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元代醫家王簡介王的醫學著作有哪些?

元代醫家王簡介王的醫學著作有哪些?

人物簡介王(1200-1264),字(壹封),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王從小聰明好學,成年後學了很多經史,學了心理學和醫學。年輕時隨(後於李)師從張,後隨其兄學醫。王作為壹個儒家學醫,特別喜歡經典。他的造詣很深,後來又經張、李傳下來,成為易派的又壹大師。他的學術思想,尤其是陰證學說,獨具特色,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影響很大。王壹生著述甚多,有二十多種考據。其中12卷《醫基與元解》、1卷《陰證略例》、3卷《本草綱目》、2卷《難知》是王的代表作,為後世醫家所推崇。目前尚有《易景光法》四卷,《斑蝥論》1卷,均有缺失。

主要經歷了王早期廣泛學習經學,從而成為本州的壹名士官和教授,並大力推廣內科學。他在張跟隨比小二十歲的學醫,後來又師從,這使他非常成功。張強調臟腑辨證,區分病變所在臟腑的寒熱虛實。高力闡述了脾胃學說,尤其是對脾胃虛損的論述。王的學術思想來源於《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並受到、、許、韓若和等歷代醫家的影響,尤其是其導師張的臟腑論病學說和的脾胃內傷學說對其影響深遠,奠定了其陰證學說的基礎。

王的著作有《陰證述略》、的《醫基·難知》、《錢論》、《本草湯劑》等書,其中《陰證述略》是其代表作。《陰證略例》是壹部專門研究陰證的專著。根據王的序言,該書成書於公元1232年。鑒於“傷寒為古今重疾,有壹段陰證,害人尤速”,“陽證易辨而治,陰證難辨而治”,作者借鑒前人對陰證的論述,從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方面對陰證進行了全面闡述,旨在闡明傷寒陰證的危害及溫陽的重要性。這本書最早收錄於元代杜思敬的《贈命至善》。清代陸心源根據錢(曾)收藏的舊稿,出版了《十萬卷建築叢書》。

分別記載了陳修園的《五十四種醫書》和中國的醫學名著。從版本內容來看,元本較清本多了“黃陰證”、“斑陰證”和壹篇醫案。根據《陰證略》的序,王的弟子有皇甫甫、、宋廷貴、、易鶯鶯。

《論抽象英語》這本書寫於公元1237年。這本書言簡意賅,對痤瘡的治療和與痤瘡的鑒別有獨到的見解。該方在臨床上頗為實用。榮源,醫學基地,寫於公元1291年。自仲景以來,傷寒雜病分為兩個分支,醫者越學越差,越學越專。所以老祖宗用仲景的體系發明了傷寒雜病辨證論治的精髓,希望學者們能有所掌握。本書收錄了1035個方子,既註意采用了先賢的用藥方法,又有許多別出心裁的切古方之法。

《本草湯劑》初稿寫於1298,定稿於1308。本文主要闡述了藥物治療的機理,藥物使用和加工的要點。闡述了張、的藥學理論,反映了金元時期藥學理論的發展成就。很難知道,出版於公元1308年,是他的老師高力編撰的醫學理論,包括臟腑、經絡、氣血、魏瑩、診斷、病因病機、天人關系、治療等。

學術內容王非常重視內因在傷寒治未病中的作用,認為無論內傷外因,都是人體正氣不足所致。外感寒邪、內傷、飲涼或空腹不吃都可以導致內傷陰證的發生。但病情輕重和不可治愈的預後有差異,都取決於正氣的虛實程度。王的理論認識與《內經》“邪合則氣虛”、“正氣存內,邪不可為”的思想完全壹致。

而且在上述文字中,王還闡述了三陰證的病機,三陰證與人體內的隱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種從體質角度分析病機,強調體質從化的觀點,還是比較實用的。王的傷寒學說強調正氣不足,的內傷學說也強調元氣不足,二者觀點基本壹致。可見,王之學是受學術思想的啟發而產生的,是壹脈相承的。

調陰證的臨床應用經歷了外感寒濕、調中解表。

寒濕霧露之邪雖可引起表證,但王重視“元氣之虛”,善用扶正祛邪之法。若寒濕霧露等外感邪氣表現為發熱、惡寒、出汗、腰背僵硬、頭頸不適、四肢困倦、飲食減少,或食悶、脈緊或緩,可用自擬腎俞湯治療茅蒼術,其味苦溫,氣芳香,溫燥散結,既能幹燥脾胃,又能祛除風寒之邪。根據四天之氣不同,加主時之藥,如太陽冷水、桂枝處理後事;陽明燥金思田,加白芷、升麻;少陽上火四天,加黃芩、生地;吐司太濕,加白術、槁本;少陰軍霍斯田,加阿莎麗、獨活;厥陰穆峰四田,加川芎、防風。如初霜後春分前,有霧露濕邪者用腎俞加槁本湯、腎俞加木香湯治療,外感風邪者用白術湯治療。以上方藥能體現王治療陰證外感病邪的特點,重視固本健脾燥濕,其用藥則體現了王重視盛衰的經驗。

該方劑的特點與溫補的原則相對應。王調理陰證,強烈反對用寒涼之品,明確強調“雙解、蜜茶、沐浴、陰證不可用”也就是說,他也不同意《傷寒論》第二十九條“胃氣不和者,少用調胃承氣湯”的治療方法,認為“先暖胃,後降胃,不可輕用,內無新聞”)。所以治療陰證的方子壹般都是溫甘味,很少是苦寒味。《陰證略例》共58個方藥,其中溫中散寒破陰回陽方藥* * * 46個,占總數的79%。

而且在大部分方劑中,往往幾味溫性藥物壹起使用。其中附子和幹姜組合居多,達到16。還有烏頭和硫磺;川烏、幹姜;將附子、硫磺、肉桂和幹姜混合。其自擬方藥具有味淡、重健脾溫陽的特點。如治療內陰外感寒濕證的腎舒散由蒼術、防風、甘草、生姜、洋蔥組成,劑量為三錢;而治療“傷寒寒胃痛”的感冒藥,只有六種藥物組成。方劑中,高良姜、茯苓、生姜、茴香都有溫中健脾的作用。

人們評價王博通經典,廣泛閱讀醫書。他是金元時期重要的醫家,是沂水派的中堅力量。

王在張臟腑辨證和脾胃學說的影響下,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和眾多的各家引文,對陰證的辨證論治進行了闡述,將散見於歷代著作中的關於陰證的雜亂無章的論述整理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辨證論治體系,是金元時期中醫理論的壹大發展,對後世陰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王註重內因,不限於外感傷寒的陰證學說,提出了內生陰證學說,闡述了太陰內傷、寒虛的陰證學說,使陰證的辨證論治從外感傷寒發展到內傷雜病,大大拓展了陰證的範圍,從而將傷寒學說與脾胃內傷學說有機地結合起來。陰證理論是仲景理論的發展,也是東原對“熱證”詳細論述的補充。他主張溫補脾腎,對明清溫補派醫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