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騫(約公元前164 ~公元前114),漢中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漢代中國傑出的探險家、旅行家和外交家,為絲綢之路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張騫在西域的威望,漢朝的使臣後來都稱之為博王侯,以取信於他國。
張騫為開辟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世人所稱道。當時的西方國家沒有史書記載,由張騫報道,記載在《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歷史所依據的原始材料,具有重要價值。它開辟了漢代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從西域各國引進了血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亞麻等。
②班超(32年——102年),字仲生。漢族,平陵縣扶風縣(今陜西鹹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歷史學家班彪的小兒子,哥哥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班超野心勃勃,不拘泥於細節,但又恭敬體貼。他能言善辯,博覽群書。不願為朝廷抄文書,參軍,與竇固壹起攻打北匈奴,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壹年的時間裏,平定西域五十余國,為西域回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永元十二年(100),因年事已高,請求回國。永元十四年(102)八月,抵達洛陽,被尊為長水校尉。同年9月,班超病逝,享年71歲。死後葬於洛陽邙山。
(3)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從而溝通了東西方的土地文化,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東西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4)玄奘於629年遊歷天竺(印度)。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玄奘歷經艱難險阻,終於抵達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壹次佛教經典大型辯論會上演講,受到好評,從天竺帶回了許多經典,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646年,玄奘返回長安,帶回657部經書。
漢武帝張騫出使西域前西域的地位。
“西域”壹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西域傳》中,與張騫的名字密不可分。
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叢林山(帕米爾高原)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管轄範圍。廣義的西域還包括中亞、羅馬帝國和青脊以西的其他地方,包括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斯坦和地中海沿岸。
地理位置:西域被天山分為南北兩部分,大部分人居住在塔裏木盆地周圍。西漢初年有“三十六國”:樓蘭(鄯善,羅布泊附近)、蘑菇羌、且末、於田(今和田)、莎車等。在南部邊緣,通常被稱為“南部國家”;北緣有古史(後分前後車史,今吐魯番)、尉犁、焉耆、龜茲(今庫車)、溫宿、古墨(今阿克蘇)、疏勒(今喀什)等。,被稱為“北道之國”。
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後蒲額,東西相等。它們面積很小,大多是沙漠綠洲,但也有山谷或盆地。
人口:人口少,壹般2萬到3萬人,最大的龜茲8萬人,最小的只有1000到2000人。
生產: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除了糧食生產,有些地方,如且末,盛產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飼料苜蓿。畜牧業包括驢、馬和駱駝。此外,還有玉、銅、鐵等礦產,當地壹些居民還學會了用銅、鐵鑄造武器。雖然小,但天山南北大部分國家都有城垛。
各國國王之下,都有官職和占人口比例很大的軍隊。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匈奴貴族勢力向西域延伸,在焉耆等國設置仆從隊長,向各國征收重稅。“征諸國,取畜為燕”(註:《漢書·西域傳》:“征諸國,取財為燕。”我覺得這裏應該是“豐富”的,請查收。),奴役和剝削這些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