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在古代屬於西陵部落。夏商時期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為楚西塞重地,有城。
後來被歷代郡縣、州、府統治。
秦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伐楚,拔郢燒夷陵,置南郡。歷史上開始出現夷陵這個名字。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設郡,宜昌市大部分屬於南方壹郡。
漢代屬荊州南郡、武陵郡,下有夷陵、驛道、枝江、當陽、林居、秭歸、瓦山等郡。
三國時期,大部分地區屬於魏、蜀、吳。
金代設立益都郡,統壹夷陵、驛道、瓦山、宜昌(位於夷陵西部)四縣。宜昌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歷史記載中。
南北朝時,宋、齊都與金交好。
梁稱益州,西魏改名。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周霞為夷陵縣,轄夷陵、驛道、長陽、遠安四縣。夷陵郡為縣治,屬荊州都督府管轄。
唐初,夷陵縣改為周霞縣,領原四縣,隸屬山南東路。
天寶初,改夷陵郡。
甘源元年(758),重建周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路。
五代時,周霞並入南平。
到了宋代,又叫周霞,仍領原四郡,隸屬鏡湖北路。
元十七年(1280),周霞成為周霞路,統領四郡,隸屬於河南鏡湖北路。
明初,周霞道改為周霞府。
洪武九年(1376)改為夷陵州,轄益都、長陽、遠安三縣,轄夷陵,隸屬兩廣政務院書記荊州府京南路。
清順治四年(1647),夷陵郡隸屬荊州郡。
雍正十三年(1735),夷陵府升為宜昌府,夷陵縣改為東湖縣,也是宜昌府所在地。轄東湖、興山、巴東、長陽、昌樂五縣,歸石靜宜路的黔州、鶴峰兩州。
宜都、枝江、當陽、遠安屬於荊州府。
光緒二年(1876)《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
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
辛亥革命爆發於1911。
民國初年廢除府州建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
1912,東湖縣改為宜昌縣,與興山、秭歸、巴東、長陽、五峰、鶴峰等縣同屬京南路。
當陽和遠安屬於香南路。
1922,宜昌屬於經壹路。
1932、1936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先後屬於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辦設在宜昌縣。
芷江縣先後隸屬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監察區。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8 ~ 1932),宜昌是湘鄂西蘇區湘鄂邊區根據地、桂(秭歸)興(山)巴(東)根據地、荊(門)當(陽)元(安)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鬥爭在許多地方建立了革命政權。
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8月,江漢區委決定成立第四專員公署(又稱湘西署),1949年10月,改為當陽署。
5月20日1949,宜昌專員辦在當陽成立,同月宜昌黨政領導小組在當陽成立。
6月11日,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在當陽陸家灣正式成立。
7月1949,宜昌市解放。
宜昌機關和宜昌黨政機關立即從當陽遷到宜昌市。
1949 165438+10月15,今天宜昌全境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省分為八個行政區,宜昌地區專員公署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九縣。
同時,將原宜昌縣及郊區農村劃出,設立宜昌市,由湖北省人民直接管轄。
1951改為湖北省宜昌地區專員,1955改為湖北省宜昌地區專員。
6月,1954,11,宜昌成為宜昌專署領導。
此時宜昌轄9縣1市。
1955年7月,芷江縣撤銷,轄區並入宜都縣。
此時宜昌專員公署轄8縣1市。
1958 12、撤銷宜昌專員公署,成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
1961 5月,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撤銷,成立宜昌專員公署。
1962年6月,恢復芷江縣,仍屬宜昌代辦所管轄。
至此,宜昌專員辦管轄9縣1市。
1968 1宜昌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1年1月神農架林區劃歸宜昌地區領導,1972年3月恢復省級。
1978年8月,撤銷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
1979年7月,宜昌再次成為省會城市。
1984 7月1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長陽縣、五峰縣,分別設立長陽、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86 12 13、國務院批準宜昌設立西陵、伍家崗、點軍三個縣級行政區。
1987 165438+10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都縣,設立分市(1998 6月11更名為宜市)。
1988 10 10月22日,國務院批準當陽縣撤縣設市。
?
1992年3月,為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經中央批準,宜昌市合並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此時,宜昌下轄7縣(宜昌縣、枝江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2市(枝城、當陽市)、3區(西陵、伍家崗、點軍)。
1995 3月21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宜昌市猇亭區。
1996年7月30日,國務院批準芷江縣撤縣設市。
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昌縣,設立夷陵區。
至此,宜昌已轄5區5縣3市。
夷陵之戰
趙賽
屈原投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