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的興衰。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它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牟尼聖人”。
6世紀中期到4世紀中期是佛教的初創時期。在此期間,釋迦牟尼創造了他的教義,並將其傳授給他的弟子。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由於對教義和戒律理解的差異,佛教分成了許多宗教團體,進入了部級佛教時期。大乘宗教在1世紀左右盛行,分為中派和瑜伽派。7世紀後,壹些教派與婆羅門教結合形成了密宗。佛教在13世紀初基本消失在印度,直到19世紀才復興。
(2)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佛教的主要流派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和小乘的區別不僅在於理論,還在於宗教實踐。在佛陀看來,小乘把釋迦牟尼視為領袖,大乘把他視為神奇而強大的神。在修行方法和結果上,小乘追求個人解脫,而大乘認為最高目標應該是教育眾生,成佛。從世界觀來說,小乘持“我空法”,大乘持“我空法”。大乘佛教流行於中國、蒙古、朝鮮、日本和越南。因為是從印度傳到北方的佛教,所以也叫北傳佛教。小乘佛教流行於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因為它是從印度向南傳播的佛教,所以也被稱為南傳佛教教。成為中國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區的壹種喇嘛教形式,屬於中國佛教的壹個分支,稱為藏傳佛教。7世紀開始信仰佛教,13世紀初宗喀巴改革後逐漸強大。藏傳佛教有許多獨特的教派和嚴格的寺廟組織和學習制度。
佛教節日有佛誕節(夏歷四月初八)、涅槃節(夏歷二月十五,指佛祖逝世之日)和佛光節(夏歷十二月初八)。佛誕日又稱臘八,已成為中國的民間節日,這壹天人們會吃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