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晨讀:曾國藩《庭經》認人

晨讀:曾國藩《庭經》認人

原文

無兵不足以深思,無薪不足以痛哭,獨仰望天下,先求利,後畏義,忠怒之人,不能急於得之;或者只是得到它,卻卑微,常常沮喪,失意,要走,要死。貪食而畏食者,必尷尬,富貴而名不死者,可視為自嘆不如者。

翻譯

沒有士兵,光是擔心是不夠的,沒有軍餉,光是痛哭是不夠的。想得到壹個今天看世界的人,想做到誠實忠誠到誠實坦率,是不容易的。也許即使得到了,也是不如別人,地位低下。妳經常被壓制以至於無法施展才華。妳反復受挫,被拋棄,抑郁而死。而那些生性貪婪,遇事知難而退的人,卻能昂首挺胸,想盡辦法往上爬,從而獲得財富、名利、健康、長壽,真是讓人唏噓!

感覺

有句話叫“人生是否順利,取決於識人的眼光。”要想在社會上壹帆風順,就要小心待人。

還有壹句話叫“壹人善射,百人拾決策。”而且俗話說:“千裏馬常見,伯樂不常見!”可見,能“識人”的伯樂,比千裏馬重要得多。

歷史上,曾國藩識人之術備受推崇。曾國藩成為“中興之人”,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外,還有他識人的能力。

他非常重視“德”。在選賢任能時,他往往“單純從簡選賢”,因為他認為“觀察人的方式是單純而誠實的”。對於那些“滿腹學問,用大話取悅他人”的人,他深惡痛絕。

他還總結了選人的標準,把人分為“更有官僚氣息”和“更有鄉村氣息”兩類。他認為“官僚”的人大多喜歡講資歷、裝模作樣,但遇到困難卻做不到最好,做不到有心、有口、有眼;而那些“戀家”的人,大多善於炫耀自己的才華,做出好東西。對於這兩種有缺點的人,曾國藩更願意選擇那些“比較土氣”的人,因為他認為:“官僚精神增加壹分,血液就減少壹分。”

曾國藩也非常重視人才的相互吸引。他認為人才是互相吸引的,什麽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麽樣的人。這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曾國藩曾經寫過壹本專門的書,就是《冰鑒》。從那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為了準確認識人,甚至研究過麻布相面術,比如他的“邪正看鼻眼,真假看唇。”名氣靠外貌,事業靠精神。窮人看指甲,長壽看腳後跟。如果妳想看到訂單,這壹切都在語言”。

看壹個人是否邪惡,就是看他的鼻子和眼睛;看壹個人說話的真假,要看他的嘴唇;壹個人會不會有名氣,取決於他的風度;壹個人有沒有事業,取決於他的精神;壹個人有沒有前途,取決於他的指甲;人的壽命取決於他的腳跟;壹個人說話是否連貫取決於他的語言。雖然這種相面術不壹定總是正確的,但也可以看出曾國藩在鑒別壹個人的時候會看很多細節,從細節中看出端倪。

雖然他的熟人都很迷信,我們不能全信,但從另壹個側面可以看出,他在“識人”的時候會很有觀察力,從不放過任何壹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