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佚有廣義、狹義之別。狹義輯佚,單指輯佚書。廣義輯佚.有輯佚書、輯佚文、輯佚詩、輯佚書目。從輯佚的對象特點分類,輯佚可分成6種類型:輯集亡佚之書、輯補缺佚之書、輯校脫佚之文、輯拾漏佚之篇、輯匯散佚之篇、輯錄佚時書目。輯集亡佚之書。簡稱為輯佚銘、即以“全佚之書”輯佚活動。
如: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在整理漢存圖書文獻的基礎上,劉向撰成《七略》、《別錄》20卷,《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尚著錄,宋代以後諸家書目不再著錄,知其唐代尚存,唐宋間亡佚,逐成全佚之書,然亡佚之前,流傳下來的某些書曾引錄過《七略》、《別錄》的某些篇段,人們按壹定的方法、原則,據而佚出,整理排比成冊。這種以全部亡佚之書為對象的輯佚活動就是輯佚帽,被輯出的佚也稱為輯佚書。在版本學中,這種輯佚成書者被統稱為“輯佚本”或“輯本”。據文獻記載.清代以來,《七略》、《別錄》有洪頤惶、嚴可均、馬國翰、顧觀光、姚振宗、閩浚又如;《申子》,戰國·申不害撰,《漢書·藝文誌》著錄為6篇‘,兩《唐書》經籍、藝文誌苔錄作3卷,宋代語家書目均不見載,學者認為其亡佚約在南宋間。然其書之快文,《群書治要》(唐·官修)所載《大體篇》尚完善‘又《意林》(唐·馬總)、《藝文類聚》(唐·官修)、《太平徹覽》(宋·官修)等書多載其恢文。情人馬國翰、嚴可均、黃以周、王仁俊等有輯本。又如:《屍子》,戰因.屍校挨,《漢書·藝文誌》著錄為20篇”,《宋史·藝文誌》著錄僅存l卷,南宋《中興館圖書目》只存2篇(臺為1卷),活人孫星衍輯本《序》稱,是書到南宋全書散佚。清人汪繼培、章宗源、孫星衍、任兆以等有輯本。右列舉之《七略別錄》、呻F)、《屍子》均為全快之書家輯本皆為輯集亡怯之書也。
如:《墨子》,《漢書·藝文誌》吾錄為71篇‘,今存兩種版本.—·是《道藏》本53篇,—“是《四庫全書》本63篇。《四庫全書簡明日錄》:“原書七十壹篇,今佚八篇。”2故清末孫冶讓據詣家所引《墨子》語,凡傳本不載之文逐壹輯出.成《墨子佚文》,附《墨子間訪》後。
AR:《莊子》,以又書·藝文誌》吾錄為52篇,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記:晉司馬彪註本有52路.凡內篇7.外篇28l雜篇14、解說3l晉郭象註本僅33篇,有內篇7,外篇15,雜篇11。今傳《莊子》為郭象註33篇傘,較《漢書·藝文忠》苦錄的劉向校定本缺l 9篇,缺凡外篇13,雜笛3.解說3。南宋王應熙曾對《莊子N 9篇佚文做過輯佚.並記之曰:“《莊子》逸篇十有九,《淮南鴻烈》多襲其語,唐司馬彪註猶存,《後漢書》、《文選》、《世說》註,《藝文類聚》、《太平徹覽》間見之。斷矽碎空,亦足為笆櫝之珍,君子或有取焉。”所輯凡39事,收入《困學紀聞》卷十,題名《莊子逸篇》。五氏輯本《莊子逸篇》,約為最早輯補《莊子》之缺怯者,難得周備。今人馬敘倫曾有壹新輯本.名《莊子佚文》1卷,收入《天馬山房叢著》中,較為精細。
宋無以前舊籍,傳本頗多殘缺,後入難窺其全。故宋明以來,輯補缺佚之作頻出。清修《四庫全書》時,據《永樂大典》所引,輯補宋代夏促《尚書詳解》、李烹《續資治通監長編》、王堯巨等《崇文總目等29余種。《四庫全書簡明日錄》的《尚書詳解》提要雲;“原書殘網,今從《永樂大典》補完”i,《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之更詳:“淳熙間麻沙劉氏書坊有制版.世久無傳。今惟存護帖,脫誤孔多。浙江采取之本,皮書《堯典》至《大禹謹》全網,周書陰《泰曾》中、《泰誓》T—、《牧曾》三篇,又網《泰誓》之末簡,謹以《永樂大典》參校,惟《泰誓bA永樂大典》亦網,無從校補外,其余所載,尚並全文,備據以補輯,復成完帳。””右列《墨子》、《莊子》、《尚書詳解》諸書,世存皆殘缺之本,諸家據他書所引輯補缺佚之文.或獨立單行,或補入傳本,然告輯補缺佚之豐也。獨立單行吉易知.補入傳本吉非詳查不可得輯校脫俠之文,即以有“佚脫之文”的文獻為對象的輯佚活動。“夥脫之文”前已言及,即原書似乎完存,然與他書引文相比勘卻有股簡、缺句的現象。輯校脫佚就是將所脫之簡文、所缺之文句,逐壹輯出並獨立成篇。在校助學中,這類俠文被稱之為“脫文”.其補脫稱之為“校補”。輯佚學中的“輯校脫佚”與校助學中的“校補”雖是同壹事。然:者表現形式不同。不同之處有二:壹是“校補”是“壹字不厭”,而“輯校暇佚”則以句、段以上文字單位為限。二是“校補”每得脫文.多入原書缺脫之處,附以校記;而“輯校脫佚”則是每得佚暇之文句、篇段,不是直接補入原書,而是另行或附存。二是“校補”可據他書,也可據同書異本,而“輯校脫佚”則是必據他書.不rJJ據同書異本。
如:《外卿新書》(即《荀子》).西漢劉向校定本為33篇,今傳本也33篇.似無俠缺。然清人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補遺》中,有《荀子佚文》壹篇,據《文選註》、 《太平禦覽》等輯得《荀子》脫佚之文4段,凡12u字。如:韓子》(即《韓非子》),《漢書·藝文誌》著錄為55篇.今傳本也作歷篇,似無佚缺。然潔人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曰:“史誌所載《韓子》五十五篇,與今傳本臺,似無殘脫,而佚文不下百余條”.並輯得《韓非佚文》20余條。清末王仁俊《經籍佚文》中有《韓非子佚文》,又據《淮南子》、宋人薛據eZL子集語》輯得2條。
如:《魏書》,宋南渡後就有缺貞,清人嚴可均《全後魏文》卷二八載《劉芳支書百樂事》 ’篇。輯自《魏書·樂誌》,實得義僅壹行十數字,註雲:“原(《魏書“樂誌》)有閥頁。”清人盧文始《群書拾補·魏書校補》也稱此頁已“無從考補”,僅據《通典Dtr得16字而已。實際上,《冊府元龜》卷五六O完存此頁全文,壹字無缺,陳垣先生據而輯補之。
輯拾漏佚,即以全集性的詩文總集、別集之外的“漏佚之篇”為對象的輯快活動。“佚漏之篇”前己言及,即斷代、通代詩文總集(非選集)和個人別集(全集)漏收、棄收和末結集者的散佚之詩文。輯拾漏佚就是將“佚漏之篇”逐壹輯出,或單獨別行,或結成新集,或附於舊集。
如:北宋王安石的dI陸川先生文集》(南宋龍舒刻本題《王文公文集》),北宋薛昂編輯為百卷,含文明卷,詩詞44卷,是為王安石之全集,流傳至今。然百卷之外,薛氏漏收之詩、詞、文等佚篇頗多,散見於北宋以後其他各類文獻之中。活人張清刻南宋李望《王荊公詩箋註)50卷,較薛氏輯編之《王文公文集》收
詩多72首;清末陸心源又輯拾得佚成6I陸川集補》l卷,刻人《群書校補》中;羅振玉又刻日本人輯們吃川集拾遺》1卷,得漏佚之詩、文47篇,今人唐圭酵編《全宋詞》,所得王安石詞,在諸家之外仍有增益。1959年中華書局重印6I陸川先生文集》時,將諸家輯拾漏佚之篇4種,匯為ef臨川集補遺》1卷,附存書後。
如:清康熙朗所編《全唐詩》900卷,本欲盡收有唐壹代近三百年間之詩歌,***得2200余位作者詩歌48900余首,是為斷代之詩歌總集。然輯拾《全唐詩》漏佚者:(I)日本人上毛河世寧輯《全唐詩送》3卷“。⑵令人王重民先生據敦煌文獻輯拾而成《補全唐詩》,得詩97首,殘詩3首.附存4首。⑶王先生又有《效坦庸人詩集殘卷》,其在“說明”中說:“《殘卷》存《全唐詩》未收的庸人詩72首,作者是唐中期在民族戰爭中被吐蕃俘虜到效煌的兩位漢人,壹位詩人叫馬雲奇,另壹位拴氏已不可考。咽⑷孫望先生有《全唐詩補逸》之作。⑸童養年先生有《續補遺》之成。右舉4家5種,皆是對《全唐詩》這部斷代詩歌總集所做的輯拾漏佚之作,1982年中華書局將其合成《全唐詩補逸》20卷出版,***得漏佚之詩830首,殘句86,涉及作者242人。此後,王重民先生尚有《全唐詩拾遺》”遺作發表;陳尚君先生有《全唐詩補編》(三冊)出版”。
右列舉們腦川集補》、6I腦川集補遺》、《全唐詩補逸》、64L全唐詩》、《全唐詩拾遺》、《全唐詩外編》等,均屬輯拾漏恢*至於有意棄收而成為集外佚文者也不少。棄收的原因很復雜,但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壹是出於某種政治考慮而棄;二是詩文有矢“雅觀”,編者考慮作者的聲名而棄;三是莎寫者因其繁,刊刻者謀之利,選本者存其桔等,皆刪棄也。
如:清修《四庫全書》時,出於統治者的政治得要,不僅對大量具有反清思想意識的文章、著作進行抽毀、劇削,而且對詩文集中所謂不甚“雅訓”者也大加劇削棄收。乾隆四十年十壹月十七日有聖場:“據《四庫全書》館總裁將所輯《永樂大典》散片各書進呈,聯詳加披問,內劉膠《學易集》二十卷,擬諸刊刻,其
中有青詞壹體,乃道流祈禱之章.非斯文正軌;前因胡宿《集》(《文恭集》),見其有道院育詞、教坊致語之類,命側去刊行……今劉鼓所作,則因己身服藥交年瑣事,用青詞致告,尤為不經,雖鈔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蓋青詞跡涉異端……尤乖典則者乎2再所進書內,有擬請拉錄之王質《雪山集》……其中亦有青
詞壹種,並當壹律從刪。所有此二書著交該總裁等重加厘訂,分別削存,用昭評團之允至。現在纂輯《四庫全書》,部核計盈數萬,所采詩文既多,自不能必其通體完善,或大端可取,原不妨棄醒錄瑜。如宋穆修《集》(《穆參軍集》)有曾操帳記,語多稱頓.謬於是非大義,在所必刪。“的四庫全書》刪削之事,由此可見壹覓。據《抽毀書Bb所列.多達217種之多。今人來貴明在所輯《四庫輯本別輯拾遺》中有《文恭集》、《學易集》拾遺等,其既有四庫館臣漏輯者,也有棄佚者。如:滑韌著名文學家兼學者的朱彜尊,其詩文自輯者有:《南車草》1卷,再輯刻《竹詫文類》26卷,《南車草》所載只有半數入《文類》.此壹棄也。後又刻《瞳笑集》8卷。晚年又自編成《曝書亭集》81卷,是為全集.收集員富,而《竹詫文類》、《騰笑集》原收而此編棄收者也不少,此二棄也。至於晚年未曾刊行之作棄而未收者,尚不知有幾多。自嘉慶以來,輯拾朱氏棄佚及其他散見之作而成集者,有嘉慶—:十二年朱氏五世孫朱墨林和馮登府合輯付刻的《曝書亭集外稿》8卷,所收為《竹詫文集》、《騰笑集》之棄余和其他散見之作,但《南車草》之棄余部分仍末收‘有清揚謙《曝書亭集詩補遺》2卷,附《曝書亭集詩註》後.然末見割例;有清弱之調《曙書亭詞拾遺》3卷;有今入朱則傑《曝書亭集外詩文拾遺》1卷,得詩78首,文7篇“。至此,朱彜尊詩、詞、文庶幾可5b臺壁,然散鐵者還將有所發現。
宋唐以前,書多傳播流傳,然抄者除無意脫誤外,多有喇棄,以省時日和材料;或因原書過蟹而有意刪其蟹而存其精,後原書亡佚而刪節本存焉;或據全集而成選集,後全集亡快而選集存焉;或坊貿刊刻以求利而有意棄刻,後原本亡佚而棄刻本存。如此之類,皆為棄佚者也。
如:唐韌王績《東臯子集》,唐時有兩種傳本,壹為其友貞觀(627—649)時人呂才輯匯的5卷本;壹為大歷(766—779)時人陸淳刪節的《東臯子集賂》2卷本,5卷本宋以後世不見刊傳,今所傳者皆為陸氏刪節本,又作3卷,題名卻為《東阜子集》,i4F陸氏刪節本之原舊,乃明人采掇輯拾而成,此輯拾王績集棄佚者壹也。今人王重民先生《敦煌古篇敘錄》記《東臯子集》雲;“此卷首尾殘缺,載賦三篇,起《遊北山賦》之後半,《元征賦》全,訖《三月三日賦》之前半”;此外、王重民又儉宋人姚銨《房文碎》卷81、82,有王績《重答仕使君書》、《與陳權達重借暗紀書》,清《全唐文》卷132,有《三日賦》、《燕賦》等4文,皆為3卷本所不載,此輯拾王績集棄怯者二也。右列述種種.皆為輯拾漏快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