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有***五十篇,按劉勰的說法,符合《周易》“五十大衍”。50篇中,最後壹篇是序文,相當於現代著作中的序文,只是按照當時的習俗放在了最後。在序言中,劉勰詳細介紹了自己創作《文心雕龍》的由來,聲稱自己7歲時夢見了“彩雲”,自己“爬上去摘了”。成年後,夢見自己手持禮器,跟隨儒家大師孔子南下。劉勰認為這是上天讓他寫文章的征兆,於是創作了這篇《文心雕龍》。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劉勰雖然精通佛經,曾經出家為僧,但在寫《文心雕龍》時,卻自覺地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
在序言中,劉勰還簡要闡述了《文心雕龍》的結構和內容。《文心雕龍》除前言外,共分三部分,其壹為文獻樞紐,包括原道、鄭聲、景宗、鄭微、辨騷。樞紐是關鍵,這是文章寫作的壹般原則。第二部分是“隨筆敘事”,相當於文體文學史的壹部分。它描述了各種文體產生和演變的歷史過程,評價了歷代作者的成敗,總結了不同文體寫作的基本原則。值得註意的是,這部分還有壹種“文風”,其中“韻為文,無韻為基”,這也是當時人們對文體的普遍看法。第三部分是“情感分析”。這部分是創作論,詳細闡述了文章構思、創作、文學鑒賞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是《文心雕龍》這本書的重點和精髓。
《文心雕龍》理論成就突出。
首先,《文心雕龍》在論述具體的文學創作活動和心理時摒棄了文人的抽象說教,表現出壹種樸素的文學發展史進化觀。而且對文學創作和批評等壹系列問題,以及文學的審美特征和規律提出了精辟的見解,頗有獨到之處。因此,它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次,關於《文心雕龍》的文學史觀,劉勰認為文學的發展變化最終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和制約。所謂“時代變了,素質和文學變了...歌語隨時代而變”和“文學的變化受世界影響,興衰依時序”。這種文學史觀把以前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提升到了壹個新的理論高度。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劉勰強調了文學創作中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他要求壹個有創造力的作家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只有“變”文學才能不斷發展。同時,他也強調,任何“改變”或創新都離不開“交流”,也就是傳承。文學創作只有把“傳播”與“變革”、“事業”與“革命”辯證統壹起來,才能“探得道,飲得不竭”,從而實現文學創作的健康發展。其實,劉勰在作品的開頭就說:“日月相重疊,山川相輝,地形地鋪,亦蓋道”,而“言亦天地之心”,把詩歌的起源與孔伷的六經聯系起來,提升到自然之“道”的哲學高度。可以說它代表了。而其文學史觀正是建立在這壹理論認識之上的。
第三,《文心雕龍》最有影響、最突出的美學個性是創作論。創作論從立意、風格、繼承與創新、內容與形式、文本結構、音律與修辭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論述。他的創作理論在序言中稱為“析情采擷”,包括“講神、畫風、悟芽、讀音”首先,在立意上,他提出了“神物徘徊”的思想,闡述了精神活動與外物的關系。其次,在風格方面,他探討了形成風格的因素。他雖然重視先天的才能,但也非常重視後天的學習。他認為“八體反復運動,學有所成”,這是天才決定論使然。他還闡述了作家個性與風格的關系,提出了作家在感觀和遣詞造句上的個人風格和審美要求,即“人品”。風格的呈現保證了好的風格,使作品充滿聲情並茂,文采鮮明。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他強調理性為主,形式為次,贊揚“為情而寫”,反對“為情而造情”。此外,在音律和修辭方面,他提出要註意聲音的協調。到了唐代,平仄的協調問題和格律詩的形成,顯示了劉的遠見卓識。從以上幾點來看,他的創作理論是空前的。
總之,劉勰的《文心雕龍》在繼承先秦兩漢文論的基礎上,構建了系統的文體、批評、創作、美學理論,其理論貢獻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