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起源於中國。東周時期,各諸侯國都設置史家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但名稱並不統壹。顏、齊、魯、宋合稱為《春秋》。因為在商朝和西周,壹年只有春秋,沒有冬夏,所以古人把壹年叫做“春秋”。
春秋時期,雖然有四季之分,但人們還是習慣用舊名。所以大多數國史書籍都是以《春秋》命名的。而晉稱之為“成”,楚稱之為“堯堯”。
東周諸侯國的史書後來都失傳了,只有孔子編纂的《魯國春秋》流傳下來,這是孔子的壹大貢獻。《春秋》是孔子晚年的心血之作。孔子環遊世界14年。他68歲回魯後,以“鄉下長輩”的身份問政,所以有資格看魯的檔案。為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理念以供後人遵循,他晚年編撰了《春秋》等“六經”。對於孔子編輯《春秋》的意圖,孟子說得很清楚:“天下衰微,異端暴行,群臣弒君;有壹個兒子殺了他的父親。孔子害怕了,寫了《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