中的標準道德。漢代儒學的道德建設過分強調外在的規範性和神聖性,忽視了道德的主體性、自覺性和自省性,所以儒學在西漢末至東漢也進行了壹些修正性的建設。
秦文化研究在2001產生了比較集中的成果。
許多提交給秦漢兵馬俑比較和漢代文化研討會的論文都以秦始皇陵的兵馬俑為研究對象。鹹陽秦文化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也是對秦史、秦文化研究隊伍的壹次檢閱,推動了新世紀研究的深入。
對秦國歷史的總結,往往繼承了“過秦”的傳統,重在回顧秦國失敗的教訓。比如石廣泉對秦朝法治失敗原因的理性思考(《求是學刊》第3期2001)、《張虹與朱宏對秦朝統壹中國前後工商管理政策的探討》(暨南大學學報第3期2001)、《劉道生與李詠對秦朝歷史的辨析》(蕪湖師範學院)
黃、傅谷之的《秦代刑法思想初探——秦漢刑法思想研究》(西北大學學報,第4期,2001)是近年來值得特別介紹的壹篇論文。筆者指出,大壹統後,秦刑法思想曾壹度向“刑罰輕緩化”轉變,但總的趨勢是向極端化、絕對化演變。這壹論點應引起秦史和秦文化研究者的重視。
秦國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逐漸強盛起來。但是,由於法家思想適用的地方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其特點和面貌也有所不同。王種修的文章《齊晉秦代法家思想的差異》(齊魯學刊2001第6期)指出,法家可分為以管仲為代表的齊國法家和以商鞅、韓非為代表的秦晉法家,他們重德重禮,富民教民,愚民易治。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分析法家思想的國別和地理是必要的。另壹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秦所宣揚的法家思想與東方法家思想是不同的,是有時代差異的,即前者可能是成熟的,可以因為政治實踐而得到豐富。喬健在《韓非對君主專制絕對確定性的追求》(蘭大學報,2001,第1期)壹文中說,對君主專制絕對確定性的追求,使韓非最終把所有的政治希望寄托在專制君王的獨斷專行和“賢能”上,他的法、術、權思想都與此密切相關。中國的君主專制及其相應的人的工具化、工具化,在某種程度上是韓非思想的現實結果。作者還指出,“把統治秩序的建立和政治目標的實現完全寄托在全體臣民毫無限制地壹致維護國王的絕對統治上,無疑是最不確定的政治幻想。“韓非思想中壹些有價值的內容,比如《遊渡》壹章中的‘法不貴,繩不屈’。.....‘刑法不避大臣,賞善不留夫’,這在絕對主權的條件下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本質上也與其主旨相矛盾。崔向東的《論韓非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和華艷芳的《論韓非的秦代法治與教育思想》都收錄在《秦文化論文集》第八輯中,其中也概括了韓非思想的文化影響。
陸《春秋》的文化價值及其對秦史、秦文化的影響歷來受到重視。褚道立、鐘海在他們的論文《呂春秋的軍事情報思想》(軍史研究2001,第1期)中指出,呂春秋的軍事情報思想相當系統,並對相關理論進行了總結和分析。《秦文化論文集》第八輯收錄了論述《呂氏春秋》軍事思想的論文、郭瑞吉和對《呂氏春秋》軍事思想的分析。簡君的《陸氏春秋至名士論》(齊魯學刊2001第5期)寫道,名士論在《陸氏春秋》中占有壹定的地位。《魯春秋》對名家的意義在於保存了先秦時期壹些名家的相關資料,可以啟發學術界深入思考中國思辨哲學相對落後的原因。
關於秦始皇時代政治文化的創造和成就,有學者對此前的壹些肯定認識提出了異議,如所謂“車在同壹軌,書在同壹頁”的實際內容和真實意義。韓復之《秦始皇新論》“車在同軌,書在同文”(求真與永葆學術青春,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5438+0版)對譚世保的“車在同軌,書在同文”(中山大學學報,1988)作者寫道,“秦始皇的官員和大臣們在建國之初就有他們的政治抱負和理想雖然大部分石刻是頌詞,但也反映了秦始皇的政治理想。適應當時的需要,順應歷史潮流,他推行‘車在同壹軌道,書在同壹語言’,就是要統壹全國車輛的軌道和文字。車輛的形狀和命令的格式絕不應符合規則和條例。秦始皇不會拋棄大需求,拘泥於細節。我們應該在統壹大業中討論他的措施,我們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