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從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壹組意象,作為抽象的情感“鄉愁”的客觀對應物,從而避免了抽象和無聊,起到了具體生動的作用。
二、所附原文如下:
鄉愁
余光中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壹頭,
媽媽在那邊。
當我長大後,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車票,
我在這壹頭,
新娘在那邊。
後來,
鄉愁是壹座短暫的墳墓,
我在外面,
媽媽在裏面。
現在,
鄉愁是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壹頭,
大陸在那邊。
做出贊賞的評論
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作四樣東西,可見作者的擔心。小時候,作者把鄉愁寄托在給家人的信裏,所以把鄉愁比作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兩地分居,很難與家人見面,於是他把鄉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於是他把鄉愁比作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和母親再也不能相見,於是作者把鄉愁比作墳墓。現在由於人為原因,兩岸同胞無法團聚。作者把他的鄉愁比作臺灣海峽,表達了他對祖國統壹的強烈願望。
結構:這首詩分為四節,前三節為最後壹節做鋪墊。作者按時間順序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結構嚴謹,很好地表達了這首詩的中心。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被稱為“思鄉詩人”。他的《鄉愁》這首膾炙人口的詩,飽含著海外遊子的鄉愁和詩人的“中國情結”。
三。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男,1928年生,祖籍福建永春。因為我媽原籍江蘇武進,所以也自稱“江南”。
1952畢業於臺灣省立大學外語系。1959愛荷華大學(LOWA)文學碩士。曾任教於臺灣省東吳大學、臺灣省師範大學、臺灣省大學、臺灣省政治大學。在此期間,他兩次受國務院邀請,在多所美國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72臺灣省政治大學西文系教授兼主任。1974至1985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65438-0985,歷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講師,其中擔任文學院院長、外語研究所所長六年。
余光中壹生從事詩歌、散文、批評和翻譯,稱自己為自己寫作的“四維空間”。時至今日,他在文壇已有半個多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壹夫多妻”。他的文學生涯漫長、博大精深,是當代詩歌大師、散文重鎮、著名評論家、優秀翻譯家。目前已出版詩歌21種;散文集11種;5種評論集;13翻譯;* * * 40多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如鐵路長》(散文集)、《在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集》(評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