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感相通”用來形容開悟後,各種感官可以並用,甚至可以用感官去認識和看到外面的事物。這種後啟蒙的經歷,在先秦典籍中也有記載。《列子黃帝》講述了列子學道九年後的悟道境界。類似於這個經上說的,雲紋說:“師父若是別人的朋友,三年之後,他就不敢念是非了,就不敢出聲了。”五年後,他在思考對與錯的時候,說他有興趣,大師壹開始就笑了。七年後,發自內心,耿無是非;從口中耿沒了興趣,師傅開始領著我壹起坐下。九年後,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對是錯。不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不知道師傅是不是我的老師,人是不是我的朋友,會不會從內到外推進,然後眼睛像耳朵,耳朵像鼻子,鼻子像嘴巴。沒有區別,他們的心會凝聚,他們的血肉會融化。我不知道我在靠什麽,我在走什麽,我在隨風做什麽,我在隨風做什麽。此外,《列子·仲尼》記載了康倉子的悟道,也有類似的境界,而第二次悟道與內丹第二次修煉更是驚人的巧合。今記載如下:“老聃弟子有康倉子,已得道,能用耳聽。”呂後聽了大吃壹驚,讓上卿送了壹份禮物。康倉子申請了這份工作,於是呂後謙恭地向他請教。康倉子說:“傳道者是假的。我沒有眼睛和耳朵也能看見和聽見,我不能輕易使用它們。”呂後說:“這就增加了差別。那又怎麽樣?終於想聽了。康倉子說:“我身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神合,神與虛無合。有壹個媒介,但唯壹的聲音,雖然離八大饑荒很遠,卻近在眼前。我會知道誰來幹我。但我不知道我在七洞四枝的感受,我的知己劉藏知道什麽,他也知道。康倉子在這篇文章中說“身與心和,心與氣和”,與內丹修煉的“煉氣”階段頗為相似;“氣和神合”就像內丹家的“煉神”。“神和無”就是內丹所說的“神和虛”。先秦時期的《列子》與唐宋以後的《內丹書》在時間上相距甚遠,但上面提到的修道思想與傑夫是壹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