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有沒有關於秦陵的歷史介紹?

有沒有關於秦陵的歷史介紹?

史記記載:“過三泉,得銅棺,宮中百官,奇物移藏。以水銀為百河海,以機灌輸。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人魚膏為燭。度若不朽,則久矣。”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654.38+0.8萬平方米,中心點深度約30米。墓地以土堆為中心,周圍是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的葬禮。除了眾所周知的兵馬俑和青銅車馬墓葬外,新發現了600多個大型石甲坑、百戲俑坑、平民俑坑和墓葬,幾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共出土文物65438+萬件。陵園裏有很多文物攤位,展示了近20年來秦陵出土的壹些文物。有水路展區,再現當年墓園科學徹底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壹定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壹直挖到地下泉,基座用銅加固,上面有棺槨...墳墓裏滿是財寶。墓中大道配有帶有利箭的弩,盜墓賊壹靠近就會被射死。墓中還盛滿水銀,象征江河湖海;墓頂鑲嵌壹顆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在墳墓裏,魚油被用來點燃燈,這樣燈就會永遠亮下去...

自1974開始,在墓地以東1.5km處發現了三個埋葬兵馬俑的坑。成品呈之字形排列,面積2萬多平方米,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100輛,實物兵器數萬件。其中壹號坑為“右軍”,埋有約6000個與真人壹般大的陶俑和馬。二號坑是“左軍”,有1300多個陶俑和馬匹,89輛戰車。是由步兵、騎兵、戰車組成的弧形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3號坑有68個武士俑,1輛戰車,4匹陶馬,是地下軍團的指揮部。這種軍事隊形是秦軍隊形的縮影。1980年,墓地西側出土大型青銅車馬。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和關註。這些按當時軍陣分組的兵馬俑和兵馬俑,為研究秦代的軍事編制、作戰方式和騎兵裝備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壹”。作為中國雕塑史上承前啟後的壹座橋梁,秦俑的寫實技法舉世矚目。目前,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已設立在1、2、3號坑,對外開放。

秦陵風水傳說

驪山以其獨特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西周末年,周幽王和他的妃子賈琮曾在這裏上演了壹出歷史悲劇,導致烽火戲中壹方諸侯崛起,從而葬送了西周。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遇到女神,想在遊覽中扮演女神。壹怒之下,女神朝他臉上啐了壹口,秦始皇很快就長了瘡。雖然這是壹個童話,但隱約可以看出秦始皇和驪山似乎有些緣分。他的墓地也在驪山旁邊。秦始皇為什麽特別迷戀驪山這個風水寶地?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壹件造福後代的大事,尤其是封建帝王秦始皇,他試圖把它傳播到世界各地,自然更加重視墓地的選址。之所以要葬在驪山,北魏李道元是這樣解釋的:“秦始皇在驪山建重葬,為藍田,其陰富金,其陽美玉。始皇帝貪其美名,故葬之。”李道元的觀點得到了學術界大多數學者的肯定。但也有學者提出了異議。持否定意見的壹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取決於當時的禮制,另壹方則是受“山上建陵”的傳統觀念影響。(參見《秦時墓地與文博探源》第5期,1990。)現在從風水的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是壹個理想的風水寶地。

據《水經註》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源北流。後來秦始皇葬在山北。水過蜿蜒,東註北轉,始皇帝建墓借土。土地很深,水積聚成壹個池塘,這就是所謂的魚塘..池水西北流過始皇帝北。”可以看到,魚塘水原來是從驪山東北來的,水是從南向北流的。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西南修建了壹座東西向的大壩。大壩長1000米,壹般寬40米,最寬處70米,高2到8米。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武陵遺址。就是這個大壩把原本從李東北的魚塘水變成了西北流,繞過秦始皇陵東北。另外,在墓地的東側,有壹股溫泉水。據《水經註》記載,“魚塘水西南有溫泉水,可治天下之病”。《三》雲:“驪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對應的是西北的魚塘水。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背山向南,東、西、北三面環水。“環山以水”不是秦始皇陵特別挑選的風水寶地嗎?

陵墓為什麽選在驪山?

北魏《水鏡註》的作者李道元首先通過查閱相關古籍對這壹問題進行了闡述。他說:“秦始皇勵精圖治,重葬,在嶸嶸山上建了壹個葬地,壹個藍田,其陰富金,其陽富美玉。起初皇帝貪其美名,故葬之(《水經註·渭水》)。這個理論在學術界流傳了壹千多年,被認為是最早也是最權威的觀點。從表面上看,朱的解釋似乎是合理的,但秦始皇作為壹個13歲的孩子能否知道藍田的美元和珠寶仍是壹個問題。即使我知道,恐怕陵墓的位置也不會按照壹個名存實亡的國王的個人意誌來決定。所以這個問題似乎應該從當時的禮制和陵墓的設計意圖等方面來回答。

首先,陵墓位置的確立與秦國前幾代君王的墓葬位置不無關系。秦始皇的祖先和皇太後的墓地葬在臨漳縣以西的芷陽,秦始皇的陵墓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是由當時的禮制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的陵墓往往是按照生前的長幼排列的。《禮記》、《爾雅》等書中的記載。“南、北、西最好”。“西南角叫這個奧林匹克,也是受人尊敬的。”東漢《論衡》壹書記載得更清楚:“夫在西,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者在東...丈夫的墳墓被死者隱藏;田,什麽人吃什麽;房子,人住的地方,三者在人,宜等宜等。”就連芷陽的宣皇後也希望自己的墓能葬在丈夫和兒子之間,也就是“西看我丈夫,東看我兒子”,這似乎也是基於老人住西,晚輩住東的原則。秦始皇的祖先已經證實,有國王趙翔,國王莊襄王和皇後宣埋葬在芷陽。由於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臨漳縣的西邊,所以秦始皇作為晚輩,只能葬在芝陽的東邊。把陵墓設在芝陽以西,顯然是違背傳統禮儀的。可見,秦始皇陵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生活在東方的年輕壹代的禮儀。

其次,陵墓位置的選擇也與當時“依山建陵”的觀念有關。大約從春秋時期開始,各諸侯國的諸侯相繼興起了“依山建墓”的風氣。許多君主的陵墓或背山面水,或面向視野開闊的平原,甚至有些君主的陵墓幹脆建在山頂上,以顯示其崇高的地位和皇權的威嚴。春秋時期的秦墓地也是受這種觀念影響,有的葬在西山,有的葬在靈山附近。戰國時期,秦陵園仍然繼承了“依山建陵”的模式,秦始皇墓就建在驪山壹側,完全符合“依山建陵”的傳統觀念。它背靠驪山,面向渭河,這個地區有壹個美麗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只有臨潼縣到馬額段海拔高,山巒起伏,山巒重疊。從渭河北岸遠眺,這條山脈左右對稱,像壹個巨大的屏風立在第壹座帝王陵墓的後面,站在陵墓的頂端向南望去。這條山脈呈弧形,陵墓被驪山峰巒環繞,與整個驪山融為壹體。

總之,秦始皇陵不僅符合生活在東方的年輕壹代的禮儀制度,而且體現了“依山建陵”的傳統觀念。

秦始皇陵位於喬林縣城東5公裏,距Xi約37公裏,南有驪山,北有渭水。座位為什麽選在這裏?有人認為這與古代迷信風水寶地分不開。近年來,根據衛星拍攝的圖片,地質學家可以看到,從焦山到華山好像是壹條龍,而秦始皇陵就在龍頭眼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就有“畫龍點睛”的說法。究竟是古人有“預見”的能力,還是今人對會議的依戀太重,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狀。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面積120750平方米。

據初步調查,墓地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正方形,周長約3000米。北墻上有兩扇門,東、西、南墻上分別有1扇門。外城呈長方形,周長6200多米,每個角上都有門牌地址。內外城之間有馬葬坑、珍禽異獸坑、陶鬥坑;陵外有馬廄、殉葬坑、囚坑、修墓人員墓等400余座,面積56.25平方公裏。陵墓地宮的中央是放置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從1974開始,在墓地以東1.5公裏處發現了三個埋葬兵馬俑的坑,成品呈之字形排列,面積20000多平方米,出土了8000個陶桶、100輛戰車和上萬件實物兵器。其中,約6000件白濤和馬濤像真馬壹樣大,埋在壹號坑中。二號坑有1300多個陶桶和馬匹,89輛戰車。三號坑有68個勇士桶,1戰車,4個馬濤。

1980年,墓地西側出土大型青銅車馬。高車和車安這組彩繪青銅車馬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大、最華麗、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青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除了墓葬坑,秦始皇陵還發現了壹個石頭加工廠的網站。建築遺跡有門砧、柱基、瓦、脊、瓦、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的規模可見壹斑,但秦始皇陵有藍圖嗎?

據史書記載,“水相令天下刑奴造七十二萬冢,鑿章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隨意,必須按設計圖有計劃地修建。縱觀歷代帝王陵墓建造的歷史,不難想象其中的關聯。具體的設計藍圖還在進壹步研究中。

秦始皇陵是誰主持修建的?

推測少府是負責建設的,國陵應該是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管理上級是真性情,但真性情是忙,由少府具體操作處理。但這裏還有壹個問題,就是少府有壹個官職是以秦統壹後的名字命名的,這個官職在統壹前是否存在無從考證,但無論存在與否,肯定有壹個專門研究朝廷土木建築工程的機構。至於這個機構的名字,還需要進壹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它“穿三泉”。漢書舊書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是“極深”“極深”。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非是人們常說的“九泉之下”。據《魯春秋》“淺則狐之升,深則泉”,即最深則泉。在古代,由於技術的限制,在泉水下施工並不容易。而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長期滲透,肯定會造成地宮遭受“浸泡”。秦始皇和他的陵墓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壹點。當然,這些都只是推測,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的地下墓穴是什麽結構?

從秦始皇陵發掘的遺跡來看,秦始皇似乎是想把自己的宮殿、山川和其他都帶到地下世界,而不建造壹個巨大的陵墓,很難實現這壹點。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大事畢,已隱,閉於羨中,門外羨中,工匠皆隱,不得復出。”在這裏,說到贊賞中門和外門,必須有內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壹條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在中仙門外封閉,內羨門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香樟的地方。至於墓道的長度,可想而知,如果有300尺長的洞穴,難怪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穴就在騎山中心主峰王峰的正下方,就在人工圍場的南面。

根據考古勘探和判斷兵馬俑在墓中的位置,專家認為墓的走向是坐西向東。這是壹個奇怪的布局。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朝南的位置是受到尊重的,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都是坐在朝南的格局中。統壹天下的秦始皇為什麽要坐西向東?

有人認為,秦始皇生前派徐福東渡黃海尋找蓬萊、瀛洲仙境,多次親征,東飲石頭,南會,逗留瑯邪、支竹,無不表現出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垂暮離去,杳無音信,秦始皇遊覽仙境的願望終於落空。如果死前得不到長生不老之藥,死後要面向東方,才能引渡神仙,到達天國。也許這是秦始皇晚年最大的心願。基於此,秦始皇陵只能坐西向東。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方,秦王趙正初為了顯示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修建了壹座東陵;六國吞並後,先帝為了在死後能盯緊東方六國,決心不改變設計建造陵墓的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只能面向東西。

也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朝東,與秦漢時期的禮俗有關。據相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將軍,甚至普通士大夫家庭,都是主人坐西坐東。世界上只有秦始皇壹個。為了維護“尊”,陵墓的走向可想而知。

其實讓人們困惑的不僅僅是秦始皇陵的朝向。據調查,陜西已發掘秦墓917座,多為東西走向。秦公陵的32座墓也是朝東的。秦人葬式的這壹特點在早期更為明顯。是什麽原因導致秦人采用這種東葬方式?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因為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所以對東方有著特殊的感情。但東西相隔,路漫漫,其間強敵眾多。“歸根”的希望很渺茫,所以他們采用朝東的葬式,以示不忘根。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為,秦人采用“面朝西方”的埋葬習俗,以表明他們來自中國的西部。但是,如果頭西腳東的埋葬儀式意味著秦人來自西方,那麽北方流行的埋頭習俗是否意味著他們來自北方呢?現代文化化學和民俗學的研究者提出了壹個新的觀點,即秦人西部流行的埋頭習俗,與他們流行的“屈肢葬”壹樣,與甘肅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流行的西方第壹葬禮“白馬藏人”的解釋是,太陽落山,人就跟著太陽走。也許,秦人對自己的葬式也有自己獨特的解釋。壹切都是未知。

經常有人問,為什麽秦始皇要用那麽多泥人來陪葬?

有人認為秦始皇陵本質上是按照古代“死如生”的禮制要求設計的。因為秦始皇登基後,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統壹全國的戰爭上。當時他率領數千大軍北戰,從而吞並六國,統壹天下。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與他合葬似乎是必然的。

多數學者認為秦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壹部分,反映了秦始皇生前的軍事情況,但在具體問題上意見不壹。

壹種觀點認為,溱潼坑出土的秦軍大型群雕是秦始皇創造和加強中央集權的象征;秦通坑大量兵馬俑的軍事陣容,是秦始皇統治下強大軍事實力的形象記錄。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秦始皇東巡護衛的標誌。

壹種觀點認為,秦兵馬俑坑象征著駐紮在首都之外的軍隊,可以稱之為宿衛軍。以戰車步兵交替的壹號兵馬俑陣為右軍;以戰車和騎兵為主的二號兵馬俑坑是左軍;未建成的廢棄坑應為4號坑,即擬建的鐘君;三號兵馬俑坑是幕府指揮右、左、中三軍。坑本身就象征著駐軍的屏障。三軍守都,是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壹願望的體現。

壹種觀點認為沒有4號坑,兵馬俑的軍陣是由正規兵、奇兵和本部組成的,從而否定了三軍論。

壹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是爛尾工程,全部要有五萬個坑。這個龐大的軍陣,前、後、左、右、中各有兵力配備,實際上是秦朝所練八陣法中最基本的陣法。方陣隊形的壹個特點是“中間細,四方形粗”。中國軍隊兵少,接敵的四個外圍隊兵多。秦兵馬俑的軍陣是按照“薄中有中,厚中有方”的方陣方法配置的。

壹種觀點認為,兵馬俑三坑不是左、中、右三軍的象征,而是反映了秦代中央軍的三個組成部分。三號坑絕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指揮部,而應該是象征博士指揮權的宮衛郎衛。壹號坑是魏巍管轄下的宮城禁衛軍,或者說是南軍的反映。二號坑反映的是副將指揮的首都守備部隊,可稱為北軍。

至於三號坑,有人認為是軍人的宗族,是用於軍人祭祀的。是軍隊中作為祭祖對象的主人和主人以及被安置的兩個主人所在的地方。

對於二號坑,有人提出是四獸陣,即曲陣為朱鳥陣,戰車、步兵、騎兵混合陣為玄武陣,騎兵戰車組成的陣為青龍陣,戰車陣為白虎陣。

有學者認為,兵馬俑就是《魏慢子》中所描述的“正陣”。

壹些學者認為,兵馬俑軍陣是為秦始皇埋葬的壹組俑。

修建兵馬俑的目的無法確認。

壹個偉人,秦始皇,隱藏在許多神秘的墳墓中。

“秦皇陵地宮就在土堆下面!”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在北京舉行的考古遙感和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上宣布,最新的遙感考古和地球物理勘探表明,中國第壹座帝王陵園的布局之謎已經解開。

據悉,該項目是國家“863計劃”之壹,是我國首次將考古工作納入該計劃,也是我國歷史上資金投入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地下考古調查。考古勘探於去年年底開始,主要采用遙感和物探技術,不會對秦始皇陵地宮造成破壞。特別是采用高光譜遙感考古,在國際上是第二次,但在國內是第壹次。

[編輯此段]墓大概有壹個足球場那麽大。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品的地方,是秦皇陵建築的核心。關於秦嶺地宮的位置,歷來眾說紛紜。關於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在史料《漢書九義》中有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他帶了72萬人修建驪山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在地下。秦始皇聽後下令“再走三百尺甚至。”“旁三百尺”的說法,讓秦陵的位置更加撲朔迷離。曾經有人說,秦陵的地宮在驪山,驪山和秦陵之間有壹條地下通道。每次陰天下雨,地下通道裏都有“陰兵”,人在歡呼,馬在嘶鳴,好不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進行了多次調查,但壹直沒有找到這條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分別用遙感和地球物理方法進行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土堆下面。”據段清波介紹,這座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土墩頂平臺以下及其周邊,距地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呈長方形。該墓位於地宮中央,高度為15米,相當於壹個標準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所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告訴記者壹個有趣的現象:今年1月初,秦始皇陵內氣溫降至-12℃,封土墩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而封土墩南墻外的石榴樹嚴重受凍,無法正常開花結果,差異尤為明顯。“墻外的土壤沒有被擾動,但密封土堆裏的土壤結構和含水量發生了變化,而且由於墻下有地下宮殿,土壤的相對溫度更高,造成了植物生長的差異。”周小虎解釋道。

[編輯此段]宮墻堅固,墓未塌。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密封的土堆下,墳墓周圍有壹圈厚厚的細夯土墻,稱為宮墻。經考證,宮墻東西長約168米,南北長約141米,南北長約16米,南北長約22米。“在修建宮墻時,為了檢驗用土夯實的宮墻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墻。如果箭能插入墻內,那麽修復後的宮墻必須拆除重建。”段清波說,宮墻都是用層層細土壘成,每層厚約5-6厘米,相當精致結實。“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宮殿墻的頂面甚至比當時秦朝的地面還要高得多,壹直到現在的密封土下33米。整面墻的高度在30米左右,非常壯觀!”在土墻內側,研究人員發現了另壹座石砌宮墻。段清波說,根據檢測,發現墓內沒有積水,整個墓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發生過8級以上大地震,但秦始皇陵完好無損,這與宮墻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墻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全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秦陵式的宮墻能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料。”段清波說。

[編輯此段]地宮裏有個“防水壩”。

除了宮墻,研究人員還發現秦墓周圍有巨大的地下排水溝。

段清波說,這條長約1000米的排水通道其實是壹堵墻。底部用17米厚的清膏泥夯實,上部用84米寬的黃土夯實。規模難以想象。“排水設計相當巧妙。秦始皇陵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排水通道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到低的流向,有效地保護了陵墓不受水淹。”段清波說,在《史記》記載的“跨三泉”中,“三”其實是壹個大概的數字。其實應該是指施工中的洪水,所以修建了排水通道。

段清波幽默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建設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也是基於這種方法來解決淹水問題的。”

[編輯此段]秦始皇陵的歷史

自秦始皇13歲登基後,就開始在驪山為他建陵。統壹六國後,他從全國各地招募了10多萬人繼續修建,直到他50歲去世,修建了37年。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是在泉水下開鑿,然後用銅汁澆鑄加固。在墓室裏,建造了宮殿和亭臺來迎接官員,裏面裝滿了稀世珍寶。為了防盜,墓室裏有壹觸即發的背後刺。墓頂弧形飾以寶石和珍珠,象征天上星辰;以下是百川、五嶽、九州的地理情況,水銀機械灌輸,象征江海無邊,金雞浮於其上;墓室裏點著壹盞由鯨油制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排列著巨大的兵馬俑。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臺(今河北省廣宗)猝死。他死後兩個月,遺體被運回鹹陽舉行葬禮。人下葬時,秦二世胡亥下令,秦始皇的所有宮女都要殉難,所有修建陵墓的工匠也要在墓中殉難。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模和空前的厚葬而聞名於世。每壹個關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很關心它是否被盜。從整個中國古代史來看,每個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亂的時期,群雄爭霸,土匪橫行,整個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這個時候正是盜墓賊挖墳的好時機,幾乎所有的歷代墓葬都是在這個時候被盜的。項羽對秦始皇陵的破壞

根據和朱的記載,秦始皇的陵墓於公元前206年被項羽摧毀。北魏李道元在《水經註》中說,到鹹陽後,項羽帶著三十萬人,已經運了三十天的貨,還沒有運完。後來關東大盜又盜走了青銅棺。後來,另壹個牧羊人,為了尋找丟失的羊,拿著火把沖進墓中,不小心著了火,把墓完全燒了,說火壹直燒了90天。據說,隨著壹些埋葬坑和墳墓的倒塌,方圓陵墓區幾十英裏的地面也下沈了幾米。就這樣,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消失了,地下墓葬也受到了壹定程度的破壞。這些記錄得到了今天考古發現的支持。秦始皇陵中發現的幾乎所有埋葬坑和墳墓都因盜竊和火災而受損。

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為了贏得民心,公元前195年,劉邦下令對秦始皇陵進行妥善保護,安排20戶人家居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為墓地看守人看管陵墓。此後,歷代統治者也下令保護秦朝的帝王陵墓。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命臨潼縣保護修繕秦始皇陵。清代陜西巡撫畢元也為秦始皇陵立碑。

但秦始皇陵墓葬豐富,難免引起各路人物的覬覦。據記載,東漢末年赤眉起義軍、魏晉趙統治者石勒蘇益格、石基隆、唐末黃巢起義軍都曾盜掘過始皇帝陵墓地宮。出土的兩座銅車馬可能不是被盜,而是位於秦始皇陵地封下的地宮西陵耳室。據史書記載,秦始皇陵的地宮是被火燒掠走的。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先把墓旁的陪葬品毀掉。

有人認為司馬遷寫《史記》,距離秦始皇下葬只有壹百多年。司馬遷的《史記》中對秦始皇有專門的壹章,但對陵墓的破壞只字未提,而李道元在六百年後做了詳細的記述。這不能不讓人生疑。

根據密封土層未被挖掘、地宮墻體無破損痕跡、地宮內水銀分布規律等事實,可以斷定地宮基本完好,未被嚴重破壞或挖掘。班固和酈道元說的項羽挖墳和地火不靠譜。估計項羽可能是盜毀了陵園的附屬建築。如果是這樣的話,第壹個皇陵將是壹個無與倫比的地下宮殿,可以保護秦始皇的屍體,但是我們看不到他的臉,因為他死後屍體已經腐爛了!

歷史記錄調查

關於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是司馬遷的《史記》:“帝即位之初,驪山為帝所治,與天下合而為壹。天下遣七十萬人,過三泉,下銅雀臺,引至宮中。”讓工匠做壹個弩箭,靠近的人要射。以水星為百河海,灌輸機器,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以人魚膏為燭,久而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