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婚姻中的茶文化是怎樣的?

婚姻中的茶文化是怎樣的?

在我國古代茶文化中,茶壺中的茶和水的組合,就像婚姻中的夫妻,從相遇、相知到相愛,時間就這麽悄然滑過,在歲月的長河裏,留下了茶那淡淡的苦澀與細品之下淡淡的回甘。

茶文化的禮儀內涵,浸滲或吸收到婚姻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系的。自古以來,男娶女嫁時,男方要用壹定的彩禮把女子交換或買過來。在眾多的婚禮用品中,把茶葉列為必不可少的首要禮物,俗稱"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這是我國古籍中關於以茶為禮的遺跡。

在我國各族婚禮中有很多應用茶葉的習俗。比如訂婚也叫送酒和過茶等,民間稱法很多,差不多壹地方壹個說法。在舊時,訂婚是確定婚姻關系的壹個重要儀式,只有經過這壹階段,婚約才算成立。

我國各地訂婚的儀式相差很大,但有壹點卻是***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壹定的禮品,把親事定下來,而茶就在其中。

如在京津和河北壹帶農村,訂婚也稱"送小禮",送的小禮中,除首飾、衣料和酒與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舊時問姑娘是否訂婚,也稱是否"受茶"。送過小禮之後,過壹定時間,還要送大禮,也稱"送彩禮"。

大禮中,不管家境如何,茶葉、龍鳳餅、棗、花生等壹些象征性禮品,也是不可缺少的。

茶葉還帶有"從壹"的含義。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禮以後,隨即也要送嫁妝和陪奩,經過這些程序以後,才算完聘。女方的嫁妝也隨家庭經濟條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樣,壹對茶葉罐和梳妝盒是省不掉的。

茶葉在婚禮中作為"從壹"的象征,過去主要流行於漢族中間。但我國多數民族,都有尚茶的習慣,所以,在婚禮中用茶為禮的風俗,也普遍流行於各個民族。

如雲南佤族訂婚,要送三次"都帕",即訂婚禮。第壹次送"氏族酒"6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再送些茶葉、芭蕉之類,數量不限。第二次送"鄰居酒",也是6瓶,表示鄰居已同意並可證明這樁婚事。第三次送"開門酒",只1瓶,是專給姑娘母親放在枕邊晚上為女兒祈禱時喝的。

雲南西北納西族稱訂婚為"送酒",送酒時除送壹罐酒外,還要送茶2筒、糖4盒或6盒,米2升。

雲南白族訂婚多數和漢族壹樣,禮物中少不了茶。如大理區洱海邊西山白族"送八字"的儀式中,男方送給女方的禮物中就都有茶。

新娘過門以後第二天,新郎、新娘早晨起來以後,先向親戚長輩敬茶、敬酒,接著是拜父母、祖宗,然後夫妻***吃團圓飯,至此方宣告婚禮結束。

再如洱源的白族男女合過"八字"可以成婚的話,男方要向女家送布1件,豬肉3塊,火腿1只,羊1只,茶葉2兩,銀圈1個,耳環1對和現金若幹,並附"八字貼"壹張。

女方把禮物收下,婚事也就算定了下來。居住在雲龍的白族訂婚的禮物為衣料4包,茶2斤,豬肉半片或豬腿1只等。

很明顯,洱源白族結婚時,茶葉不送新娘及其父母,只送給其弟弟,這種茶,在婚禮中就不具有漢族那樣的特殊含義。

漢族"吃茶"和訂婚的以茶為禮壹樣,茶在這裏都帶有"從壹"的意思。但我國其他兄弟民族結婚時贈茶和獻茶,則多數只作生活中的壹種禮俗。

普米族嗜好茶葉,他們從訂婚到結婚也很繁瑣,訂婚以後要二三年才結婚。

寧浪地區的普米族結婚,還殘留有古老的"搶婚"風俗。男女兩家先私下商定婚期,屆時仍叫姑娘外出勞動,男方派人偷偷接近姑娘,然後突然把姑娘"搶"了就走。邊跑邊高聲大喊:"某某人家請妳們去吃茶!"女方親友聞聲便迅速追上"奪回"姑娘,然後在家再正式舉行出嫁儀式。

非常清楚,這裏所謂請大家"吃茶",和漢族婚俗中所說的"吃茶",明顯不是同壹回事。

西北的裕固族在結婚第壹天,只把新娘接進專設的小帳房,由女方伴新娘同宿壹夜。第二天早晨吃過酥油炒面茶,舉行新娘進大帳房儀式。

新娘進入大帳房時,要先向設在正房的佛龕敬獻哈達,向婆婆敬酥油茶。進房儀式結束後,就轉入歡慶和宴飲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向新郎贈送羊小腿的禮俗,實際是宴飲時由歌手唱歌助興的壹種活動。

儀式開始,由兩位歌手,壹位手舉帶壹撮毛的羊小腿,壹位端壹碗茶,茶碗中間放壹大塊酥油和四塊小酥油。茶代表大海,大塊酥油代表高山,然後說唱大家喜愛的"謠答曲戈"。這裏,在裕固族的婚儀中,茶又只代表大海的意思。

與茶有關的婚俗,最有趣的當推閩南和臺灣。閩臺婚姻禮儀總稱為"三茶天禮"。"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見面時的"合茶"。

在古代的閩臺文化中,男方隨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親、相親,女方的父母就習慣叫待字閨中的女兒端茶待客,茶杯斟滿後,依輩分次序分送到男方親客手中,由此拉開了"相親"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機審察姑娘的相貌、言行、舉止,姑娘也暗將未來夫君打量壹番,當男到女家"送定"時,由待嫁女端甜茶,閩臺民間叫"金棗茶",請男方來客品嘗。

喝完甜茶,男方來客就用紅紙包雙數錢幣回禮,這壹禮物叫"壓茶瓶"。到了娶親這壹天,男方的迎娶隊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請吃"雞蛋茶",即在甜茶內置壹個脫殼煮糖的雞蛋。

男方婚宴後,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餞、甜冬瓜條等"茶配"的茶盤,敬請來客,此禮叫"吃新娘茶"。來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紅包置於茶杯為回禮。

結婚成親的第二天,新婚夫婦合捧"金棗茶",每壹小杯加兩粒蜜金棗,跪獻長輩,這就是閩南、臺灣民間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禮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遠離故鄉的親屬長輩不能前往參加婚禮,新郎家就用紅紙包茶葉,連同金棗壹並寄上。

此外,在閩南和臺灣等地,茶樹是締結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征。

我國大多數民族,都嗜好飲茶,我國各族婚禮,五光十色,在婚禮的每壹個過程中,往往都離不開茶禮。如果把我國婚禮中派生的茶文化現象全部搜集起來,則將是壹幅極其絢麗的歷史風俗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