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刀多為單手刀,但也壹直有雙手刀,甚至在明代成為主流。今天大家比較熟悉的雙手刀大概有三種:單刀、苗刀、斬馬刀。
單刀是明代長刀的壹種,與我們今天武術套路中的“單刀”無關。我們今天武術套路中的“單刀”是指使用單手刀的套路。
在明代,單手刀要麽作為輔助防身武器,要麽配合盾牌使用,不可能單獨使用。明代單刀需要雙手,壹人只能用壹刀戰鬥,所以叫單刀。明代單刀是軍事裝備,規格比較統壹,但細分的話,有不同的標準,但總的來說長度在160左右。
《軍事裝備大綱》中記載單刀四尺九寸(約157㎝),其中刀刃三尺五寸(112㎝),刀柄壹尺四寸(約45cm)。《武備略》中記載的苗刀法與《單刀法選》中記載的相同,步法靈活,刃輕,應用於輕裝部隊。
但《單刀選》記載的單刀長五尺(約160cm),刃長三尺八寸(約122㎝),柄長壹尺二寸(約38cm)。相比之下,《單刀法選》中記載的單刀是明代民間習武者使用的苗刀,刀身較長,刀柄較短,操作難度略大。
但是,這些都是公式。其實古代很難保證每批鍛造的劍的長度在各方面都是壹致的,所以代代相傳的單劍長度都不壹樣,但壹般都在160cm左右。
明代單刀有兩種變體,壹種是長刀,壹種是帶弩的刀,壹種是放大版,壹種是縮小版。
長刃五尺(160㎝),柄壹尺五寸(約48厘米),* * *六尺五寸(208㎝),重二斤八兩(約今1.5斤)。長刀的鏟前還有壹尺長的護刃。在很多動作中,妳可以拿著護體刃在這裏攻擊。
而且得益於明代的鍛造工藝,長刀僅重1.5kg,堅固靈活。所以長刀的手法很復雜,像刀,像槍,像拳,又像大刀,讓人捉摸不透。明代的長刀技術是著名的“心有刀法”。
萬歷年間,明軍抗日援朝,曾向朝鮮軍隊傳授武術,包括心有刀法。至今,心有刀法在南朝鮮仍保存完好,並有許多流派。
弩刀是弓弩手攜帶的輔助裝備。因為弩兵裝備盾牌不方便,所以也使用雙手刀進行近戰。弩刀長三尺六寸(約115cm),柄長壹尺(32cm),刃長二尺六寸(約83cm)。這是壹把便攜式雙手刀。
帶弩的刀很殘忍,經常出其不意。在實戰中,甚至有壹種方法是把飛刀藏起來,然後順勢扔出去。民間苗刀的刀法套路也大多來源於明代的單刀法。但是網上很多說法把單刀和苗刀混為壹談,這是非常錯誤的。
首先,在民國之前,沒有苗刀這種東西。換句話說,苗刀真正成型是在民國時期,是後來才出現的兵器。
其次,苗刀和明單刀在造型上也略有不同。相比較而言,苗刀長度壹般為130cm至140cm,比明代普通單刀短,比明代帶弩刀長。而且苗刀後端的刀身比明代的普通單刀更直,刀尖有壹些弧度,而單刀從頭到尾都有弧度,有的甚至刀柄也有弧度。
不過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苗刀肯定是由明代的雙手刀發展而來的。這種形式出現在清代,當時叫“手帶刀”,是清代綠營人的裝備。現代苗刀的刀法大多起源於天津的紀氏家族,紀氏家族曾被綠營世代傳授,雙手刀法嫻熟。
“手握刀”為何改名為“苗刀”是壹個未解之謎,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明代的單刀也叫“明日本刀”,“明日本刀”被誤讀誤傳為“苗刀”。這種說法顯然說不通,因為苗刀的直接前身是“雙手持刀”,而不是直接繼承明朝的單刀,不會產生這樣的誤差。
也有人說苗刀形似“何苗”,故名。這種說法廣為流傳,但武術大師馬明達並不認可。他認為把“雙手刀”改名為“妙道”的人是壹個“淺薄之人”,是民國時期文化程度不高的江湖義和團。
馬明達先生經過長期的研究,終於發現苗刀這個名字並非空穴來風,但它並非基於嚴肅的歷史典籍,而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壹部以明朝對日作戰為題材的武俠小說。似乎不僅是今天壹些組織的特點,民國以來也有很多這樣的人。
相比之下,“斬馬刀”這個名字的由來就很久遠了。宋代有壹種武器叫“斬馬刀”。據史料記載,宋代的斬馬刀“長三尺余,首為大環”,即長約壹米,但其形制未考。明代的《吳要》中沒有記載“斬馬刀”的形制,應該是失傳了。
中國的兵器在清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從單刀演變到雙手刀,這種變化被認為是比較少的。最常見的刀、劍、槍等。在武術套路都是清朝風格,這是有很大不同的武器在清朝之前。
因為滿清入關後,大力推行滿清政策,不僅在地方,在軍事上也是如此。八旗的兵器是滿族風格,做工精細;綠營漢軍的武器雖然不同,但都是逐漸受滿清風格的影響。除了少數武器裝備,很多都被滿洲同化了。
但漢人組成的綠營,還是有壹些保留明式的武器。除了雙手持刀,斬馬刀也是其中之壹。
綠營的斬馬刀名字自然是依附於宋朝的“斬馬刀”,而且為了避免文字獄之類的麻煩,綠營人士對斬馬刀與明朝雙手刀的關系保持沈默。斬馬刀四尺八寸(約153.6㎝),刀身三尺四寸(約109㎝),刀柄約44.6㎝。
很多人認為斬馬刀的刀身很寬,形狀很像民國時期的大刃。其實並不是。斬馬刀最寬處的寬度為4.8厘米,考慮到壹米多的刀身長度,這並不誇張。
相比之下,八旗官的刀刃長2尺2寸(70cm),寬近4.2㎝,而綠營配備的樸刀只有44㎝,寬已達7.68 cm。
不過刀刃窄並不會影響刀的劈砍力。所謂“快馬輕刀”,追求輕量化,符合當時世界各地刀具的發展方向。有些斬馬刀的刀尖和普通雙手刀、單刀的刀尖不壹樣。不是日本刀尖,也不是平背刀尖,而是大刀刀尖。
大刀刀尖重心略向前,犧牲了壹部分刺的功能和靈活性,但可以增加劈砍的力量。明代也有類似的形制,但不叫“斬馬刀”,叫“巨刀”,也是細長的雙手刀,單刀的變體之壹。
《水滸傳》中,英雄們用來劫家的家夥,就是明式的“巨”。雖然綠營人對明代雙手刀的影響秘而不宣,但明式巨刀與清式雙手刀的關系卻是顯而易見的。
簡單總結壹下,苗刀是單刀的後代,斬馬刀是明式巨刀的後代,明式巨刀是明式巨刀的變體。它們之間存在相關性,但絕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