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的意思——賣唱的歌女好像不懂得什麽叫國家滅亡的仇恨。
作品出處
“商女不知亡國恨”出自《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
此詩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全詩寓情於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沈含蓄,語言精當錘煉,藝術構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原文
泊秦淮
[唐代]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詞句註釋
⑴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遊賞之地。
⑵煙:煙霧。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⑸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作品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麽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創作背景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的場所,“秦淮”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詩人夜泊於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作品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壹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這首詩中的第壹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註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壹起,繪成壹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麽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麽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壹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壹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壹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壹、二句這麽處理,就很像壹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壹幅畫,往往是先註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裏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壹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麽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壹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壹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沈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壹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沈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名家點評
《唐詩正聲》:吳逸壹曰:國已亡矣,時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驟聞,自然興慨。
《批點唐詩正聲》:寫景命意俱妙,絕處怨體反言,與諸作異。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周雲:亡國之音,自不堪聽,又當此景。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弼為用事體。何仲德為熔意體。
《唐詩繹》:首句寫景荒涼,已為“亡國恨”鉤魂攝魄。三四推原亡國之故,妙就現在所聞猶是亡國之音感嘆,索性用“不知”二字,將“亡國恨”三字掃空,文心幻曲。
《而庵說唐詩》:“煙籠寒水”,水色碧,故雲“煙籠”。“月籠沙”,沙色白,故雲“月籠”。下字極斟酌。夜泊秦淮、而與酒家相近,酒家臨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後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陳後主以此亡國,有恨於其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
《唐詩別裁》:絕唱。
《網師園唐詩箋》:後之詠秦淮者,更從何處措詞?
《詩法易簡錄》:首句寫秦淮夜景。次句點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後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節神韻,無不入妙,宜沈歸愚嘆為絕唱。
《唐詩箋要》:盱目刺懷,含毫不盡。“千裏楓樹煙雨深,無朝無暮聽猿吟”,淒不過此。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王阮亭司寇刪定洪氏《唐人萬首絕句》,以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為壓卷,韙於前人之舉“蒲萄美酒”、“秦時明月”者矣。近沈歸愚宗伯亦效舉數首以續之。今按其所舉,惟杜牧“煙籠寒水”壹首為角。
《唐絕詩鈔註略》:何焯雲:發端壹片亡國恨。王堯沖雲:“近酒家”,歌聲所由來矣。
《詩式》:首句狀景起。煙、水色青,故“煙籠水”;月、沙色白,故“月籠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點“泊秦淮”。泊近酒家,為下商女唱曲之所從來處,已伏三句之根。三句變換,四句發之,謂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詩境淺說續編》:《後庭》壹曲,在當日瓊枝璧月之場,狎客傳箋,纖兒按拍,無愁之天子,何等繁榮!乃同此珠喉清唱,付與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勝滄桑之感?……獨有孤舟行客,俯仰興亡,不堪重聽耳。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寫夜泊之景。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後庭花》曲以嘆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陳亡而結束,詩人用意自在責陳後主君臣輕蕩,致召危亡也。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公元828年(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禦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