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註重保持和維護肝臟的健康

註重保持和維護肝臟的健康

古人在幾千年前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預防為主的原則。怎麽堅持不治已病治未病做好預防呢?從經絡上講,具有預防作用的臟腑在肝臟,因此,堅持日常對肝臟地自我保健治療勢在必行,通過不斷的調整肝經,膽經,使肝臟經常處在壹個 健康 的狀態。

祖國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但除心之外壹個很重要的器官就是肝臟。《素聞.靈蘭秘典論》中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意思說,肝是帶兵打仗,幫助出謀劃策的將軍。從這句話可見肝臟在人體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黃帝外經在《肝木篇》中又講,人體應以肝為中心。它依據五行生克化制關系,說明了肝木與五臟的生理、病理的聯系。在生理的情況下,肝木為脾土之制,為肺金之克,為心火之母,為腎水之子。在病理的情況下,若肝郁,必殃及五臟,產生壹系列病理上的變化, 肝氣郁結 乃為各種病機轉之根由。

要保證肝臟的 健康 ,就要了解肝臟在人體的重要作用,明確肝臟在臟腑當中所處的位置,然後,堅持運用中醫的外治法自治。

肝風 內動,病證名。指肝風不因外感 風邪 而動者。泛指因風陽、火熱、陰血虧虛所致,以肢體抽搐、眩暈、震顫等為主要表現的癥候。《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臨證指南醫案·肝風》華岫雲按:“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 ,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仆,甚則瘈疭痙厥矣。”肝風內動可分虛實,虛證有陰虛動風,血虛生風;實證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經常調整肝經有如下幾大好處:

1、 心主血,但血的運行也受氣的制約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肝的氣機調達,關系到血的運行。《明醫雜著.醫論》薛已著,“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指出了肝主疏泄能輔助心氣的發動,使血行有利,有利於心臟的 健康 。

2、 肝臟內富含血液

古人稱肝為“血庫”、“血室”、“血海”等稱。肝貯藏血液,壹是肝臟本身能儲備大量血液,以供機體各部活動所需。二是肝中藏血營養自身,保持肝臟的柔和,制約肝之陽氣。如果肝貯藏血量不足,而致肝血虛,機體各部組織器官得不到足夠血液的營養,如果不能制約肝的陽氣升動,可導致肝陽上亢,肝火上炎。

3、 促進消化

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與否,主要取決於脾的生清和胃的降濁功能是否協調平衡。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能夠促進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肝主疏泄對脾胃消化功能,對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唐容川所雲,“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可影響脾之升清,可表現為肋骨脹痛、脘腹脹滿、腸鳴、腹瀉等,稱之為肝脾不和;若影響到胃之和降,可見噯氣、食欲不振、腹脹、吞酸、嘔吐等病癥,稱之為肝胃不和。

4、 調節男人排精與女人月經

精的閉藏在於腎,而男子精液溢瀉則由肝疏泄功能控制與調節。肝疏泄條達,經絡通暢,則精竅啟閉有常,精液藏瀉有度。若肝失疏泄,氣機郁結,經脈不舒,精關失啟,則表現為精出量少或不射;若肝郁日久化熱,相火妄動,疏泄太過,又可發生遺精、早泄。

女子以肝為先天,肝的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婦女的生理及病理。其中“肝主疏泄”維系著女子月經和排卵,使經、帶、孕、產、乳得以正常。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條達,惡抑郁。肝體陰而用陽,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流、血量的生理功能。婦人以血為基本,若素體多郁,或七情內傷,則肝的功能失常,影響沖任,可導致月經病。正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講道:“肝經壹病,則月經不調”,肝主疏泄與月經病密切相關。

5、收攝血液

“肝藏血”之藏還含有約束、固攝之意,所以,“肝藏血”有固攝血液的作用。這壹作用,古人已有論之,《衛生寶鑒》中說,“夫肝攝血者也”。《女科準繩》引薛已之言說,“肝虛不能攝血也”。因此,肝的功能失常可導致各種出血,這在古籍中也有大量記載。如,《素聞.舉痛論》中說,“怒者氣逆,甚者嘔血。”古人在治療上強調吐血要以治肝為主,“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矣。”

6、 調節血的流量

唐.王冰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說明人體各個部分血流量的增減與肝臟藏血的功能有關。

人體各部血液流量,常隨人體活動、情緒的變化、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進行自我調節。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肝能把貯藏的血液向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所需;當人體處於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活動量小,機體各部特別是外周血液需求量也相應減少,這時相對多余的血液就藏受於肝。這說明人體臟腑組織各方面的活動,都與肝臟有密切關系。如肝主藏血功能失調,就會影響人體正常活動,出現了血液方面的病變。例如,肝血不足,也叫肝陰虛,常可見到兩眼昏花、筋肉拘攣、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減少,甚至經閉等病癥。所以,肝臟對血液

7、疏通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的流通,有賴於氣機的調暢,而通暢氣機是肝主疏泄最基本的生理作用。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器官的生理活動就能保持協調。沈金鰲說,“故壹陽發生之氣,起於厥陰,而壹身上下,其氣無所不乘。肝和則氣生,發育萬物,為諸臟之生化。”若肝疏泄功能失常,往往表現為兩種情況:壹是疏泄不及,氣機郁滯,這種郁滯,稱為“肝氣郁結”,表現為情誌抑郁,胸脅、兩乳、少腹等部位脹痛不舒。二是肝郁化火,升泄太過,表現為火氣上逆,稱為“肝氣上逆”或“肝火上炎”。病癥為頭脹腦痛、面紅目赤、脅肋脹滿、煩燥易怒等。也可出現噯氣、嘔吐、腹痛腹瀉等癥。

此外津液輸布代謝與肺、脾、腎和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景嶽全書窿閉論治》中說,凡氣實者,氣結於小腸、膀胱之間,而癃閉不痛,當屬肝強氣逆之證。

8、情誌調節

情誌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亦稱為七情。《素聞.陰陽應象大論》中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認為情誌的產生以及情誌上的變化,與五臟的運化功能有關。五臟中除心主神明,對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具有統帥作用外,肝主疏泄,調節情誌的作用,對各種精神活動尤其對 情感 過程中的影響亦相當重要。若肝的生發條達之性不及,必導致疏泄無能,精神失養,此時氣機若運行不暢,必然出現氣郁為主的病理變化。如,郁郁不樂、多疑善慮、沈悶欲哭等。若生發無制,陽氣升騰而上,必致疏泄太過,出現以氣血上逆為主的病理變化,甚則出現嘔血、暈厥等等。

肝的疏泄功能與情誌的變化,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許多情誌上的變化都可以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其中以怒為最甚。《靈柩.百病始生》中說,“喜怒不節則傷肝。”《靈柩.邪氣藏腑病形》中說,“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肋下,則傷肝。”清.沈金鰲說,“惟平肝可以之怒。”不良的情緒變化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只有肝臟得到治療,才有可能恢復肝的正常疏泄功能。

由此看來,經常揉搓肝、膽在小腿部位的贅肉,點按肝、膽經絡,可使肝、膽經脈經常處於暢通無阻的狀態,對心臟病、糖尿病、婦科病、血粘稠度增高、泌尿系統等等疾病,將有不同程度的治療作用,有病可治病,無病可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