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詩歌成語修辭的批評書籍有哪些?

關於詩歌成語修辭的批評書籍有哪些?

1,互文性

互文性,也稱互文性,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壹種修辭方法。古文對它的解釋是:“以文字見對方,以文字見文字。”具體來說,就是壹種相互用詞的形式:上下句或壹句話的兩個部分,看似說的是兩件事,實際上是相互呼應,相互解釋,相互補充,說的是同壹件事。通過上下文意義的交錯、滲透和補充來表達完整句子意義的修辭方法。

示例:

(1)秦時明月,漢時明月。(王昌齡《大堤》)這裏應該是秦漢明月,秦漢風俗。

(2)煙籠寒,月滿沙。(杜牧《博秦淮》)應譯為:煙懸寒水沙;月光覆蓋著沙子和冰冷的水。

2.共同感覺

通感修辭格又稱“移情”,是在描寫客觀事物時,利用意象來轉移感情,使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受相互溝通、交錯,將原本表達A感的詞語轉移來表達B感的修辭格,使意象更加生動、新穎。

示例:

(1)歌臺暖春色和諧,舞館冷風雨蕭瑟(阿房宮賦)

(2)薄影橫斜,水清淺,黃昏飄香。”(林逋《山園小妹》)

3.比興

比興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技巧。對此,宋代朱有過較為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較的話,就把這個東西和另壹個東西比較”,而“感興趣的話,就先說點別的,喚起妳唱的詞。”總的來說,“比”是壹種隱喻,壹種將人或事物形象化的隱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是上升,即以其他事物為詩歌的出發點,喚起要歌頌的內容。常用“比”和“興”。

示例:

(1)“孔雀東南飛,五裏飄零”在這裏,詩人用向南飛的孔雀象征著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和依戀,卻又不願離婚和分離。既有“比”又有“趣”,為全詩設置了感傷的意境。

4.使用典故

用典,即利用事物,是壹種修辭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文字,堪稱經典。可以用豐富含蓄的方式表達相關的內容和想法。

示例:

(1)古往今來,英雄無處可尋,孫仲謀就在其中。當年的舞池還在,但英雄們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去。夕陽照在長滿草樹的草原上,人們說這裏曾是劉裕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率領北伐,收復失地多麽有力啊!(辛棄疾《詠玉樂京口顧北亭懷古》)

5、反復

重復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故意使壹個句子或詞語重復出現的修辭方法。

示例:

(1)找來找去,冷清淒慘。乍暖還寒的時候,最難停止呼吸。三杯兩盞酒,怎麽可能打得過他,風裏來晚了。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

(李清照《慢聲吟》)

6.暗喻

隱喻是壹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與事物A相似的事物B來描述或解釋事物A是壹種修辭手法..又稱“比喻”、“類比”,中國古代稱之為“比”或“比”。

示例:

(1)可憐九月初三夜露如珠月,壹張弓。(白居易《木江吟》)

7.誇張

誇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而故意誇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和程度的壹種修辭方式。

示例:

(1)白發三千尺,愁似長(李白《秋蒲之歌》)

8.轉喻

代,顧名思義就是借壹物代替另壹物,所以大多是名詞。在使用時,壹定要考慮替代的正當性和普遍性,盡量不要化繁為簡,使意思通順。而且這時候的借代壹般類似於以小見大,以小見大,以小見大,把句子形象具體化。壹般來說,借代是說話或寫文章時,借用與借代關系密切的人或事,而不是直接說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的壹種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被替代的叫“借體”。當“本體”不出現時,取而代之的是“借體”。

示例:

(1)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杜甫《從北京到奉賢詠五百字》)

(2)明月不知別離苦,斜照透珠湖。?(晏殊《最近的花》)

9.提問

提問是壹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來表示強調。為了強調某壹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問,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運用提問,可以吸引註意力,啟發思維;有助於層次清晰、結構緊湊;能更好地描述人物的思想活動;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興風作浪,變化多端。

示例:

(1)院子有多深?柳堆煙,簾無重。(歐陽修《死華蓮》)

10,反問句

反問句是壹種以問句的形式表達明確意思以強調語氣的修辭手法。人不回答反問就能理解別人想表達的意思。壹個反問句也叫挑釁、詰問、詰問。

示例:

(1)日出時,河水比火更紅,春天,河水綠得像藍色。能不忘江南嗎?(白居易《憶江南》)

11,並行度

排比是壹種修辭手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聲調相同的短語(主謂/動賓)或句子(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來達到強化語言潛能的效果。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密切相關、聲調壹致的詞或句子排列成串的修辭方法。

示例:

(1)我們要成為斯裏蘭卡的偉人,首先要苦其心誌,苦其筋骨,餓其體膚,空其身。(《孟子·高姿·夏》)

12,對偶

對,中古詩歌格律的壹種表現形式。詩歌中嚴格的對偶性叫做對偶。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對仗和句子的對仗。決鬥常用於駢文。決鬥也叫團戰和排戰。它把概念相近或相反的詞語放在相應的位置,使它們相互映襯,使句子更有魅力,增加了詞語的表現力。對抗就像是政府的壹個禮儀性的儀式,彼此對立。對仗與漢魏時期的駢聯關系密切,可以說是由駢聯發展而來,對仗本身也應該是壹種駢聯。

13,類比

比較是把壹個事物描述和說明為另壹個事物。可比修辭格是把人和莊稼比,把事物和人比,或者把A物化成b,這類修辭格的運用可以達到獨特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獨特的風味,或把事物寫得生動傳神,表達愛恨情仇。詩歌、小說、散文、寓言、童話等經常使用可比的修辭格。

定鎮14

頂針,又稱頂真、聯珠或對聯(英文anadiplosis),是指用上壹句話末尾的字(或詞)作為下壹句話開頭的字(詞),使相鄰的分句聯在壹起。這是壹種常見的對聯手法,也能體現漢字的特點。

示例:

(1)壹個人雖然有幾百只手和手指,卻無法指向壹端。有幾百個人,嘴裏有幾百條舌頭。妳不能說出壹個地方。”(林嗣環的《口腔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