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長安城是在隋都繁榮的基礎上擴建修繕而成的。城垛呈長方形,東西長約9700米;從北到南較短,約8600米。周長近37公裏,面積84平方公裏,是中國歷史上最宏大的帝都。“天人合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壹。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地面上的城市往往是天空的寫照,從而使城市成為宇宙的象征。在“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作為世界傑作的唐都長安也不例外。
第壹,街區的布局是對天空的模仿,對人體本身的模擬。
“百家爭鳴如圍棋書”,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用來形容這種獨特版式格式的詩句。它生動地概括了唐都長安的街區布局。長安城最大的建築特色就是城內街道都是東西走向,或者說南北走向,排列直立,方向正確。無憂是寬敞的,就像壹個規則清晰的棋盤。仔細想想,星羅棋布的宮殿和街區,就像天上的星星壹樣羅列,像象棋壹樣分布,簡直就是壹場無休止的圍棋比賽。
長安城有十三座城門,其中東、西、南三座,北墻四座。農歷閏年有十三個月,所以十三座城門象征著壹個閏年;北端是宮城所在地,天皇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將這個額外的“飛躍”門放在北墻上,象征著皇家的“飛躍精神”。
人體陰陽的劃分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壹種是:陰為靜態,代表人體皮膚,陽為動態,代表血液流動。城墻是面,相當人皮;街道是內部的,相當於人的血液。這種陰陽理論在唐都長安的建築布局中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不僅城墻、宮墻是方的,四周有門,而且被街道隔開的廣場,四周都是夯土,四周有門,四周有街。
這個城市有十壹條南北向的街道和十四條東西向的街道。其中貫穿南三門、東六門的六條街為主幹道,稱為“六街”。南北三條街分別是棲霞門街、朱雀街、安華門街,寬度都在100米以上。其中朱雀街寬150米,是全市最寬的街道。朱雀街的名字來源於皇城的朱雀門。與朱雀門、南大明德門相連,貫穿唐代長安城南北,是城市的主軸線。其中,宮城正門朱雀門至承天門的北段位於皇城內,又稱“天街”。皇城的南面,連接春明門和金光門的街道是東西向的主街,穿過朱雀街,連接全程,讓整個皇城和宮城看起來更加雄偉高大。
長安城內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的二十五條街道,將整個城市分割成兩座城和壹百零八個廣場。其中朱雀街將市區分為兩部分:東部屬於萬年縣,應該有55個廣場,城市東南角的曲江景區占了兩個廣場的地,所以實際上領著53個廣場;西屬長安郡,壹城五十五方。
108格排列的象征意義:108格正好對應108星(如《水滸傳》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格,象征壹年壹閏;皇城以南,東西四方,象征壹年四季;皇城南面,南北各有九個廣場,象征著《李周》壹書中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魁”。
從各個廣場的大小來看,皇城和宮城東西兩側的廣場面積較大,皇城以南的廣場面積較小。每壹方的興衰也隨著唐朝爭智的變化而起伏。比如初唐太極宮作為行宮的時候,皇城東西兩側的廣場比較繁華;從高宗到宗瑞,大明宮是中心,其南部廣場成為繁榮地區。玄宗當政時,遷到興慶宮,興慶宮附近的廣場又繁榮起來。長安城內的廣場雖然大小不合適,繁華程度不同,但結構基本相同。三十六坊,皇城南面,靠近皇宮,只有東西兩條街,所以只開東西門,不開南北門。據說這種布置是為了防止“王者之氣”逃逸,破壞風水房內部,用壹條寬15米的小街將房分成四部分,層層分割,形成16個小區,不怕很整齊。
唐代長安城的大街小巷無所畏懼,整齊劃壹的結構讓整個皇城顯得自然有序。回望千年前,作為世界強國的唐帝國,以其陰沈的都城風貌,展現了其大國風範。難怪今天,世界各地華人聚居的地方也被稱為“唐人街”。
二、宮殿布局是模仿自然,體現風水理念。
傳統風水在建築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歷代帝王都很推崇。唐都長安原有的宮殿建築都坐在朝南的子午線方向。我國古代皇帝的座位在北方,朝南。因為皇帝是長時間的,就像上面壹樣,所以皇帝坐在北方,北方在“上面”,而坐在南方的大臣地位卑微,南方在“下面”。此外,宮城南門命名為“朱雀門”,宮城太極宮北門命名為玄武門,都源於“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門”的傳統風水說法。其名必有其理。太極宮的北門既然取名玄武門,就必然有“坎”相應的象征意義。玄武門事件,初唐圍繞皇位繼承的宮廷爭鬥,就發生在這裏,只是不謀而合。從這個角度來說,城市街道和建築的命名是很有講究的另外,在太極宮的北面還有壹個兩儀殿。“兩儀”的稱謂也出自《易經》。“故易有太極,即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見《周易》對傳統建築的影響之廣。
在內部結構上,唐都長安城由外堡、皇城、宮城、大明宮和興慶宮組成。朱雀街的北端,中軸線,是國家權力的中心——皇城,皇城的最北端,街對面還有壹個小鎮,就是宮城。宮城呈長方形,面積0.7平方公裏。它的東、西墻是禦墻向北的延伸,而北墻則直接與國城北墻重合。
宮城* * *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葉挺宮和東宮,中間是太極宮。東宮和野亭宮規模都不大,各自只占宮城的壹小部分。東宮是皇太子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葉挺宮有壹個特殊的功能。主要用於容納刑事官僚的子女在宮中工作和學習技能。其實質是現行的“少年勞動教養”。
宮城的主體建築是太極宮,由隋代的大行宮改建而成,位於長安中軸線的最北端,象征皇帝“至高無上,南有王者”。太極宮是唐初的政治中心,在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期間主要在這裏使用。
太極宮有南北兩個門,南門是正門,也叫承天門。與長安中軸線天街、朱雀街相對。在城門和皇城之間,有壹個寬440米的廣場。唐朝許多重要的對外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如改元、大赦、元旦、冬季至日、閱兵和俘虜。此時皇帝登上承天門,文武百官齊聚廣場。場面非常壯觀。太極宮共有十六殿,其中太極殿、梁毅殿、甘露殿和顏佳殿被稱為四殿。此外,還有中書省、門下省、舍人樓、弘文亭、寧音亭、王雲亭等重要建築。太極堂是太極宮的前廳,也是太極宮的主體建築。據說太極宮的名字來源於太極堂。太極殿是宮中舉行“中朝”的地方。每個月的初二,皇帝都會在這裏召集大臣們處理政務。那時,文官和武將將分等級就座,皇帝坐在他們前面,討論國家大事。太極殿北面有兩個禮部,舉行所謂的“內朝”。內朝是皇帝與少數朝臣共商國事的儀式。通常只有少數決策大臣,也就是皇帝的親信才有資格參加。所以儀式比較簡單,很隨意。但內朝在影響王朝決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有重要國家大事的時候,往往要現在就在這個大廳裏討論決定,然後在“中朝”期間把大廳刮幹凈,和大臣們壹起討論。
唐代的長安城,除了太極宮、城北墻外禁園中的大明宮和城東隆慶廣場的興慶宮外,還有三大宮殿群。衰落興盛的三座宮城,在唐朝歷史不可逾越的階段,各占重要地位。大明宮,原名永安宮,是李世民在貞觀八年為其父唐高祖建造的壹座頤和園。李淵死後,永安宮改名為大明宮,壹直無人居住,成了壹座離宮。李致仕到了唐高宗,因風濕抑郁,又討厭太極宮的潮濕,就搬到了位於龍首院地勢高、地面幹燥的大明宮。重建後的大明宮有十壹座宮門,其中最重要的是南面的馮丹門(意為“馮丹朝陽”)和北面的玄武門(意為“北宣武”風水)。
太極宮和大明宮布局基本相似,但南內興慶宮與前兩者有很大不同。後者的整體布局特點是不落俗套,因地制宜,風格多樣。比如主宮門朝西開,獨壹無二。與前兩者相比,它更加活潑奔放,雄偉奢華,這無形中引出了長安皇宮的壹大謎團,那就是興慶宮為什麽要反叛以前的規矩,做壹些標新立異的事情?要解開這個謎,必須具備“應用易學”這把鑰匙(所有以周易為實踐指導的知識,風水只是其中之壹)。(編譯龐玉龍)
唐代的宮廷園林與遊樂場所
唐朝國力強盛,長安宮金碧輝煌。大明宮北有太嶽池,蓬萊山孤立,池周圍建有400余座回廊。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周圍是幾組院落。西苑是三個內園中最美的。花園裏有假山、湖泊、沼澤和運河。長安城東南角有芙蓉園、曲江池,在壹定時間內對外開放。它實際上是壹個古老的公共遊樂園。
唐代,麟遊縣天臺山的頤和園九成宮很有名。臨潼縣驪山腳下的華清宮是壹座避寒冬宮。
大明宮
遺址位於陜西省Xi市東北部的龍首塬上。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八年(634年),在長安宮城東北角的禁園中修建永安宮,次年改稱大明宮。隆碩二年(662),高宗皇帝李治擴建,改名蓬萊宮,後來成為唐代皇帝在長安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唐朝末年毀於戰亂。1961年,其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明宮矗立在龍頭之巔,與鐘南山遙遙相對,俯瞰長安城,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宮城平面是壹個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寬北窄。北城墻長1135米,南城墻(即長安城北城墻的壹段)長1674米。西墻與南北墻垂直,長2256米。東墻曲折斜。宮城的宮墻有三個平行的東西。所有宮墻都是夯土墻,只在與城門交接處和城墻轉角處的內外表面鋪磚。城基寬13m,深1m,城墻底寬10m。宮城北面的東、北、西三面墻外,有平行的夾城。嘉城西、東兩側距宮城55米,北嘉城距宮城160米。恭城南墻中央的丹鳳門是正門,東面是閻正門和王獻門,西面是苻堅門和興安門。西墻中間有右銀泰門,北面有九仙門。東墻有左印臺門;北墻中間是玄武門,東面是韓隱門,西面是蕭晴門,玄武門北面夾著厚重的玄門。當時北門壹帶是皇軍在北衙的駐地,關系到朝廷安危。因此,在不到200米的距離內有三個門(包括玄武門中的重門),這些門的基地址仍然存在。
據記載,大明宮分為外朝和內朝兩部分。外朝沿襲了唐太極宮的三朝制,沿南北軸線列有大朝的漢元殿、倭朝的鄭玄殿和長朝的陳子殿。三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幾個廳堂和閣樓。壹些官方機構附屬於海外朝鮮部分,如中書省、門下省、弘文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皇宮的壹部分以以太池為中心。蓬萊山依池而建,繞池而設曲廊。大殿周圍,亭臺樓閣,寢殿在池南。這是皇帝和皇後居住和休息的地方。每個大殿的具體位置需要進壹步考古發掘來確定。
漢元宮,大明宮中軸線第壹宮。這是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漢元寺利用龍頭的原始高地作為寺基。現在剩下的遺址比南梯田高10米以上。廟的東、北、西三面是夯土墻,白灰。大廳寬度11,每個房間寬5米多,進深4個房間。北墻距北內槽柱中心5米,內槽柱南北跨度9.8米。寺廟被次要的走廊包圍著。廟址上有方柱基礎。下面的方形部分長寬為1.4m,高0.52m。上凸盆高10cm,直徑84cm。僅從這個構件的大小,就能看出漢元殿的規模。寺前衛龍長75米,鋪面平段為素方磚,坡上為蓮花方磚,兩側為青石勾欄,有石柱和斷頭頭。漢元殿東西兩側前有香鸞閣和奇峰閣兩個亭子,由壹條長方形的長廊與漢元殿相連。這個龐大的宮殿建築群體現了唐代建築的雄渾風格,成為後世宮殿的典範。
林德廳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雜技舞蹈和制作佛教作品的地方,位於太爺池以西的高地上,距離恭城西墻90米。宮殿遺址的橋臺由夯土制成,周圍是磚墻。呈長方形,南北長130米,東西寬約77米。上下兩層,殿宇和玄關都建在上層橋臺上。林德寺由前殿、中殿和後殿組成。中殿為正殿,東西寬9間(除壹間為兩山墻)。前廳也是東西寬9間。兩座山與中殿齊平,前後無墻。兩端各4間,其中7間深,3間深,地面也鋪了石板。後廳與中廳僅壹墻之隔,兩山與中廳兩山對齊,縱深3間。地面用方磚鋪成,大廳四周有回廊。廟的後側是東邊的余壹樓,西邊是相鄰的建築,兩層樓前有東閣和西閣。建築和亭臺均建在夯土平臺上,亭臺樓閣和回廊襯托三大殿,形成壹組具有唐特色的大型建築組合。
興慶宮
遺址位於陜西省Xi市東郊,是唐代長安三大宮殿之壹。另外兩個是大明宮和太極宮。開元二年(714),唐玄宗故居所在地興慶廣場建成。宮殿布局不對稱,南面有壹大片花園區,與宮殿相脫離。唐天佑元年(904)被滅。
據記載,興慶宮被壹道東西向的橫墻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宮殿區,正門為西墻興慶門;南部是壹個花園區。東邊通過嘉城與大明宮相連。正殿為興慶殿,主要建築有大同殿、南潯殿、新社殿。龍首渠穿越宮殿區,穿越瀛洲門東側東西橫壁,流入花園區龍池。園林區以龍池為中心,東北角有沈香亭。宮殿西南有勤政樓和萼香會樓,是唐玄宗宣布大赦、改元、受降、受賀、會見、宴請的地方。整個宮殿沒有全局中軸線,這在古代宮殿建築中並不多見。場地南北長1250米,東西長1080米。1958期間,在遺址內進行了發掘,其中有壹個門遺址,寬5間,長26.5米,深3間,寬19米。中室深西側為夯土臺,土臺外側與南宮墻相連,明室中除開間路外。這個地方曾經被認為是勤奮辦公樓的所在地。但也有人認為與文獻中所包含的位置和尺度不相符。
曲江池
中國唐代著名景點,位於唐代長安城東南角,因水流蜿蜒曲折而得名。秦時稱開州,自宮建為“宜春園”。漢代,這裏開鑿運河,修建“宜春侯元”和“樂遊園”。隋營都(大興城)時,宇文凱將其地雕成池。隋文帝稱水池為“芙蓉池”,稱花園為“芙蓉園”。唐玄宗恢復“曲江池”名稱時,該園仍稱“芙蓉園”。據記載,唐玄宗的引產水是通過黃渠從城外註入曲江的,為芙蓉園建了亭子。芙蓉園占據城市東南角的壹個廣場,突出於城外,四周有圍墻,總面積約2.4平方公裏。曲江池位於公園西部,水面約0.7平方公裏。整個公園以水景為主,自然風光,海岸線蜿蜒,可供劃船。水池裏種著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亭、樓、堂、閣在花木中若隱若現。曲江池作為唐代長安的壹個景點,定期開放,大家都可以去參觀,尤其是中和(農歷二月初壹)和上思(農歷三月初三)。中原(7月15日)、重陽(9月9日)、每個月的暗日(月末的那壹天)也很熱鬧。現在池址還在,園林設施都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