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明朝人的生活方式

明朝人的生活方式

明朝生活作者:肖滿山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後,基本上壹兩銀子可以買兩石大米。《明史·食二》:“於是戶部定:鈔壹錠,米壹石;壹兩黃金,十石;壹銀兩石。”明代壹石約為現在的94.4公斤。按照2006年大米均價1.75元/斤計算。壹兩白銀2*94.4*2*1.75=660.8元。小街邊買個饅頭要660多塊錢,太貴了。

明朝人的工資

柴火:人民有報效國家的義務,但服務是有報酬的。輪到伺候了,送去給官員的跟班。柴火柴火就是為了買柴火燒水打零工。年收入20兩,13216元。(明代國家規定七品唐錚可有四薪皂、二縣官、二主簿、壹典史;以上官員,各配壹名馬夫,國家發工資。)

馬夫:為政府公務員趕馬,出差。年收入40兩。每年26432元。

明代縣令:鄭啟品壹年月薪7.5石或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 * 188.8 * 1.75 = 2478元。每年3萬左右。其他收入:四柴壹馬夫,這五個人的工資都是國家發的。寒暑假的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也可以先拿40兩修理費。看來七品縣令45兩銀子和馬夫40兩銀子差不多。(明朝公務員的工資真的很低,歷代明朝公務員的工資收入更少。但住房、出行、偷渡人員、縣官衣食、典史等費用。基本都是國家發工資補貼的,所以年薪基本都是凈收入,筆墨費用都是國家定的,多此壹舉。新郎沒有那些福利。

學生:“每天煮壹升米,魚鹽酰基官方給的。”——《明史·食記六》。考上秀才,每人每天給壹升米月和2阿津,並給魚油和鹽。(註:明代10L = 1 dou;10桶=1石。)明朝優待秀才,每月甚至可以得到1兩銀子的夥食費。但是,明代的學生觀並不是現在的學生觀。現代的學生只能算青年學生,青年學生只有通過秀才考試,進入縣學,才能算“差生”。所以明代的讀書人,不工作也可以生活,但是只吃“差生”就會很窮,所以被稱為差生。

以上是根據明朝萬歷年間的萬叔雜談和史明。

街頭賣油的商販:年收入20兩左右。人民幣13216。馮夢龍寫三言是從萬歷到天啟年。其中,在賣油郎的絕花中,秦僅重3兩銀子。在街上賣了壹年油,他還能剩下16兩銀子。“每天賺的利息也是節儉的,東西也是積攢下來的,購買了壹些日常家居用品和衣服。沒有浪費。”除去每年的支出,剩下的16就是兩個。所以記為年收入20兩。

殺豬人:的嶽父胡對窮書生說:“每年找幾兩銀子養妳家老太太,這才是正經。妳問我借路費。我壹天殺壹頭豬,還是賺不到錢。我跟妳把錢都扔水裏,叫我家西北風!”——《儒林外史》。壹天壹塊錢,壹個月三兩,壹年三十六兩。好像殺豬的收入和馬夫差不多。約23789元。

農民:農民的收入是多少?農民“給十五畝地,兩畝菜地。”"新耕地三年免租。"假設古代的耕作水平只有現代的1/2或2/3,農民每畝水稻大約可以收入250或350公斤。按照300公斤算,南方收了兩茬,北方收了壹茬。如果農民在豐年勤奮,南方農民的平均總收入是15750,北方農民是7875,不包括農具和化肥。

明代(萬歷)物價

明朝價格:

米銀1兩=2石,即377.6斤。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肉白銀1錢六分=8斤+13.2元/斤。

上等羊肉銀1錢二分=8斤RMB 9.5元/斤。

五斤牛肉和七毛五分的白銀折合人民幣9.9元/斤。

五斤主要鯉魚價格為1銀,折合13.2元/斤。

栗子價格5斤,白銀6分5厘,折合人民幣8.6元/斤。

壹只活肥雞的價格是白銀4毛錢,26.4元/只。

四塊白布售價8元銀,折合人民幣132.2元/塊。

棉花糖每斤6分錢,折合人民幣39.6元/斤。

高檔紅棗價格100斤,白銀價格225元,16.5元/斤。

我就試兩把黃絲傘,銀價六毛錢換成人民幣3元/把。

刑具使用的五鏟價格為二元五分,折合人民幣33元/鏟。

官方桂圓兩斤八兩,壹元二角五分29.5元/斤。

以上價格以明萬歷年間萬部雜註為準。

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楊誌在東京賣刀時,牛二曾說:“什麽鳥刀,值多少錢!三十文錢買壹把,我也切肉切豆腐。”壹兩價值1000,壹把菜刀30個20元左右。考慮到當時沒有工業化煉鐵,這把菜刀的價格和我們現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時,楊林隨便扔出壹兩銀子讓店家上桌。這六百多塊錢在我們酒店現在還不夠,不過在小酒館隨便上菜確實可以。

房產價格:“可以說:‘墳旁有空房出售,只要五十兩銀子。如果能買他的,到那就方便了。"春兒湊了五十兩銀子買了壹棟房子. "——《三言趙春兒視曹家莊》是壹套低檔房產,50兩房子,約合人民幣33040元。高公館:654.38+00多萬。”石見急欲出手,便落了圈套。這塊地產價值幾千美元。郭吊兒中間商議,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園外路窮悔》。看來明朝有錢人的房子真的很貴。

價格穩定。明朝初年和末年,有壹兩銀子買壹石米的價格;正統年間,曾有壹兩銀子可以買四石的時候;崇禎帝國之亂,有二兩石之價。但相對於民國末物價飛漲,白銀還是硬通貨。明朝物價基本穩定,尤其是官俸與硬俸之比,壹石二米。它對穩定貨幣價格有相當大的作用。

征稅

“史明·武士彟”“凡商稅,三十選壹,通者視為違令。”

《萬部雜談》:“萬歷十年,三免地契。進價低於420和標準價的,全部免稅。進價420以上的,減壹毛錢稅。”

“史明史”創立的第二年就宣告:“江浙重稅,而蘇、宋允許私租臣民,以懲罰壹時的頑固派,如何能使之成為壹種規則,更加重視患方?知減宜,不能有爭。”

宣德五年二月《史明石食糧二》宣布:“舊官地租,每畝壹鬥至四鬥者,減十分之二,四鬥升至壹石以上者,減十分之三。接單吧。”

明朝的商稅本來是30,是3.3%。後來明成祖和內閣考慮減輕國家負擔以減輕人民負擔,萬歷時期降到1.5%。小生意,攤販,年營業額40兩白銀,即營業額在26432元以下的,免稅。——這是照顧弱勢群體嗎?洪武之初,農民稅有三四鬥。後來私田稅降為每畝壹鬥米,約18.9斤。官田是壹比三打架多壹點。百姓稅收低,也與明朝政府機構精簡有關。然而,當發生戰爭時,費用是不夠的。崇禎國亂時,皇帝為了壹點軍費,幾乎到處申訴。萬歷年間收成最好的時候,國家財政壹年有200萬兩白銀,是張變法弄下來的。明朝萬歷年間總人口約6000萬,人均年國民稅負為0.033兩白銀,約合人民幣22元。

福利

史明石室霍邑之初,太祖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設立了壹個療養院來收集食物。建立壹個漏雨的花園來埋葬窮人。天下郡縣有義墓。他還搞養老政策,給他壹個至少80歲的頭銜。聖旨後優待遇險軍民。但元末懲治權貴,欺淩貧弱,立法更多的是對貧對富的打壓。

明朝沒有乞丐和遊民,每個縣都有免費的養老院。《萬部雜註》載“每人每月給太倉三鬥米,五歲給甲子庫壹匹馬。”進養老院的條件是:“查察京師內外的老弱病殘孤貧者,按年邀之。”因為待遇的原因,有些人發達了就不走了。“有時候也有豐衣足食的人。”還在裏面混個名字牟利。在中國阿貝爾·塔馬塔,因洪水和幹旱而流亡的人,如果能夠耕種,每人可以得到65,438+05畝地來耕種,並給予牛和農具。窮人沒錢買地安葬,國家就給地。如果壹個老人超過80歲,國家給他壹個頭銜。爵有所得。也就是國家養老金。但要等到妳80歲。

慶祝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吳銳節,中秋節和重陽節。“朝廷每逢端午,朝廷在午門外給百官吃餅、包餃子,酒出來幾行。文官大臣還在後花園看尚武大臣射柳,壹切都完了。幸而迎母之後,觀龍舟,炮聲不絕。”——明代《園雜記》。

明朝的人就是這樣生活的。另壹方面,清兵入關後,強權政治,焚典改史,剃發更衣,重稅,民為奴,生活質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