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楊廣的功與過?

楊廣的功與過?

隋煬帝其實是很有文治武功的,修運河,復長城,立科舉,強集權,去豪強,除後患,威四夷,征西域,匯通天下。‘無向遼東浪死歌 ”壹曲罵盡煬帝東征,可為什麽,公認的壹代名主李世民,還有他平時那有些軟弱的兒子李治,都跟鬥紅了眼的公雞似的,非要拿下高句麗不可?只要細翻當年的史籍資料,就可以很清楚得明白,當時的高句麗,決非所謂附庸小國,它也是壹個高度集權半牧半耕的軍事強國,已經有能力臣服四周小國,並且威逼中原,對大隋也是時有冒犯掠占,隋煬帝當年調千裏大軍,總計***壹百來萬人,三次東征,決不是只因高句麗不恭那摸簡單。隋煬帝曾經說過壹句話:“不為後世憂也!”

人們只記得,隋煬帝曾經三次龍舟遊江南,可是有幾個人記得,那四千裏大運河為中國的繁榮穩定,竟是做了多大貢獻!這不啻於只因末行沒寫好,就完全否定了壹本煌煌巨著。 "盡道隋忘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禹論功不較多."

只不過末代皇帝從來沒有落下什麽好名聲的。新王朝,如若不把前主貶的壹無是處,怎說明新朝的正統合法?看待帝王,要全面,只壹個荒淫是不足以評價壹朝天子的。

壹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隋煬帝自伴隨亡隋的敗跡黯然辭世起,便有蓋棺定論,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皇帝,千余年來,鐵案如山。筆者無意只在翻案二字上作文章。按愚意,評論歷史人物,功就是功,過就是過,功不折罪,瑕不掩瑜,歸根結底要看他歷史活動的社會意義,是進步還是反動。我所以認定隋煬帝不失為壹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是因為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壹,而完全否定那最後湮沒在農民戰爭的血與火中的,卻曾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光彩的壹頁,是中國士大夫傳統思維模式偏狹、脆弱壹面的反映。

雖然我們不能指望從瓦崗寨上下來,又是抱著“以隋為鑒”宗旨撰史的魏征,能給我們留下壹部公允地評述隋煬帝的《隋書》;我們甚至也不能指望所有作為小生產觀念文化代表的中國士大夫及其史學家,能比較客觀地認識隋煬帝;即使這即使年,他還是更多地被作為壹個批判對象而不是研究對象。所以,我們倘若不下壹番從頭做起的功夫,把隋煬帝的全部材料,顛來倒去,反復玩味,怕是無法撥開迷霧,接近他的真面目的。

我們差不多可以說,秦始皇做過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壹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罵的惡名。

我們不能設想,如果隋煬帝早死幾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幾年的話,他們的歷史評價是否要掉壹個個兒,但我們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煬帝,還他壹個公道。

隋煬帝楊廣,天賦甚高,文筆華美,胸襟抱負不凡,也帶有創造性格。這些長處,雖批判他的人也無法否認。

隋煬帝與揚州不解之緣

隋煬帝,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充滿爭議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揚州總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後三下揚州巡遊,直至兵變死在揚州、葬在揚州。記者在“煙花三月”前夕來到揚州,來到隋煬帝陵墓前,想看看歷史上的隋煬帝究竟是何許人也,在揚州都幹了些什麽。

隋煬帝陵位於揚州城北6公裏處的邗江區槐泗鎮雷塘北側。陵門氣勢恢宏,進入陵區,高大的石牌樓橫梁上寫著“隋煬帝陵”鬥大的四個正楷字。陵園占地3萬平方米,從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門、雷塘、石橋、祭臺、神道、城垣、石闕、陵冢等,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氣勢雄偉,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墓冢為規整的平頂金字塔形,高12米,四邊均為規則的等腰梯形。墓前巨型墓碑刻有“大清嘉慶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揚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綬題”。

據槐泗鎮文化站站長陸元龍介紹,在歷史風雨中,隋煬帝陵墓曾有過6次修建、遷移。公元618年,隋煬帝死於叛臣宇文化及的“江都宮變”,當時,肖皇後和宮人只能以床板為棺,草草將其葬於江都宮流珠堂,是為初葬。後江都郡守陳棱念隋煬帝舊恩,在宇文化及率部離開江都後,集部眾身穿孝服為慘死的隋煬帝發喪,並改葬於江都宮成象殿吳公臺下。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淵下令把隋煬帝陵遷到雷塘,也就是現在的位置。

第四次,到了唐太宗貞觀22年(公元648年),肖後病死,唐太宗下詔將其“送至江都與煬帝合葬”,同時對陵墓進行了整修,這應該是隋煬帝陵最完整、最具規模的時期。但由於千百年來自然和人為破壞,隋煬帝陵墓的木構建築遭毀,迄至清代初,僅存壹墳土陵而已。第五次,清嘉慶12年(公元1807年),揚州鄉賢、清代大學士阮元經考證並出資加以修復,並囑揚州太守伊秉綬書墓碑。第六次,1999年,揚州市政府部門出資修復原樣,於2000年10月竣工。陸元龍介紹說,清朝後的100多年來,這裏只剩下個大土墩子,當地百姓稱其“皇阿墩”。由於都知道隋煬帝是個“倒黴皇帝”,墓中不會有什麽值錢的陪葬品,所以迄今未遭盜掘。在“文革”中,曾經有人把土墩挖開,露出了墓穴上巨大的青磚石板,但有關部門聞訊後迅速來人,將土封上,制止了壹次破壞行為。

9年揚州總管

隋煬帝陵園內的展室陳列大量圖文資料,簡略介紹了隋煬帝功過並存的壹生。隋煬帝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公元590年,楊廣調任揚州總管,任此職9年,頭銜有太尉公、揚州總管諸軍事、揚州刺史等,其間平定過江南豪強的武裝叛亂,直到公元600年被立為皇太子後才離開。

隋朝建立之初,中國還處於分裂狀態,尤其是陳朝據地江南,與中央政權抗衡。588年秋,20歲的楊廣受命率領數十萬隋軍,壹舉突破長江天塹,進據建康(今南京),俘獲了藏在井裏的陳後主和其貴妃張麗華。後來民間傳說楊廣迷戀張麗華美色,衍生出許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記載,正是楊廣親自下令斬了張麗華。結束國家近百年的分裂戰亂,開啟壹個統壹、強盛的新時代,楊廣由此建立了較高的威望。

隨即,楊廣的父親隋文帝將陳朝的南兗州改名為揚州,設總管府於廣陵。當時,陳朝初平,江南局勢未穩,地方豪強地主勢力相煽作亂,“婺州人王文進、會稽人高智慧、蘇州人沈玄憎等皆舉兵反,自稱天子,署置百官。”還有不少土豪“自稱大都督,攻陷州縣”。先起淮左、三吳、浙東、浙西,後又蔓延至浙閩。為平定叛亂,文帝改派楊廣為“揚州總管,督江都”,總督揚州四十四州軍事。“前後七百余戰,轉都千余裏”,終於平定了叛亂。後來,苛刻的《隋書》主編、唐朝大臣魏征也難諱其功:煬帝“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楊廣當時立足揚州,悉心經營南方,籠絡人才,為他以後登上皇太子位,進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當然,他能當皇帝,與他善使陰謀詭計也有關系。

功過任人評說

隋煬帝身後罵名滾滾。“煬”,是楊廣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謚號,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為“下謚”、“惡謚”。後世對隋煬帝的評價,主要來源於唐朝史官編纂的《隋書》。在後人眼裏,隋煬帝是“天下第壹荒淫皇帝”,此評價似乎千百年來已成定論。

但也有很多學者持不同觀點。揚州作家丁家桐說:“封建專制時代,輿論方面有個習慣,壹錘定音以後,只可眾口壹詞。”對於隋煬帝的評價尤為如此。唐朝所修《隋書》,其目的是為了吸取隋亡的教訓,鞏固李唐政權,自然將前朝皇帝貶得很低。後世承襲《隋書》之說,再加上小說、傳奇的渲染,隋煬帝更成了歷史上最荒淫無道的皇帝。

不少專家認為,隋煬帝確實有過壹些驕奢淫逸的殘暴之舉,但也做過不少大事,如指揮滅陳,完成祖國統壹,重設郡縣制、創置科舉制,等等。邗江區文管辦主任張元華說:“把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說成是為了到江南遊玩,這顯然不可信。開鑿大運河,其實是出於政治和經濟目的,是為了溝通加強南北的經濟文化聯系。”

揚州,作為壹個王朝的縮影,留下了隋煬帝很多故事。揚州,是隋煬帝事業的起點、生命的終點。

隋煬帝死後,被後人詬罵,但他手中完成的南北大運河,卻默默地為中國社會的發展發揮作用。隋煬帝的壹生中,作了不少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發展的事業,對促進歷史發展是有貢獻的。

隋煬帝六個“最先”:

1、最先平定南陳,壹統天下,結束了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2、最先開鑿了世界上第壹長的南北大運河;

3、最先建立了“過於秦漢”和唐宋的疆域;

4、最先頒布“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接待外國使團和派出使者;

5、最先在法律中廢除了“十惡”之條,寬減了刑罰;

6、最先建造空前精巧的用於收藏古籍的圖書館。

隋煬帝開鑿運河四大動因再探

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活動已經啟動了。考察團已對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是大運河歷史上規模較大的壹次全程考察。

由此引發了對開鑿大運河原因的議論,有“貪戀江都美景”之說,有“搜括江南財富”之說,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氣”之說,有“攻打高麗”之說。

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其部分段落始建於春秋時期,至隋煬帝時全線開鑿貫通,經唐宋時期的發展,最終在元代形成現在的規模,明清兩代又有不同規模的改造和整修。

對於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動機,自古及今,見仁見智,多所爭論。

也許是“旅遊熱”之效應,有不少帖子認定“開鑿大運河是隋煬帝貪戀江都美景之果”。將“想遊玩江都”視作隋煬帝開鑿運河的惟壹動機,那是失之偏頗的。但是,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畢竟是有其個人欲望的。

張昆河在評論隋煬帝開運河時說:“按理言之,實皆有利於國家民生,然出於君王遊幸之意,且操之過急,民力疲弊,遂為亡國之虐政矣!”(《禹貢》7卷123合期)說隋煬帝貪戀江都之美景,這是事實。當年,隋文帝因為晉王楊廣有平陳之威望,將他從並州總管調往揚州,任揚州總管,鎮江都。楊廣在江都的時間不算短,從開皇十年(公元590年)任揚州總管開始,直到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被立為皇太子後,才離開江都,前後有十壹年之久。當時的江都郡,是個繁榮富庶、人才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壹,曾享有“天下第壹”的盛名。洪邁《容齋隨筆》》卷9《唐揚州之盛》曾說揚州“商賈如織,故諺稱''揚壹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壹而蜀次之也”。詩人杜荀鶴《送蜀客遊維揚》詩中說:“見說西川景物繁,維揚景物勝西川。”可見“揚壹益二”是當年流行的諺語。據《隋書·地理誌》的記載,江都郡轄有十六個縣,是當時江南地區轄縣多、人口眾的雄藩大郡。從遺留下來的楊廣詠揚州的詩文來看,楊廣喜愛江都,不僅是因為江都是個雄藩大鎮,還有所喜歡的江都春江花月之美色。他的《春江花月夜》詩的第壹首雲: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這首詩確實寫出了揚州臨江的秀麗風光。傳說《春江花月夜》是陳後主叔寶所創之調,但其作品於今已不傳,楊廣能用它詠揚州之景色,說明他具有相當的文學素養。

隋煬帝留戀江都、欣羨江都、三下江都是有歷史根據的。所以,唐宋人的傳奇小說,如宋人作《開河記》等寫隋煬帝由於懷念江都美景,並為挖掉睢陽王氣,而興工開鑿南北大運河。但這僅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動機之壹,不能視作根本原因,更不能看成“惟壹原因”。對此,唐人許棠已看出了隋煬帝當時開通運河的真實意圖了。

他在《汴河十二韻》說:“昔年開汴水,無應別有由,或兼通楚塞,寧獨為揚州?”隋煬帝坐鎮江都十余年,貪戀江南之物產,固然是壹個方面。隋煬帝開鑿江南運河也說是“欲東巡會稽”,這種巡遊,固然有享樂成分,如三下江都,但不可能壹概以單純的享樂視之,否則,西巡隴右和北巡雁門就無從解釋,因為那些地方並非“遊幸之地”。開鑿江南運河前壹年,隋煬帝對給事郎蔡征說:“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禮,而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此何理也?”答曰:“此其所以不能長世。”

(《資治通鑒》卷181)在此十分明確講了兩層意思:

其壹,隋煬帝鑿運河是與巡遊聯系在壹起的,他不願“坐深宮”,他要沿河到各地去“察看”;

其二,隋煬帝開鑿運河想從根本上解決新建王朝“不能長世”的問題。換言之,隋煬帝四出巡狩,主要是想遵循“天子有巡狩之禮”的古訓,履行帝國天子職責,通過巡遊了解下情,鞏固統治,而不願效南朝“亡國之君”。此“巡狩”顯然不是單純的享樂、遊玩,而是壹種軍事和政治的示威。

有的論著說,隋煬帝采取斷然措施,開鑿大運河的動機“純屬搜括江南財富和個人巡遊享樂”。用“純屬”兩字判斷動機的惟壹性,也是失之偏頗的。持有此論者否定了開鑿運河和攻打高麗的關系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資治通鑒》有壹段話:隋煬帝將幸江都,“以詩留別宮人曰: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乍看隋煬帝征高麗是在開鑿運河之後將幸江都之時的偶然決策。其實不然。隋煬帝這句詩,實際上是壹種“戲言”。

征遼這樣的大事,哪裏可能是“偶然”的呢?隋煬帝對高麗的征戰,決非壹時心血來潮的偶然決策。據《資治通鑒》記載,當隋文帝知高麗王高湯“聞陳亡,大懼,治兵積谷,為拒守之策”後,就曾賜璽書斥責高湯曰:“雖稱藩附,誠節未盡”,並警告說,王若不“灑心易行,率由憲章”,“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壹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胡三省註曰:“自時隋終以高麗為意。”(《資治通鑒》卷178)直至開皇末,隋朝君臣“朝野皆以遼東為意”(《隋書·劉炫傳》)隋文帝的決策顯然影響著隋煬帝,隋煬帝自己也把征高麗稱作“承先旨”(《隋書·藝術傳》)。當年楊諒等率百萬之眾,攻打高麗,因“饋運不斷,軍中乏食”等原因而慘遭失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為軍事常識。“

承先旨”而征高麗的隋煬帝也深明此理。所以,隋煬帝即位後,首先下令開鑿南北大運河,以適應攻打高麗的需要。據《隋書·閻毗傳》載隋煬帝“將興遼東之役,自洛口開渠,達於涿郡,以通運漕。毗督其役。”這裏充分說明,隋煬帝開鑿北運河是有其攻打高麗的軍事目的的。

有的論著說,挖掉睢陽王氣“實為隋煬帝興工開鑿南北大運河的動機”。“實為”兩字又言重了,把其他因素又排斥了。據明齊東野人所編《隋煬帝艷史》雲,聽得耿純臣奏,睢陽有天子氣現,昔秦始皇時,金陵亦有王氣出現,始皇使人鑿斷砥柱,後來王氣遂滅。如鑿河從睢陽境中穿過,天子之氣必然挖斷。此河壹成,又不險,又不遠,又可除此壹段後患,豈不美哉。隋煬帝聽後甚喜。於是決定鑿河。

在《艷史》中作了這樣的描寫:當鑿到了雎陽境時,有壹所古時的堂屋攔住了運河的開鑿,四周都是白石砌成,十分堅固,用鍬鋤鏟錘,無動分毫,傳令石匠去鑿,也不曾鑿壹個痕露。在門上,用絕大的石柱板掛起來去撞,也無動分毫。在《隋史遺文》又作演為人之阻攔。當運河鑿到睢陽時,令城中百姓搬遷,拆毀房屋以利興工。城中官民不肯,紛紛向河官要求改道,其中壹百八十家大戶,湊有黃金三千兩去進貢官吏,以求改道。河官搬出聖旨,說是奉旨開鑿此城,泄去王氣。明代小說源於唐人傳奇《開河記》,小說固非信史,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所謂鑿穿王氣,實質反映著鞏固隋王朝的強烈要求.

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的動機和目的不是單壹的,應該說,是各種因素的綜合。所以,對此要進行綜合分析。綜合分析法是數學解題思想中最基本的方法,同時也是看待歷史事件的歷史唯物論。所謂綜合法,是指“由因導果”的思想方法,所謂分析法,是指“執果索因”的思想方法。這兩種思維都不是從壹方漫無邊際的發展,而是在綜合因素所作的探索。開鑿運河的動機和目的既有貪戀江都美景的動機,又有搜括江南財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氣的動機,又有攻打高麗的目的。其工程是偉大的綜合工程,其動機也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而其主體動機則在於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以鞏固其統洽。這壹動機,也許對隋煬帝個人來說是並不明晰的,但作為壹個統治集團,是考慮到這壹點的。

凡事僅有主觀動機,而沒有客觀條件相配合,也是難以完成。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這件大事也不例外。當時開鑿大運河的條件是:壹,南方經濟之發展,二,割據政權之消除,三,開鑿技術之積累,四,有貫通南北水運的某些基礎。

開鑿運河在隋代乃至中國厲史上,是壹件大事。沒有主觀的動機,就會貽誤時機;有了動機而無條件,事情就辦不好,到隋代,條件是具備了,隋煬帝開鑿運河的決心是大的,於是這壹大工程在數年間興辦起來了。

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煬帝(604年—618年在位),壹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陜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生於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600年)十壹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謚煬皇帝,隋恭帝楊侗謚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