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文化
饕餮是傳說中極度貪吃的邪惡動物,貪吃到把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所以外形壹般都是無頭的。《呂氏春秋概論》說:“貪食,有之體,食而不吞其身,更以言賞之。”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暴食是四害之壹。傳說黃帝攻打蚩尤,蚩尤被斬首,第壹次登陸就變成了暴食。《山海經·北山景》有雲:“吳鉤山上玉多,山下銅多。有壹種獸,長得像羊臉,眼睛在腋下,牙齒是爪子,聲音像嬰兒,叫吃人。”
酷愛…的人
根據晉代郭璞的註釋,這裏的“臨澧”是饕餮之意。《西部奇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眼在腋下,食人。”《亦舒經》說“饕餮”是指西南三苗人,摯友陳更進壹步說“饕餮”是蚩尤,先生對青銅器紋飾的質疑則認為是神農。後期民間有龍生九子的傳說。明代的陸容、楊慎把饕餮列為龍的九子之壹,這已經是壹種依附了。在陸容《園雜記》中記載饕餮“好水,故築橋”,而在楊慎《登山寺集》中記載“饕餮好食,故築於鼎上”。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裝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此具有壹種神秘而莊嚴的氣氛。然而,對於這些神秘的裝飾圖案代表著什麽,眾說紛紜。青銅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識的體現,而周朝則發展為“尊天、尊祖合法化”,形成了宗教、政權、氏族權力三位壹體。多數學者認為,商周統治者用青銅器紋飾的“猙獰恐怖”來表達王權的“神秘威嚴”來表達對政權、地位、財富的占有,令人望而生畏。奴隸主們把自己所有的威嚴、意誌、榮耀、幻想、希望都寄托在這些恐怖猙獰的紋飾上。張廣智先生也認為“青銅是政治和權力”,但他認為這些動物圖案不是為了恐嚇,而是為了與上帝交流。由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都歸咎於上帝的力量。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乞求神靈,取悅神靈,借助神力支配事物。所以能與神靈交流的巫師地位非常高,巫師階層成為了最初的帝國統治階層。祭祀是巫師的特權,也是溝通人神、神聖化人類秩序的中心環節。巫師用青銅器上的動物與神靈交流,所以這些奇怪的動物圖案也代表著神秘和力量。據文質彬彬的陳公張長壽先生考證,無臉獸面紋最原始的形式只是壹對圓泡狀的胸釘來顯示獸面的眼睛,最早可追溯到二裏頭文化,後來逐漸加上鼻子、角、耳朵、眉毛,成為壹張器官完整的獸面。目階是獸面紋的主體,因為獸面紋壹般只有眼睛,應該起源於史前的眼睛崇拜。史前彩陶上有成對的眼紋,玉器上也有成對的眼紋。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標準的獸面紋和簡化形式的獸面紋,即眼紋。據唐慧生先生考證,薩滿教中的神也是太陽神,太陽神常被畫成眼睛,因為在許多古代神話中,太陽被稱為“天眼”。比如波羅教派的太陽神,又稱“天空之眼”或“世界之眼”。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傳統的饕餮紋不僅僅是壹種獸面紋,還屬於神或太陽神。饕餮圖案中對眼睛的強調,是對其作為太陽神光特征的描述。[3]
這種饕餮紋的紋飾最早出現在五千年前的長江下遊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但更多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遠至二裏頭夏文化就出現了。
但“饕餮紋”這壹名稱在古代並不存在,是金石學興起時宋人命名的。最完美的饕餮面具是21.0 cm高,現藏於西雅圖圖書館。這種裝飾通常以鼻梁為中心線,對稱布置在兩側。
饕餮五谷到底是什麽意思?壹直有不同的說法,至今沒有定論。商周時期的饕餮紋有很多種類型,有些像龍、虎、牛、鹿、山魈等。其他的如鳥、鳳、人。在所有的裝飾圖案中,饕餮圖案是最被廣泛認可的老虎造型。
在古代,老虎也是非常重要的神獸,後來的文物中出現了騎虎的巫師的造型。
在中國漫長的文化歷史中,在“龍鳳”崇拜之前,有壹個漫長的龍虎崇拜階段。東周至西漢時期,龍虎鬥的圖案造型非常盛行,其中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龍虎鬥圖最為精美非凡。古人認為虎為陽獸,“雲隨龍,風隨虎。”龍虎相鬥,表示陰陽交合。在漢代,黑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中東、西方、南方、北方四大天文官員。至少,在中國早期歷史上,虎的地位並不低於龍。但古籍中對虎的神奇力量的描述,顯然難以與青銅器中饕餮的突出地位相提並論。
獸面圖案所指的野獸的真實名稱和原型,早已被埋葬在壹個無法重現的時代。後世因其猙獰、神秘、恐怖的面目而得名饕餮,有的嘴裏還含著人頭。美食家最初在《左傳》中用來形容貪錢貪食的無情無義的人。現代學者指出,將獸面文身命名為饕餮之人是牽強附會的,與商周時期的社會文化狀況相違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