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約公元前280-233年),戰國末期河南新鄭人,出身名門。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荀況是先秦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議韓國國王采納法家思想,進行改革以自強不息,但未被采納。後來韓非的《孤憤》、《五賤》等作品傳到了秦國。秦始皇看了之後,很欣賞韓非的才華,說:“我看他跟他壹起遊泳,就再也不會恨這個人了。”(《史記·老非列傳》)為此,秦始皇用武力恫嚇南朝鮮,命令韓非去秦國。韓非到了秦國後,被李斯陷害,死於獄中毒殺。但是,韓非的政治理念是被秦始皇實踐出來的。韓非的思想主要保存在《韓非子》壹書中。韓非生活在戰國末期。這期間經歷了春秋以來約300年的戰亂動蕩,結束了奴隸制的統治,鞏固了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初步建立了封建上層建築。要求壹個統壹、穩定、發展的政治局面,已經成為全國人民的壹致願望。韓非哲學是這壹偉大歷史轉折的產物。他總結了法家在長期變法實踐中的經驗教訓,繼承了荀況的唯物主義哲學路線,革新了老子哲學,為建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系統的世界觀、認識論和社會歷史觀。
韓非的著作是後人在他死後編纂的。據《漢書·文藝》記載有55篇,《隋書經籍誌》20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用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有20卷。文章數量和卷數與本版壹致,說明本版並非不全。自漢代以來,《韓非子》的版本越來越多,其中陳啟佑的《韓非子集解》校勘尤為細致,考據準確,選材嚴謹。梁啟雄的《子涵簡評》特別簡潔、樸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