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祠”創建於宋真宗東封泰山的時候,後世有過多次重修。碧霞祠最開始的時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觀,明代擴建以後改稱碧霞靈佑宮,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後改稱的。碧霞祠現在有二進院落,五間正殿。它在建築上最大的特點是殿頂有瓦壟360條, 象征著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稱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傳說為玉皇大帝的女兒。在清代張爾吱的《篙庵閑話》曾經記載過這樣壹個小故事:說漢時仁聖帝時,泰山上曾經有壹對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時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壞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裏,而玉女則淪於泰山頂的“玉女池”中。宋真宗東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時候,壹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幹凈之後,原來就是曾經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於是宋真宗命有司為玉女建立祠堂,號為聖帝之女,封號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間則俗稱“泰山老母”,相傳是保護婦女、兒童的神仙。我們來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飛檐畫棟,宏偉壯麗。
碧霞祠的五間正殿由於山頂上狂風暴雨較多,加以冬季特別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蓋瓦,檐鈴都是銅的。左右各三間配殿和五間山門的蓋瓦,都是鐵的。殿前有香亭壹座,亭內神像、擺設也都是銅質的。鉚固瓦當的是水獸,用來防止火災。正殿外的匾額由乾隆皇帝題字:“贊化東皇”、內匾由雍正皇帝題字:“福綏海寧”。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據說,這碧霞元君、陽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們姊妹三人在老年婦女中特別有威望,而這也正是很多老年婦女執著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做領導的有沒有威信,關鍵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壹樣,這神威不威,看來也主要是看幹的事能不能幹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繼續參觀碧霞祠。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裏面供奉著元君的小銅像,大概是泰山奶奶為香客“開小竈”的地方。亭的兩側是兩塊巨大的銅碑,這兩塊東西對峙的巨大銅鑄大碑俗稱“金碑”,東面的壹塊是明萬歷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面的呢是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萬歷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南邊的大山門,門的裏面分別列有四尊銅像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門神。左右兩邊是兩座鐘鼓樓。南樓的門上曾設有歌舞樓,看來啊,元君奶奶也是愛聽歌看舞的。大門的外面是金藏庫,俗稱“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煙繚繞,紙火升騰。考試大收集
我們知道道教是以泰山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 ,故碧霞祠的聲望遠播海內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為道教的全國重點宮觀之壹。
好,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參觀完了這座“天上宮殿”,現在我們繼續前行,到別的觀光點繼續遊覽泰山。
孔廟導遊詞
尊敬的各位來賓:
妳們好!我受旅遊、接待部門的委托,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遊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遊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後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壹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聖人孔子的家鄉,亞聖孟子的故裏,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裏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壹陵”、“三山二林壹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聖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壹大弟子復聖顏回的廟,俗稱“兩廟”;“壹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壹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聖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 >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並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築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築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築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壹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築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壹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5畝,長達兩華裏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後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築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墻”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墻。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壹道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禦筆。它來源於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並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壹堵墻,我這道墻只有壹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於壹肩膀頭子高,壹目了然沒什麽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後,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妳是看不到的。後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墻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贊頌孔子學問有壹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墻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墻”換上了他的禦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於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聖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壹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壹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壹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墻外東西各立壹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禦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聖廟坊。明代所建“至聖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壹處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聖時門。三門並列,四道臺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於孟子,對古代四位聖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聖人的聖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聖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聖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聖時門;歷代“衍聖公”出生時打開“聖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說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根據顏回贊揚孔子的壹段話命名的。顏回說,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說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仰高門裏亭子裏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壹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壹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衛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金水橋,這道橋,同故宮前的橋同名,稱金水橋,又叫碧水橋,三孔排列,綠水蕩漾。
弘道門。過金水橋是明代皇帝欽定的“弘道門”,取“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個普通文人,為什麽成為聖人?贊孔子總結了先賢先聖的經驗,尤其弘揚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說人能指揮創造壹切,非道弘人,並不是壹切指揮人,這是贊揚人的主觀能動性。”弘道門下有兩塊石碑,東邊的四棱碑是“曲阜歷代沿革誌”記載了曲阜沿革變遷的歷史,元代所立,史料價值很高,西邊的是“處士先生墓誌”,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說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衛孔廟用的。
同文門,四大名牌,孔廟圖。進入大中門裏左右有四塊大碑。西邊的明弘治碑,講的綱常倫理。弘治碑右側有明代才子湖南長沙李東陽繪制的“孔廟圖”價值很高。
成化碑,是明代成化皇帝朱見深所立。有兩個情況引起歷代大家名人的註意。壹是成化碑正楷字寫的好、規範化、標準化,精湛引人,字體筆法有“著稱於世”的評語;二是對孔子評價最高,歷代皇帝對孔子都有評說,評價最高的是成化皇帝,他把孔子的思想、辦法比作吃飯、穿衣、花錢,壹天也離不開,有了孔子的道理和辦法,就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不然就亂套啦。說有孔子之道則有天下,沒孔子之道則無天下,反孔子之道則失天下。如碑文稱:“朕唯孔子之道,天下壹日不可無焉,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天生孔子縱之為聖,生之安行仁義中正,師道興起,從遊三千,往聖是繼。”
同文門。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說同心協力,團結壹致才能幹好事業;文字要統壹,有統壹的文字才能記載歷史傳播經驗,隨意造字就會亂套。同文門是奎文閣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閣,原為藏書樓,是收藏禦賜書籍的地方。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金章宗重修時改為“奎文閣”。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築,完全是木質結構,在中國樓的建設上稱孤例。經過幾次地震,奎文閣沒有震毀。清康熙5年地震“十間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壹,奎文閣巍然不動”。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奎文閣賦”,贊奎文閣的建築研究價值。就是廊下東頭這塊碑。
樓閣前這東西兩院稱:“齋宿”,是祭祀人員齋戒、沐浴的地方。東院是衍聖公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時都在東齋宿盥洗。西院是從祭人員的齋宿。孔子七十壹代孫孔昭薰將廟內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廟碑130多塊集中鑲嵌在院墻上,故西齋宿又稱碑院。
十三碑亭。這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亭內立有55塊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內容都是皇帝、欽差拜孔、對孔子的追謚、評價,歷次修孔廟的記載,有漢、滿、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因為都是經皇帝批準立的碑,因此又叫禦碑亭。東起前排第三、六兩個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國現存不可多見的建築。凡是用赑屭馱的碑都稱“禦碑”。“赑屭”是吉祥物,傳說龍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愛“文”,善於負重,石碑有文字而沈重適合其特點,形象應為龍頭、龜身、鷹腿、蛇尾。
東起北邊這第三個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采的石頭經大運河,經濟南又運到這裏。專家計算這幢碑13萬斤重,從濟寧沿途潑水凍了,在冰上滑過來的,有時壹天只走臥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頭不用,要從北京運來,以示皇帝對孔子的重視。這院東南、西南各有壹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們修廟、拜孔的記載,書法價值很高。
這個院東西對襯各有壹門,東為“毓粹門”,西是“觀德門”。俗稱東華門、西華門。
孔廟由這裏起分為三路布局,這壹道五門,中為“大成門”,左邊是“金聲門”,右邊是“玉振門”,再往西為“啟聖門”,再往東為“承聖門”。大成門的建築結構是“犬牙交錯,勾心鬥角”。中間插進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頂為“鬥角”。大成門三字系雍正皇帝的禦筆。贊孔子是集先聖先賢之大成,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先師手植檜。大成門裏左邊這棵挺拔蒼勁的檜樹,是孔夫子手植的。據記載:孔子在這裏裁過三棵檜樹,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毀於兵火,樹枯而又發新枝,曾“三枯三榮”,有“檜樹日茂孔氏日興”的說法。明萬歷年間才子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
兩廡長廊。這兩側的對等兩排房子,***80間,稱“東西廡”,是供奉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東西廡。歷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賢。如董仲舒、韓愈、王明陽、諸葛亮、寇準、嶽飛等等。到民國年間已封到156名。最後壹位先賢是梁啟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後壹律改為木制牌位。東西廡現在陳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貴石刻。周公訓子、蝙蝠行醫等,最為珍貴的國寶有漢魏朝碑刻22塊,書法價值特高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張猛龍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見的珍品。西廡陳列了100多塊“漢畫石刻”,都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漢、魏等歷史社會生活難得的珍貴資料。東廡北端陳列著584塊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涑寫的玉虹樓法貼。
杏壇。這是為紀念孔子講學建的。孔子當初是在土臺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宋代公元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亭內有乾隆皇帝禦筆“杏壇贊”,這是他第壹次來曲阜寫的。乾隆題寫的匾、對聯、條幅等在曲阜有50多處。
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建築,又稱東方三大殿。價值高歷史長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闊45.7米,深24.89米。四周環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工藝精湛,造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滾龍柱實為世之罕見,10棵柱子20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壹顆珠子,神態各異,無壹雷同,越看越有動意,躍然石上栩栩如生。這是徽州工匠的傑作。皇帝來曲阜朝孔時,孔家都用黃綾把龍柱裹起來,不讓皇帝直接看到龍柱,因為超過了金鑾殿,怕皇帝不高興,加以責怪。其余18根柱是八棱的淺浮雕龍柱,壹個棱面刻九條龍,每根柱子八個棱,八九72條龍***計雕刻1296條龍。這是罕見的石刻藝術瑰寶。總覽大成殿雄偉壯觀。
五聖十二先哲。大成殿內供奉著17尊像。
五大聖人。至聖孔子,意為聖人中的聖人,至高無上。孔夫子在中央,頭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嚴肅穆,使人肅然起敬。兩側為四配:東邊是復聖顏子,述聖子思;西邊是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東頭六位,西頭六位,稱十二先哲,有子貢、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壹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學家,五經四書解釋的好,被封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贊孔子,說“生民未有盛於孔子也”。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全面超過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萬世師表”是康熙題寫,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斯文在茲”是光緒寫的,意為天下的文化都在這裏 寢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殿。是孔廟第三大建築。亓官氏宋國人(河南商丘),19歲嫁孔子,後生子孔鯉,賢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聖先師夫人”,同孔子壹樣享受祭祀。寢殿周圍28根石柱上雕鳳凰,每條柱子刻鳳凰72只,同龍的數量壹樣,叫龍鳳呈祥 聖跡殿。以石刻連環畫的形式記載了孔子的事跡。有120塊文圖並茂的石刻,是孔子後代同明代巡撫禦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吳郡著名畫工章草繪畫刻石,鑲在殿內墻上。是我國第壹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連環畫。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殿正面“萬世師表”為康熙禦筆,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殿東頭是康熙朝孔的禦碑,西頭有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孔子行教像,習稱“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征。還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贊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後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確的說,孔子偉大啊!無與倫比,空前絕後!
孔廟西路是祭禮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紇,母顏征在,皇帝封為啟聖王和啟聖王夫人,建有啟聖王殿、寢殿、金絲堂等建築。
孔廟的東路,前後兩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孫孔鮒藏書的地方名“魯壁”,現在看到的經書,立頭功的應為“魯壁”。為紀念孔子教育其子讀書建了“詩禮堂”,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字禮無以立”,意為不學詩不會講話,不學禮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詩禮堂內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漢畫石刻“聖跡圖”。後院是崇聖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廟似歷史的、知識的學堂,因時間有限,咱們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紹的。孔子是聖人,也是偉大的旅遊家,周遊列國14年,宣傳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收集了寶貴的資料。有關聖人的遺跡很多,很值得壹看。我們相處時間雖短,可友誼長存,盼望各位有機會再來曲阜觀光,我們壹定很好地服務。
孔廟就看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合作,歡迎您再來。
齊國歷史博物館導遊詞
臨淄,是我國古代東方歷史名都。從西周初年姜太公封齊建國,經春秋桓公稱霸,戰國威宣稱雄,開創稷下學宮,倡百家爭鳴,至西晉廢齊,臨淄作為諸侯王國的都城累計 1300 余年。戰國時,臨淄城中 7 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聯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誌高而揚”;西漢時期,臨淄仍是壹個“有戶十萬,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鉅於長安”的天下名都。
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司馬穰苴、齊威王、孫臏、田單等聖君明主、賢相良將,都曾在這裏施展過他們的雄才大略,為齊國歷史,為中華民族的歷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為齊文化,為華夏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兩千多年過去了,那宏偉華麗的宮室臺榭雖不復存,但齊國故城垣和宮殿臺基依然存在,故城內外還聳立著 150 多座齊王和名士陵墓。齊國故城人為景觀薈萃,文物古跡聞名遐邇,地上地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物,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國家已經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利用齊文化,發展文物旅遊事業,建起了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遊樂性的文物旅遊景點,如仿城堡式的齊國歷史陳列館、東周殉馬館、臨淄石刻藝術館、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等,形式各異,各具特色。僅從十幾處文物景點便可窺視到泱泱大國之風貌,領略那昔日霸主之雄風。
我們先來看壹下齊國歷史博物館。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式的建築是齊國歷史博物館,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壹。它是以齊國故城大、小相銜接的形式而建,建築面積 2600 平方米,設有東、南兩個拱形圓門,門楣上嵌有“齊瓊元府”四個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陳列齊國精美瑰麗珍寶的第壹府地”。其內部裝修取漢代風格,古樸典雅,別具壹格,使陳列內容、形式與外部環境、室內氣氛交相輝映,渾然壹體。
大家先來看序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齊長城的照片。齊長城是我國最古老的長城之壹,修建於公元前 48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它從平陰縣的防門開始,綿延東行,到膠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長壹千多裏。
序廳的中間聳立著三根直徑為 0.6 米的巨型原木,頂端鑲嵌著對角線為 1.2 米的菱形不銹鋼圖案,粗糙的原木與精致的圖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寓意深刻。它是齊國歷史博物館的標誌物,也是古“齊”字的象征。
序廳的第三大部分是齊國地理位置圖,這是壹張春秋時代晚期的齊國地圖,高 3.5 米,寬 6 米,防漢代漆畫制作,古樸典雅,做工精細。齊國地處黃河下遊,華北平原的東部,東至黃海、渤海,西至黃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無棣,方圓二千余裏,疆域占山東省的大部分地區。
接下來我們看先齊時期展廳。先齊時期陳列內容為五大部分, 15 個展廳,既突出了歷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齊國歷史陳列序列。下面我們先從先齊時期看起。
在齊國還沒有建立之前,在臨淄周圍已形成了豐富的古文化,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後李文化,因為是 1990 年在臨淄後李官莊發現的,所以叫後李文化,距今 8300----7300 年,它是早於北辛文化千余年的壹種文化。這些文物都是從後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主要特點是造型古樸,質地松軟,以夾砂紅陶為主,紅褐色占絕大多數。生產工具多為蚌器,石器少見。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發展而來, 1959 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 6500 年 --4500 年,社會已進入父權制。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質白陶,手工為主,晚期出現輪制,造型較規正。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 1973 年臨淄薛家遺址出土紅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多件。
以後,大汶口文化又過渡到了龍山文化,這個場景就是龍山文化時期齊地的先民們在生產和生活時的情景。下面我們詳細了解壹下龍山文化。請大家繼續參觀。
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壹種文化。 1928 年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所以稱龍山文化,距今 4500 年 --3900 年。臨淄地區已經發現了 12 處龍山文化遺址,其中最大的是桐林田旺遺址,面積 50 萬平方米。這幅照片就是遺址的地層剖面圖,上面劃分的層次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文化層。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和白陶極少。黑陶中有壹種薄而有光澤的“蛋殼陶”,象這種“薄如紙,明如鏡,黑如漆”的黑陶,顯示了先民的制陶工藝的精美絕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壹件叫做陶甗,是壹種炊具。上半部可以蒸飯,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燒水,叫鬲,中間細腰內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 115 厘米。壹次蒸煮的飯食可供十幾個人同時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
嶽石文化是晚於龍山文化而早於商代文化的壹種文化,得名於平度嶽石遺址,距今 3900 年 --3600 年,即處於夏代紀年之內,即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同特征,又各自顯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與青銅文化有機的聯系起來。臨淄地區出土的方孔石鏟是嶽石文化的代表器物。
商部落本是東夷族的壹支,其早期活動範圍大多數都在今山東境內。商代農業比較發達,已用多種谷類釀酒。手工業已能鑄造精美的青銅器和燒制白陶。交換也比較擴大,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城市。齊故城遺址及其周圍出土的銅戈、玉戈、陶鬲等,說明齊都是建立在商代遺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