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不禁為宋叫苦:人家反清復明了壹輩子,卻被塑造成了大清人,可悲!更有甚者,據說明末的仁人誌士把“辮子”當作亡國的象征和表現,所以有些義之士寧願自殺也不願在背後留下壹根象征背叛的辮子。
當然有人說這不正常?清軍平定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剃頭換衣”,普通百姓基本都參與其中。宋留辮子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妳仔細梳理宋的前世,妳會發現他不太可能會剃光頭。
《經典中國》第二集爭議:宋這位王朝的男人為什麽要留王朝的發型?
首先,宋應星痛恨清朝的更替。他在《天工開物》中痛斥清人為“北魯”,還有其他鞭笞之詞。所以這本在國外取得巨大成就的奇書,在國內並沒有廣為流傳,而是在順治被禁,乾隆編《四庫全書》時也沒有考慮到。
其次,明朝反清將領陳泓旭根據天宮吳凱的鑄造工藝制作了火器,這對後金是壹個沈重的打擊。雖然它不是由宋領導的,但他畢竟是作者,清朝的統治者必然會對他感到不快。
再者,在隆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646年,隨著南明政權的逐漸衰落,宋的弟弟宋應生服毒為國捐軀。無論出於手足之情還是家族感情,宋都不會選擇清官。相反,他還帶領壹部分人積極抗清。
《經典中國》第二集爭議:宋這位王朝的男人為什麽要留王朝的發型?
種種跡象似乎表明,宋與清朝格格不入。那麽,這是否意味著經典中的中國在塑造角色形象上出現了失誤?這個結論不能得出,因為有網友認為節目是對的:既然老年形象和中青年形象不壹致,這說明節目組有這方面的考慮。
清軍在1644年入關後,僅用20年時間,就先後消滅了大順、大西、南明政權,可謂壹往無前。宋活到80歲,卒於1666年。換句話說,他親眼目睹了清軍的囂張跋扈,深深明白局勢已經無法挽回。雖然他壹直選擇隱居,但20年內不可能不留痕跡的消失,清軍還是能找到他的。既然發現了,那迫於無奈,宋只能選擇妥協,剃掉長發。
當然,支持者和反對者各有各的話,兩者都很有道理。真的很難下結論。蕭傑相信宋應星的正直和態度,也相信央視對歷史人物的尊重,但在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