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平遙文廟中頭獎是真的嗎?

平遙文廟中頭獎是真的嗎?

是明代僅存的八股文。

去過青州博物館的人都知道,青州博物館有壹件鎮館之寶——明萬歷二十六年中狀元趙的卷子,全國絕無僅有。

趙(公元1574-1626)明朝青州益都縣人。1983,在趙的老家鄭母村,他找到了中考狀元那堂的卷子。經過青州市文物管理所老所長魏振聲同誌20余次登門拜訪,趙第十三代趙煥斌將卷子捐獻給國家,現藏青州市博物館。經北京故宮博物院兩位老專家王壹坤、馮華鑒定,試卷的紙張、紫菱、人物、印章均為明代原物。在此之前,中國明朝的卷子還沒有找到,所以這份考中狀元的趙的卷子,成了國內外的珍本。

此試卷為19折畫冊,總高47.6厘米,寬14.1厘米,頭8.6厘米,腳3.3厘米,中間高35.7厘米。本考卷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作者簡歷和最近三代的簡歷。按規定是用毛筆仿宋體寫的,打六折。第壹折頂上有篆書“禮部印”的方形印章,最後壹折也是這個印章的壹半。這部分是密封的,封條上蓋著“已封存”的長章。後半部分是正文。該文本是壹個15折的相冊頁面,每個折疊有六行。全文* * * 2460字,用工整的小字體書寫。試卷第壹頁右上角有竹書“第壹名,第壹名”六個漢字,夏中楷書“封關”四個大字印成壹個長方塊。正文後,印著“張騫,武英殿秀才,太保太子吏部;沈,太保太子吏部;少保太子吏部楊俊民;刑部尚書蕭大衡;劉,官署讀書;劉,官署讀書;還有曾超,讀書的官署。卷末刊有李廷機、詹氏府少年詹氏、國子監學士、石幹·普萊斯等九人的封號。卷末印了壹大行字“朱,印書之官,制禮制,制吏部,制吏部於閬中。“試卷裱在三層宣紙上,封面和封底都是全絲裱的。科舉試卷的發現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為研究我國科舉制度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

趙在試卷中用中肯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並針對當前的弊端提出了壹系列改革的建議,體現了他治理國家、保衛國家的偉大才能。趙鐘兵用他對“固政”和“固”的論述回答了皇帝的問題。趙提出“固政”要“有紀有法”,而“固政”要“有氣有術”。還向皇帝指出“固為任人,而人不敢茍同我,固為政,而政不會勉強。”正是由於趙的慷慨政策,皇帝大為欣慰,朱碧琴封他為“第壹把交椅”,即狀元。

趙能考中狀元,是因為他從小受到良好家庭的熏陶。他的父親趙茜“讀了壹本書,明白了其中的義”,在編年史中記載,趙茜“在路上嘗了遺留的黃金,留不住,找到了就還回去。”在當山西文水郡丞的時候,當地發生了壹場饑荒,饑民很多。趙茜“協助長期救濟貸款和私治粥,並幫助那些筋疲力盡的人餵養他們。”正因為趙茜愛人民如子,當他離任時,“人民在哭泣”,當他不能保留它時,“肖像被犧牲了”。萬歷二十壹年(公元1593年),宜都縣發生大饑荒,糧價飆升到“爭萬貫”的地步,但趙茜不為金錢所動,“饑則粥,命則富貴而德。”

正是在父親忠仁的影響下,趙從小就聰明、正直、坦率。十五歲時,他參加了補服學生的考試。在考試之前,監考老師劉壹有著嚴格的個性。他在昌邑縣參加考試時,發現“不讀課文者,嚴懲不貸”。這壹次,作為青州付雪的考官,劉壹加緊努力,“命令所有學生進入”。那時候是寒冬,下著大雪。妳怎麽能忍受赤腳考試?妳們考生敢怒不敢言。這時,趙站起來,在臺階上質問:“妳怎麽會被妳的無能所困呢?而賢者開門之典固乎?”劉壹聽後大驚失色,又對趙肅然起敬。當即下令廢除這壹規定,讓所有考生穿上鞋子,不再赤腳進入考場。

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年僅25歲的趙考中狀元,隨即被授予翰林院主筆壹職。因成績顯著,萬歷三十壹年(公元1603年)任考官,列文的孫承宗被掃地出門。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江南當了考官,錄取的考生如Theway、姚希孟、周順昌等都非常忠心耿耿,成為壹代名臣。趙很快被提升為學士,並給皇帝講課。

有壹天,萬歷皇帝命令妳找出先帝的記錄,看壹看。但是文健皇帝的記錄不見了,所以皇帝問這是怎麽回事。趙回答說不缺,因為皇帝不如其他皇帝,所以不敢給皇帝看。這時,萬歷皇帝明白他不再看文健皇帝的記錄了。而趙卻趁機向皇帝上奏,說雖然在位只有四年,但為人和善,並無不妥。請皇上恢復皇帝的名字和廟號,以告慰死去的文健皇帝。萬歷皇帝沈思良久,說:“時間長了更容易不方便。”趙據理力爭:“當年高皇帝(朱元璋)因胡蘭下獄,將有功世爵全罰,死於嘉靖朝,是朝政不當,不管多久。”後來,大臣顧希疇又把的話告訴了趙,最後被萬歷皇帝采納,恢復為皇帝。

熙宗年間,奸臣魏忠賢專權,誣陷異己。天啟四年(公元1624),大臣彈劾魏忠賢的二十四條罪狀,都是趙的門生苗長啟所寫。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苗昌祺被魏忠賢陷害致死。這時,趙出任府的禮部侍郎,而魏忠賢不斷用言語挑釁趙。趙不予理睬,魏忠賢越來越生氣。他多次在皇帝面前誹謗趙鐘兵。熙宗皇帝對魏忠賢說:“是穿短袍的傳道人嗎?他忠心耿耿,我們要重用他。”

當趙得知魏忠賢多次試圖加害於他,又見朝廷的失敗,便多次到朝廷,要求告假。經皇帝批準,他被提升為禮部大臣,然後回到李。回到家鄉後不久,他就被牽連到劉忠穎壹案中,以“長期與劉忠穎靠門戶”的罪名被削去官職,拿走俸祿。此後,魏黨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被捕入獄,使國家大事更加失控。天啟六年(公元1626),趙在家中憤而去世,享年53歲。崇禎初年,趙被朝廷平反,恢復了原職,並賜太子太保為祭。

中國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經唐、宋、元、明、清1300多年的歷史,產生了近800名狀元。由於朝代更叠,戰亂不斷,外患不斷,宮中排名靠前的書籍都已失傳。狀元卷是朝廷的機密檔案,帶出朝廷就要銷毀九族。趙在寺中的卷子是如何歷經滄桑而流傳於趙子孫的,成了壹個千古之謎。而這本珍貴的狀元卷,在1991,又壹次因為失竊尋回案而在全國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