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芾的書法中,總有壹種傾斜的傾向。他想先左後右,想先贊後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起伏的魅力和飛得快的氣場。在幾十年收藏古文字基礎豐厚的前提下,他天真自然,從不偽裝。學米菲的人,即使近水樓臺先得月,也難免會失去“苦衷”。
米芾在書法的分布、結構和使用方面有他獨特的經驗。要求是“穩、不怪、不老、不胖”,大概就是姜夔寫的“無垂、無縮、無去。”
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壹,將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為壹體,即“筋骨、肉與脂、神韻皆有,猶如壹個好學者。”
米菲:
米芾(1051年-1107),原名坤,後改傅,有字戳,名米或錢,居太原,遷居湖北襄陽,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名海月。北宋書法家、畫家、繪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
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外交大臣。米芾的字畫有自己的風格,有枯木竹石,有獨特的山水畫。他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擅長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並且擅長臨摹古代書法,達到了混亂的程度。米芾的《蜀素帖》又名《仿古詩帖》,為世界第八行書,被後人譽為中國第壹美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