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秦漢建築有什麽特點?

秦漢建築有什麽特點?

從公元前221年秦朝統壹中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的500年間,由於國家統壹,國力增強,中國古代建築經歷了第壹次發展高潮,奠定了中國建築理性主義的基礎。這壹時期的建築倫理觀念清晰,布局鋪開,構圖工整規整,呈現出壹種古樸、渾厚、明朗、濃烈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為

秦漢時期,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都城和規模龐大的宮殿。比如秦朝的鹹陽城,以渭河為都城,象征著河漢,宮殿是其標誌,城內其他建築是其星空的象征。鹹陽市中心還修建了壹座祭祀廟。鹹陽阿房宮前殿的基座可以容納壹萬人。前方有壹條寬闊的大道,直抵前方的終南山,以遠山之巔作為此殿之門,十分雄偉。

漢代的建築在秦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其宮殿如長安西南郊的桂宮、光明宮、未央宮、張健宮等,都是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大門巍峨,盛況空前。據後人推測,漢代的長安城,南有南鬥,北有北鬥。城市的輪廓是不規則的,城市的大部分被皇宮建築所覆蓋。西漢還於次年在長安南郊修建了唐明和比雍。東漢光武帝劉在東周都城的舊址上修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宮殿前立有標誌性的高門,將寬闊的馳道與城市、宮殿連接起來。宮殿裏仍然有高大的建築。宮殿的布局不像後來的宮殿那樣有層次感,有些宮殿是四門格局,很像這壹時期文獻中提到的唐明建築布局。

秦漢時期的墓葬規模巨大。根據傳說,在秦始皇的陵墓中,描繪了天上的星星,並用水銀象征河流和海洋。陵墓周圍的兵馬俑顯示出巨大的氣勢。

漢朝的陵墓是方形金字塔的形式,就像埃及把金字塔頂部削平的做法壹樣。歷代陵墓沿關中平原壹字排開,氣勢如虹;陵墓前有壹座石雕雕像。漢代陵墓的地上部分仍用夯土臺封閉,地下部分則分為兩個階段:西漢皇陵以木結構為主,東漢墓葬結構以磚石為主,稱為“黃腸石”。

西漢墓葬除了挖墳,還出現了“削山為冢”的形制。“削山為墓”的墓多為橫穴,分耳室、前室、後室。然而,豎穴墓是用磚石建造的,其形狀和結構完全模仿了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宮殿和庭院。在這些墓葬中,墻壁上大多繪有彩色壁畫,或用模壓畫像磚,而在石頭結構的墓葬中,大多數是雕刻畫像。

西漢自漢高祖在位以來,在所有墓葬中設置了許多陪葬墓,稱為“陪葬墓”,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陪葬陵園。和他壹起陪葬的大多是當時國家的欽差大臣和親屬。據記載,蕭何、曹參、張亮等開國元勛都與長陵合葬。陵墓葬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埋葬的人的墳墓大多是皇帝給的,每個墳墓都有墓地、花園城和祠堂。壹些人還將他們的後代埋葬在他們父親的墳墓旁邊,形成了家族墓地。被埋者地位越高,離皇帝陵墓越近,圈地越高。

公元25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東漢時期墓地周圍的建築與西漢時期不同。他們不用築墻,而是用“走馬”。通往陵墓的神道兩側也有成對的石雕,開創了神道兩側建石雕的先河,進壹步顯示了天皇的至高無上的權威。這種制度被後來的朝代所采用。

秦漢時期,皇家園林以山水宮殿的形式出現,即皇家離宮與自然景觀環境相結合,其範圍為方圓數百裏。秦始皇在陜西渭南所建的辛宮、阿房宮,不僅按天象排列,而且“密山跨谷,道歸各”,並在山頂建有壹闕,以樊川為宮中水池,雄偉壯觀。因為秦始皇幾次派人到蓬萊,方丈和瀛洲,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表達了對仙境的向往。

到了漢代,在Xi的基礎上發展出壹種新的園林形式——花園,裏面養著各種動物供皇帝打獵取樂,從而保存了Xi的傳統。園內有宮殿和景觀,是壹座以建築群體為主體的建築宮殿。漢武帝劉徹擴建上林苑,占地五縣,方圓三百裏。“園林26座,宮殿20座,寺廟35座”。上林苑既有皇家居所,又有欣賞自然美景的地方,還有動物園、植物園、狩獵區,甚至還有賽馬賽狗的地方,成就了中國皇家園林建設的第壹個高峰。“它支配著北方的大池塘,逐漸上升到20多英尺的高度。名曰太爺池,內有蓬萊、方丈、瀛洲、胡亮,似海中神山,有龜有魚。”這種“壹池三山”的形式,成為後來宮殿池山建築的典範,壹直延續到清朝。

秦漢時期壹項偉大的建築工程是萬裏長城。秦代首次將戰國長城連成壹個比較完整的防禦結構體系。

西漢末年,亭臺樓閣逐漸減少,作為中國木結構建築體系成熟標誌之壹的亭臺建築開始興起。從許多壁畫、畫像石上描繪的禮儀或宴飲畫面可以看出,當時的廳堂室內高度較小,沒有門窗,只在柱間懸掛窗簾。西漢的宮殿大多屬於中路,未央宮則在西邊穿城而過,作為飛閣建章宮。由此可見,當時的宮殿大多是梯田式的亭臺樓閣,必須通過道路連接,甚至還用飛閣來溝通城內外。東漢中後期,明器中常有三四層的方形閣樓,每層由鬥拱支撐,建築在鬥拱上分為幾層。這種在屋檐上加欄桿的方法,戰國時期見於青銅器,漢代用於木結構,以滿足遮陽、避雨和靠欄桿俯瞰的要求。每層欄桿的屋檐有節奏地挑出來放進去,使外觀穩定多變,產生明暗對比,創造了中國閣樓的特殊風格,南北朝興盛的木塔就是以此為基礎的。

通過大量的壁畫、畫像石、陶屋、石祠等。到了東漢,可以知道當時中國北方和四川的建築都是用提梁框架,有時也用承重土墻;在南方采用鬥式框架,鬥拱也成為大型建築挑檐的常用構件。中國古代這種框架建築常用的三種基本框架形式,即吊梁、渡鬥、豎井,此時已經形成。除了現在流行的“每鬥兩升”,在木結構建築的鬥拱形式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每鬥三升”的新形式。漢代的建築群體多以廊、院的形式出現。大門和回廊往往襯托出最後壹棟主樓的莊重和重要,或者中央主體部分被低矮小巧的次要房屋、錯落有致的屋頂和門窗上的雨帷所襯托,使整個群體呈現出多變的輪廓。

磚的發明是建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壹。秦代有承重磚,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有磚墻,堅硬。秦代鹹陽宮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瓦、瓦、石雕和青銅構件。磚在漢代建築中被廣泛使用。西漢中後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展,用於墓葬和下水道。除了平行和縱向磚圓柱殼,還有圓頂和雙曲扁殼。

就建築裝飾而言,早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建築裝飾就已經發展到相當程度。秦國的鹿紋、鳳鳥紋紋、豹紋、雙獾紋圓瓦藝術水平明顯高於燕齊國。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瓷磚圖案更加多樣,除了流行的雲紋、葵花花瓣圖案外,還有四鹿紋、四獸紋、母子鳳紋、鹿鳥蟲紋等。構圖變得更加飽滿,形式變得更加華麗。此外,秦代開始出現吉字瓦,如“惟天降靈,元延續千年,天下更好”的十二字篆字瓦。

在漢代,卷軸雲紋瓦和吉祥字瓦更受歡迎。西漢末年,出現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形象蒼勁活潑,瓦當中央的半球形圖案也越來越突出。漢人特別善於把表意漢字變成莊重典雅的裝飾藝術品,如溧陽、周至等縣出土的“漢融天下”、“長樂未央”等字樣的瓦,長安漢城遺址還發現了內容為“長壽、天人合壹、日月同輝”的十二字瓦脊。

總之,秦漢可謂是中國建築的青春。建築特點是:都城分區規整,住宅巷和市場用高墻封閉;宮殿、陵墓是大群體,主體是高大厚重的梯田式建築;重要單體多為十字軸對稱的紀念型,規模巨大,形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明顯,但屋檐已經“倒”了;雕塑的色彩和裝飾很多,題材復雜,造型誇張,色彩強烈;重要建築追求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