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傷寒論·太陽病》劄記

《傷寒論·太陽病》劄記

?太陽病多發生在外感疾病的早期,主要癥狀為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脈浮,又稱太陽經綜合征。若表邪難明,而膀胱內傳,則為太陽腑之證。癥狀為發熱、惡風、口渴、入水嘔吐、小便不利、脈浮或數浮;或見腹硬而滿,小便有益,則此人狂或狂,脈沈澀。

太陽病包括經絡證和腑證。月經病包括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內臟病包括太陽水貯綜合征和太陽血貯綜合征。

太陽綜合征;分為三種;

(1)如果陣營和守衛不和諧,守衛就失去了對外開合的權利,肌肉表面松弛的病人就是中風。

(2)發熱發熱是由於衛陽郁結,營衛郁結,肌表致密所致。

(3)外感、津傷、內熱者為熱病。

中風:發熱、出汗、惡風、脈慢(表證)。?

?傷寒:發熱、無汗、惡寒、脈緊、身痛。

溫病:發熱,口渴,不惡寒(內熱證)。

中風、傷寒、熱病都屬於表證,所以都有“發熱、頭痛、浮脈”,但其辨證要點如下:

中風:脈緩,汗出,舌苔薄白。

傷寒:脈緊,呼吸困難無汗,舌苔薄白。

?溫病:脈數,發熱,微渴,微惡寒,舌尖絳紅。

太陽腑證;分成兩種類型

(1)邪氣入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功能障礙,氣滯水泄,小便不利,為水蘊證。

(2)熱致灼人,血瘀不足,以致鞭滿狂,利己尿為蓄血之證。

蓄水證:發熱、惡風、小便不利、口渴、水入則吐、脈數。

蓄血綜合征:急性腹結或滿鞭,如狂-狂、利己小便、體黃、脈沈。

辨別點:水藏為邪入膀胱,故僅小便不利,無自覺癥狀。貯血是邪氣入膀胱的血液成分,所以有自覺癥狀而不排尿。

?太陽主宰著人體的陽氣,所以它在三陽之首,是六經的粉絲。風寒襲面,太陽首當其沖。這時,雖然齊威已經受傷,但它仍能抵抗邪惡。正邪相爭表裏,經絡之氣不利,則癥見脈浮,頭痛強,惡寒。

1.辨證論治太陽

(1)中風:是太陽虛損的壹種證候,即衛強營弱,營衛不和。治療中風,只要調和營衛,發汗出癥,桂枝湯即可。

?(2)傷寒:為太陽的表證,質地致密,不能出汗。不出汗祛邪是不夠的,可以用麻黃湯。

(3)溫病:內熱津傷,《傷寒論》未治。

2.太陽腑的辨證論治

(1)儲水:由於膀胱氣化失敗,水蒸氣停止。五苓散(茯苓、豬苓、桂枝、澤瀉、白術)具有化氣利水的作用,故為水蘊證的主方。

(2)蓄血:瘀血不好紮,熱致灼人,應攻瘀排血。根據輕重緩急,可選用桃核承氣湯。

3.辨證論治太陽病

(1)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治療氣逆型哮證。

(2)太陽引起的疾病比頸背更嚴重(即焦慮和不適)。多汗屬於表虛,無汗屬於表實。桂枝加葛根湯用於虛損,應用葛根湯。

?(3)太陽病伴有熱郁(內熱、煩躁、口渴)。多汗屬於表虛,無汗屬於表實。桂枝二月少女壹號湯用於虛損,應用大青龍湯。

(4)太陽病中的水喝(幹嘔、軟痰)。若表無汗,心下有濕氣,癥見發熱、惡寒、無汗、咳嗽幹嘔,則用小青龍湯治療。如太陽中風,水氣積聚於胸脅,癥見發熱、惡寒、多汗、頭痛、心脅下脹痛、幹嘔氣短,表證已解,則用十棗湯(芫花、大戟、大棗)攻之。

(5)虛損於內的太陽病,如虛損於陰陽,宜用小建中湯治療。如氣血不足、心力衰竭、脈結心悸等,用炙甘草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