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縣
拼音:大新縣
中文:大新縣
同義詞欄:大新
目錄[隱藏]
1的基本信息
2個行政區劃
2.1桃城鎮
2.2全明鎮
2.3雷平鎮
2.4碩龍鎮
2.5夏磊鎮
2.6巫山鄉
2.7龍門鄉
2.8昌明鄉
2.9龍符鎮
2.10那陵鄉
2.11 En城鄉
2.12衛蘭鄉
2.13鮑旭鄉
2.14坎尾鄉
2.15國營桃城華僑農場
3歷史演變
4地理環境
5礦產資源
5.1錳礦
5.2錳粉
5.3二氧化鈦
6動植物資源
7位置條件
8經濟概述
9旅遊資源
10大新特產
10.1大新龍眼
10.2苦丁茶
10.3三花梨
10.4雞皮水果
10.5史明花園珍珠鴨蛋
10.6史明香米
10.7龍須草
10.8大黃牛肉幹吧
11文化民俗
11.1民族服裝
11.2大新格威
11.3婚姻習俗
11.4新節日
11.5崖洞葬
12大信名人
大新德天瀑布,大新縣著名景點,國家4A風景區。
大新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下轄的壹個縣。大新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崇左市以北,毗鄰越南,邊境線43多公裏。大新縣下轄桃城鎮、全明鎮、雷坪鎮、碩龍鎮、夏磊鎮、吳山鄉、龍門鄉、昌明鄉、龍符鄉、那嶺鄉、恩城鄉、衛蘭鄉、魏豹鄉、堪圩鄉,***5鎮9鄉146個村(居)委會。還管轄華僑經濟管理區國營華僑農場桃城華僑農場。總面積2742平方公裏,總人口35.98萬。有11個少數民族,有壯、瑤、苗、水等,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
大新縣旅遊資源豐富,是廣西優秀旅遊縣。目前有40多個旅遊景點,主要包括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德天跨國瀑布、史明田園風光、黑水河等。大新有桂圓、鵝皮、三華梅、苦丁茶、酸梅酒、史明花園珍珠鴨蛋、史明香米、龍須菜、大黃牛肉幹等特色食品。大新縣現有國家二類口岸1個,邊境貿易點3個。“礦產、制糖、旅遊、水果”是大新的四大支柱產業。采礦業錳礦探明儲量占全國儲量的四分之壹,居全國首位,被譽為“中國錳都”。盛產甘蔗、龍眼、苦丁茶、蛤蚧等。是中國“六大龍眼生產基地縣”和“中國苦丁茶原產地”。大新縣屬於溫暖多雨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近年來,它因風景優美而被譽為“風景畫廊”。壯語是大新縣人民溝通交流的主要語言,是典型的壯族聚居區。
江州區、寧明縣、龍州縣、扶綏縣、天等市、憑祥市(由崇左市代管的縣級市)為大新縣同級行政單位。
2.關於崇左大新的歷史昌明大新縣是中國廣西的壹個邊境縣,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所轄的壹個縣。
大新縣位於廣西西南部,北緯22° 29 '至23° 05 '之間,東經65° 438+006° 39 '至65° 438+007° 29 '之間。東北與隆安縣相鄰,北接天等,西北與靖西縣相鄰,西南與龍州縣相鄰,西接越南民主共和國。
大新縣歷史悠久。4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這裏就有人類活動。大新是土司長期統治的地區,制度比較完備。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春季微寒,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夏季降雨較多,有時還有汛期,秋、冬、春季降雨較少,無霜期341天。[5]年平均氣溫265438±0.3攝氏度。年平均日照時數1597小時,年平均陣雨量1362毫米。
郡未建,屬雒嶽;秦屬襄郡。公元前76年,項峻被廢除。
漢屬榆林縣,三國屬榆林縣臨浦,東晉、宋、齊、梁、陳屬金星縣,隋屬榆林縣。
唐朝在雍的管理下,建立了五個州,分別是西苑(今)、亳州(今安平)、宛城(今龍門)、(今桃城)、司城(今恩城)。
五代十國屬益州,西苑改洛河洞。
宋以後屬莽關,洛河洞改為下雷州,增加太平、全明、明營三州,亳州改為安平:全縣定型為夏磊、太平、安平、宛城、李陽、恩城、全明、明營八州,屬左江路,屬太平路(夏磊屬鎮安路),屬左雷。
清屬太平寺,路過太平府。
1929之前,李陽縣先屬左江路,後屬龍州區。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李陽、雷平、宛城三縣屬龍州地區;1951屬於崇左地區,1952屬於永寧地區;1952 65438+2月屬廣西壯族自治區;1956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永寧地區廢州重建,屬永寧地區;同年7年,邕寧地區更名為南寧地區,隸屬南寧地區;1970南寧地區改為南寧地區後,壹直到現在都屬於南寧地區。
大新縣歷史悠久。解放以來,在32個地方收集和發掘了近100件文物。其中有8件著名的新石器時代巨猿化石、肩石斧、肩石鏟、單肩石鏟、三足陶罐、陶壺、石鏟。1953年,在徐嵐鄉鄭龍村那龍屯牛水山黑洞發現3枚巨猿牙齒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從原生堆積中發現巨猿化石和* * *動物群。在徐嵐鄉新邱村朱標屯圪壽巖發現的三足陶罐,現藏於廣西博物館。古跡有陶城碑、恩城畫廊、雲門紫洞、全明畫巖、會仙巖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葛壽巖(古文化遺址)、瓊鬥山摩崖造像(明)、靖邊城炮臺(清)、廟山巖洞葬(宋-明)、鄭龍巨猿化石等。
3.安平在古代是什麽國家?春秋時期,境內屬於先虞國。
戰國時,郡原為中山國,後為趙國。秦屬巨鹿郡。
西漢時設立安平縣,在縣城西南25裏的角丘設立古秋縣,均屬卓君縣。新莽時,安平叫王光亭。
東漢初,安平縣改名,古丘縣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四年(79年),李樂成為壹個國家。
顏夕元年(158),安平初屬安平州,後劃歸博陵郡,公安為平城。統壹安平、安國、南深澤、饒陽四縣。
三國魏時,安平仍屬博陵郡。晉朝時,於安平設博陵國。
統壹安平、饒陽、安國、南深澤四縣。北魏、北齊、北周時期,安平屬博陵郡。
縣治仍在安平縣。隋開帝三年(583),置郡為州。
安平改為定州,十六年(596)更為深州。大業二年(606年)調任定州。
三年(607)廢郡,定州改為博陵郡。大業九年(613),博陵郡改列文郡,安平仍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安平改深州,州初由安平治,求遷饒陽。貞觀十七年(643),廢除深州,安平仍為定州。
前兩年(713)回歸神舟。北宋、金朝時期,安平屬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神州廢,安平調至南平,治州,領饒陽。唐太宗七年(1235),南平廢,安平隸深州。
統壹二年(1261),改為真定路金州。在明朝,安平縣屬於真正的首都錦州。
清初,縣仍劃歸錦州。雍正二年(1724)六月改神州。
4.誰知道安平縣的歷史沿革?春秋時期,境內屬於先虞國。
戰國時,郡原為中山國,後為趙國。秦屬巨鹿郡。
西漢時設立安平縣,在縣城西南25裏的角丘設立古秋縣,均屬卓君縣。新莽時,安平叫王光亭。
東漢初,安平縣改名,古丘縣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四年(79年),李樂成為壹個國家。
顏夕元年(158),安平初屬安平州,後劃歸博陵郡,公安為平城。統壹安平、安國、南深澤、饒陽四縣。
三國魏時,安平仍屬博陵郡。晉朝時,於安平設博陵國。
統壹安平、饒陽、安國、南深澤四縣。北魏、北齊、北周時期,安平屬博陵郡。
縣治仍在安平縣。隋開帝三年(583),置郡為州。
安平改為定州,十六年(596)更為深州。大業二年(606年)調任定州。
三年(607)廢郡,定州改為博陵郡。大業九年(613),博陵郡改列文郡,安平仍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安平改深州,州初由安平治,求遷饒陽。貞觀十七年(643),廢除深州,安平仍為定州。
先天二年(713)屬神州。北宋、金朝時期,安平屬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神州廢,安平調至南平,治州,領饒陽。唐太宗七年(1235),南平廢,安平隸深州。
統壹二年(1261),改為真定路金州。在明朝,安平縣屬於真正的首都錦州。
清初,縣仍劃歸錦州。雍正二年(1724)六月改神州。
民國二年(1913),廢除州制,縣屬直隸範陽路。次年,範陽路改為保定路,安平仍屬之。民國17 (1928)年7月,直隸省改為河北省,直領安平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縣劃歸河北省第十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安平縣建立為抗日* *,隸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
同年9月,屬冀中區二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秋,屬冀中八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六月,改冀中第七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七月,改為冀中區第九區。
37年(1948)9月,華北人民* * *成立,安平隸屬華北行政區冀中區第九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1年8月,河北省* * *人民成立,縣劃歸河北省定縣區。
4月24日1954,撤銷定縣區,安平縣劃歸石家莊區。1958 165438+10月5日,安平並入莘縣,4月底1961,重新設立安平縣(含原饒陽地區),仍屬石家莊地區。
1962 1月,饒陽脫離安平,縣恢復原建制。同年6月17,安平改為衡水地區。
1970,衡水地區改名衡水地區,仍屬其。安平縣歷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衡水市最早的縣。
安平縣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河北省第壹個* * *縣委在安平成立,安平臺城村第壹個農村黨支部成立。抗日戰爭時期,* * *冀中區委、冀中行署、冀中區支部都在這裏建立;合作化時期,被* *主席譽為“中國五億農民的方向”的典型初級合作社來自安平縣南王莊。
5.安平縣的歷史沿革春秋時期,境內屬先禹國。
戰國時,郡原為中山國,後為趙國。
秦朝時,屬巨鹿縣。
西漢時設立安平縣,在縣城西南25裏的角丘設立古秋縣,均屬卓君縣。
新莽時,安平叫王光亭。
東漢初,安平縣改名,古丘縣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第四年(79年),李樂成為壹個國家。顏夕元年(158),安平初屬安平州,後劃歸博陵郡,公安為平城。統壹安平、安國、南深澤、饒陽四縣。
三國魏時,安平仍屬博陵郡。
晉朝時,於安平設博陵國。統壹安平、饒陽、安國、南深澤四縣。
北魏、北齊、北周時期,安平屬博陵郡。縣治仍在安平縣。
隋開帝三年(583),置縣,安平改為定州。十六年(596年),屬神州。大冶二年(606),也調到定州。第三年(607)廢郡,定州改為博陵郡。大業九年(613),博陵縣改為萊文縣,安平仍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安平改深州,州初由安平治,求遷饒陽。貞觀十七年(643),廢除深州,安平仍為定州。生於二年(713),屬神州。
北宋、金朝時期,安平屬深州。
元太祖十九年(1224),神州廢,安平調至南平,治州,領饒陽。唐太宗七年(1235),南平廢,安平隸深州。統壹二年(1261),改為真定路金州。
在明朝,安平縣屬於真正的首都錦州。
清初,縣仍劃歸錦州。雍正二年(1724)六月改神州。
民國二年(1913),廢除州制,縣屬直隸範陽路。次年,範陽路改為保定路,安平仍屬之。
民國十七年(1928),七月,直隸省改為河北省,直領安平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縣劃歸河北省第十督察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為抵抗日本侵略而設安平縣,屬晉察冀邊區冀中區。同年9月,屬冀中區二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秋,屬冀中八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六月,改為冀中七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七月,改為冀中區第九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九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安平屬華北行政區冀中區第九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1年8月,河北省人民* * *成立,縣劃歸河北省定縣區。
4月24日1954,撤銷定縣區,安平縣劃歸石家莊區。
1958 165438+10月5日,安平並入莘縣。
1961 4月底,安平縣(含原饒陽地區)復置,仍屬石家莊地區。
1962 1月,饒陽脫離安平,縣恢復原建制。同年6月17,安平改為衡水地區。
1970,衡水地區改名衡水地區,仍屬其。
6.安平縣絲網歷史安平絲網
安平,中國最大的絲網集散地
公元1895年,銅絲制作的絲網傳入安平。至此,安平開始了以金屬絲為原料生產絲網的時代。經過幾代安平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屏風已經在安平生根、發芽、不斷成長。目前,安平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屏風集散地。安平-被國內外譽為“絲網之鄉”和“絲網生產基地”。
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安平絲網產業,年產銷量占全國的80%。屏風產品已發展到8大系列,400多個品種,6000多個規格。“中國屏風產銷基地”榮譽稱號由中國五金交電商業協會、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電動工具分會、中國建築裝飾協會材料委員會在對安平屏風產業進行充分考察論證後,共同授予。
政策驅動,加速發展環境優良。安平縣先後出臺了《關於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決定》、《關於實施特色興縣戰略的決定》、《關於進壹步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關於鼓勵外商投資建設項目的規定》等壹系列優惠政策。投資400多萬元建設了縣政務服務中心,制定了外來企業服務制度,對項目實行“壹站式”辦公和“壹站式”服務,大大簡化了項目審批手續。並從電力、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優惠,讓廣大銀幕制作經營者放心想辦法,放開攤位,大膽掙票。此外,為了做大做強絲網產業,規模化發展,安平縣做出了建設高標準中國安平國際絲網生產基地的決定。該項目投資60億元,占地6780畝。由清華大學設計的壹期工程已開工建設,98家大屏幕生產企業入駐。
科技促進,更新設備,強化科技。投資上億元引進了高密度織機、超細拉絲機、滌綸網眼織機等壹大批國際先進設備和技術。,全縣老織機全部更新,全行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8%,與京津30多所高校組成科研聯合體,進行高科技開發。目前,該縣已開發國內外先進生產設備1 . 6萬套,開發新產品60余項,其中29項填補了國內空白,24項填補了省內空白,1項獲得省部級獎勵,極大地提高了絲網產業的整體科技水平和全縣絲網產品的科技含量。
開放驅動,註入新機增添活力。安平縣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堅持吸引和流失並重,積極實施“請進來”和“走出去”戰略,邀請銀幕行業專家學者教授,培養銀幕專業人才,傳授國際貿易知識;請各級中間商到安平實地考察,讓他們進壹步了解安平絲網的規模、質量和信譽,激活安平絲網的流通和銷售;歡迎生產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國外絲網企業來安平投資辦廠。近年來,先後建成河湟、捷通、雲升等54家外資絲網企業。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泰國、緬甸、俄羅斯等國家設立了20多個屏幕銷售窗口和辦事處,直接參與國際循環和競爭。
市場驅動,著眼全球拓展空間。安平縣不僅在全國大中城市有6000多家固定銷售門店,還依靠企業和商戶集資,建立了全國壹流的商貿城。
交通優越,河北省安平縣,地處京津石三角中心,西鄰京廣,東臨京九,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銀幕世界]
安平絲網大世界是國家紀委批準的唯壹壹家絲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總投資2億元,占地600畝,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可容納1.26萬戶。水、電、路、通訊、綠化等配套工程齊全。市場上有980多家絲印廠、公司和商店上市,有65260個中轉站。每天有50個集裝箱,把安平絲印發往全國和世界各地。2000年,交易額已經達到30多億。現已成為集絲網產品開發、銷售、轉運為壹體的現代化大型批發市場,是全縣鄉、鎮、村、戶絲網生產銷售的核心。2009年9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中國五金制品協會授予安平縣“中國絲網之鄉”的稱號。49860 . 68868888861
7.大新縣有哪些鎮?大新縣有5個鎮,9個鄉。它們是:桃城鎮、全明鎮、雷坪鎮、碩龍鎮、夏磊鎮和龍門鄉、吳山鄉、昌明鄉、龍符鄉、那嶺鄉、衛蘭鄉、恩城鄉、魏豹鄉和坎尾鄉。
大新縣轄14個鄉(鎮)、1個華僑經濟管理區、146個行政村(社區)、1356個自然村,即桃城鎮、全明鎮、龍門鎮、五山鎮、昌明鎮、龍符鎮、那嶺鎮、衛蘭鎮。桃城鎮的縣人民* * *裏。
擴展數據:
大新縣位於廣西西南邊陲,總面積2742平方公裏。轄14個鄉(鎮)、1個華僑經濟管理區、146個行政村(社區)、1356個自然村,總人口38萬,聚集了壯、漢、瑤、苗等15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98%。
大新礦產資源豐富,錳礦儲量654.38+0.36億噸,占廣西壹半,居全國第壹。糖業持續增長,全縣甘蔗種植面積48.2萬畝。區位優勢明顯,與越南高平省夏朗縣、重慶縣山水相連。邊境線長43公裏,僅有壹個國家壹類雙邊口岸——碩龍口岸和晏嬰、碩龍、德天三個邊境貿易點。
大新,洛越古地,秦初治,宋八魁,千年如壹日。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獨特,風情濃郁,擁有短衣強文化、高亢的詩詞歌賦、南疆土司文化、摩崖壁畫等文化遺產。
大新旅遊資源豐富,有中國首個跨境旅遊合作區中越德天半月國際旅遊合作區、中國最美的德天跨國瀑布、中國最原生態的大新縣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中國最美的鄉村風光。
擁有千年歷史的安平土州等40多個高品位旅遊景區,是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先後榮獲“中國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中國十大生態休閑旅遊城市”、“中國最原生態景區”、“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生態示範區”。
中國長壽之鄉、廣西十大休閑旅遊目的地、廣西優秀旅遊縣、中國土司文化之鄉、中國東農文化之鄉等諸多榮譽稱號。2017年共接待遊客650.7萬人次,旅遊消費總額達到50.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37%和14.84%。
近年來,大新縣圍繞崇左市委、市政府抓好“兩篇大文章”和“四大攻堅戰”,大力實施“工業強、旅遊興、邊境強”發展戰略,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初步形成了錳、糖、旅遊等支柱產業,走出了壹條“綠色經濟、生態家園”的科學發展之路。
榮獲“2016廣西科學發展先進縣”稱號。據統計,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73萬元,同比增長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1.22億元,同比增長1.1%;財政收入4.28億元;
全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63元,同比增長10.9%;甘蔗種植面積48.2萬畝,原蔗217.4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