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個叫崔氏的人寫了壹本書《四人月令》,裏面記載“正月可制清醬”。在古代,醬油是制醬的副產品,又因豆類為主要原料,魏晉以後人們將醬油簡稱為“豆醬清”或“醬清”。北魏賈思勰的《齊姚敏書》中有壹種用豆瓣醬腌制肉類的方法。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記載:“使狗咬人,除豆沙”;“手指疼痛,清醬蜜暖塗”。但隨著語言的奇妙發展,這種黑紅色的液體從宋代開始因為某種原因被冠以“油”的稱號。宋代詩人林鴻寫過《山居清自白》,談烹飪時多次提到“醬油”二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叫“豆油”。大概是因為大豆油的名字很容易和大豆榨出的油混在壹起。因此,醬油最終被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人民接受,並被正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