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王燾簡介

古籍中的王燾簡介

王燾為(約670~755)唐代著名醫學家、中醫文獻學家 。郿(今屬陜西)人。出身世家,喜好醫方,博覽群書,收集醫方。在弘文館(國家圖書館)任職20多年內,有條件博覽群書,采集諸家醫方。後被貶至房陵,仍繼續整理醫學文獻。撰《外臺秘要》(《外臺秘要方》)40卷,其中除《明堂灸法》壹卷專載針灸外,還保存了崔知悌的灸癆法。《外臺秘要》可稱是集唐以前方書大成之作,成為中醫重要文獻之壹。王燾生於公元670年,卒於公元755年。王燾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王珪是唐初傑出的宰相之壹。他為官清廉善諫,與魏征齊名,曾是李淵的大兒子李建成的老師。王燾的父親李敬直是南平公主的附馬,也被封了爵位。王燾的兩個兒子也都做了官,大兒子是大理寺少卿,次子擔任了蘇州刺使。王燾從小體弱多病,母親南平公主身體也不好。他十分孝順,不解衣帶地照顧母親,還閱讀了大量醫書,尋找靈方妙藥,也漸漸地對醫學產生了興趣。王燾曾經擔任徐州司馬和鄴郡太守,但是他為了有機會閱讀醫學書籍而到了當時的皇家圖書館——弘文館任職。自此,他便如饑似渴地在那裏閱讀晉、唐以來的醫學書籍。他在這裏度過了20年的時間,在系統閱讀大量醫書的同時,他還認真的做了詳盡的摘錄,夜以繼日,年復壹年,積累了大量的醫學資料。其中僅古方就有五、六十家之多。後來,他被貶職到房陵,遇赦後就近安置在大寧郡,當地氣候炎熱潮濕,百姓得了瘴氣,十有六七難逃壹死。他依照隨身攜帶的驗方施治,竟然把即將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來,由此,他便決心發憤編寫醫書。《外臺秘要》他不存個人偏見,博采眾家之長,在《外臺秘要》中,他引用以前的醫家醫籍達60部之多,差不多所有的醫家留下來的著作都是他論述的對象,可謂“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采摭”。他不僅對《備急千金要方》、《肘後備急方》之類的著作仔細研究,還對沒什麽名氣,流傳也不廣泛的著作加以收集,如陳延之的《小品方》、張文仲的《張文仲方》等醫著。

詳見百科詞條:王燾 [ 最後修訂於2015/11/7 14:14:23 ***1151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