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從商代甲骨文中找到任何關於夏朝的史料,夏朝的歷史大多來源於周代西北少數民族“戎”文化中關於商鞅的神話傳說。《尚書》中有關夏朝的史料,包括《康古》、《昭古》、《奪氏》、《桂軍》、《奪方》、《李政》等,均出自西周初年。
楊寬先生認為“夏”之名來源於《商代頌》第四篇《長發》中的壹首詩:“玉符置地”。因為“夏”“夏”經常通“假”字,大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陳先生認為夏朝很可能來源於商朝的世系,大禹實際上是商朝的祖先。考古學家陳淳先生認為“夏是西周統治者發明的壹個朝代”。其次,在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鄭州二裏崗早期商文化、安陽殷墟文化中都提到商湯都城在偃師。1959年夏,72歲的許親自到豫西對“夏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參觀了槁城、石羊關、閻宅、古水河、二裏頭等重要遺址。這個遺址的年代大致是公元前1950年-公元前1700年。
但在已發現的二裏頭文化遺址中,並沒有夏朝的文字記載。起初,歷史學家認為二裏頭是夏都。
後來在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在河南省偃師縣城西發現了商代早期都城偃師。因為二裏頭文化遺址距離偃師遺址只有7公裏,很有可能只是壹個商代早期的文化遺址。2008年7月,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楚竹書《厚父》壹文中記載了“厚父”與“王”對話的故事。“厚父”是“王”的臣子,他向“王”講述了夏朝的興衰。
其中提到了大禹的崛起和孔家的衰落。但我們不知道這個“王”是誰。有人認為是商朝的泰嘉王,也有人認為是周武王。反正從目前的考古來看,可以證明最早的王是禹。歷史學家先生說:“余是壹個站在文明門檻上的偉人。”他總結了英雄時代,為文明時代鋪平了道路。"
無論如何,即使“禹”存在,也不代表夏朝存在。比如胡適、顧頡剛、郭沫若都認為夏朝不應該存在,而是周朝為了推翻商朝,證明自己合法地位而刻意發明的產物。但是我們無法確定,但是我們在壹本書裏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公元279年,西晉人在戰國時期的魏襄王墓中發現了壹部史書《竹書紀年》。本書包含13篇文章,講述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它是由春秋時期晉國和戰國時期魏國的歷史學家所寫的壹部編年通史。現存的竹簡編年史分為古本和今本兩個系統。《古本》為失傳本,其編年史始於夏朝,止於公元前299年。
歲月,沒有規律的風格。《金本》的編年史始於黃帝,止於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6年)。
,有比較完整的風格。這本書明確記載了夏朝從禹到桀* *共有17個皇帝。把有王的和沒王的壹起算,* * *算了471年。這說明歷史學家的考古發現還是很可靠的,這至少說明“禹”是夏朝的開國君主。
但與竹書《編年史》唯壹較大的不同是,書中說夏朝確實存在,但歷史學家認為夏朝要麽是商朝的世系分化,要麽是周朝為推翻商朝、證明其合法地位而故意發明的產物。這和竹書的編年史大相徑庭,那麽這本書可靠嗎?不難知道,我們不妨從可以證明的部分去推敲。據10卷、11卷、12卷記載,晉魏到已有20年,比晚16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99年***472年。
歷史學家對這壹時期的歷史事件進行調查後發現,它不僅與竹書《編年史》中的記載相吻合,甚至這本書還解決了壹些古籍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戰國史家認為竹書紀年的記載是真實的。但這本書既然到了歷史學家手裏,其真實性必然不會被懷疑,因為年代差得太遠了。誰知道有沒有人修改過?然而,壹些歷史學家比較了《竹書紀年》和《夏本紀》的內容,發現它們的內容基本相同。
即使在考古學上,宋宣和年間在臨淄出土的壹組青銅鐘的銘文中也記載了唐成討伐夏朝的故事。這也和《竹書紀年》裏的壹樣:“
湯毀夏,以至於被影響。“說法是壹樣的。可見夏朝是存在的。《竹書紀年》雖然資料不算太詳細,但卻是目前最權威、最有說服力的,也是中國古代唯壹壹部沒有秦火的編年通史。該書以歷代君主年表開篇,記錄了89位帝王和1847的歷史。這本書在歷史領域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