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指被風吹拂起來的東西。出自戰國時期哲學家、文學家莊子的《逍遙遊》。
原句: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白話譯文:
《齊諧》是壹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裏的浪濤,環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裏的高空,乘著六月的風離開了北海。”像野馬奔騰壹樣的遊氣,飄飄揚揚的塵埃,都是活動著的生物的氣息相互吹拂所致。
擴展資料:
《逍遙遊》中作者想象像匹駿馬馳騁於宇宙,攝取與表達中心思想有關的妙趣橫生的題材,生動、形象地宣傳了作者的鄙視高官厚祿、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現實,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絕對自由的思想。在構思上采用了文學上的形象思維的寫作手法,運用大量的淺近的寓言、神話、對話,文姿多彩。
《逍遙遊》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遊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壹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