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本書的價值,學術界壹直有很大爭議。有些人認為《山海經》是壹個荒誕編造的童話,沒有實用價值。有學者認為《山海經》是壹部巫書,是巫術理論和作用的記錄,魯迅先生持此觀點。
但更多的學者認為,《山海經》中的故事雖然荒誕離奇,但卻提供了大量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狀況的信息,對全面了解中國古代的思想形態和生活狀況具有重要價值。有些專家甚至認為《山海經》的學術價值不亞於《史記》。比如西漢的劉欣叫《山海經:?是聖賢遺風,古文亦名,其質清正,值得信賴。?似乎在這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大學者眼中,《山海經》的價值相當於所有參與百家爭鳴的智者的思想。不僅有價值,而且真實可信。
《山海經》雖已被人們重視和研究,但其作者卻像這本書壹樣充滿了神秘感。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很多版本的《山海經》都會在作者處匿名。千百年來,學者們對《山海經》的作者進行了不懈的考證,並不斷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有學者推測,最早寫《山海經》的人,很可能是被舜流放到幽州的工人。原因是,* * *工作為水利工程家族的繼承人,應該是走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而且從古代傳說來看,* * *工是水神,最容易被卷入和溝通鬼神之類的靈異現象。況且他到了幽州後,也沒什麽重要的事,有的是時間坐在拒馬河邊寫書講故事。但是,這只是傳說,並沒有可靠的依據。另外,在* * *時代,真的有可以用來錄音的文字嗎?如果沒有文字媒介,即使勞動者有寫書的想法,也不可能實現。他們最多只是把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口口相傳。
漢代的大儒們似乎崇拜《山海經》。在他們心目中,《山海經》就是大禹寫的皇帝的話。西漢劉欣有壹次上表對皇帝說:禹送別九州,以土為貢,利善惡等他物,寫了《山海經》。?寓意:《山海經》是大禹和伯夷寫的,是聖賢之書。
兩百年後,東漢王允在《論衡》中為劉欣的結論提供了論據。禹和伊同時治水。玉主水,易主記外物,海外山無處不在。根據他所聽到的,這本書叫做《山海經》。無於而逸,不能遠遊,山海不可築。?大禹和伯夷是治水的好夥伴,壹個負責治水,壹個負責記錄異域風情。正因為他們經歷了千山萬水,見識了人間百態,才能寫出《山海經》這樣的作品。
後來有學者提出《山海經》是戰國楚人所作。原因是楚國被認為是夏朝巫術文化得以保存並延續到巫術非常盛行的戰國時期的壹個地區。既然大家都不否認《山海經》是巫書,那麽戰國楚人對這本書進行延伸和優化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於是,壹些喜歡上網的文人開始隨波逐流,宋代朱公然說《山海經》是附會的作品。不知道屈原博士聽到這個論調會不會發楞。畢竟從《山海經》的內容來看,確實更接近大禹時代。如果屈原在創作《田文》時借用《山海經》,可能會更接近實際情況。
還有壹種微弱的聲音說《山海經》是戰國時期的陰陽師、齊國人鄒衍寫的。但無論如何,戰國時期《山海經》內容完善的觀點還是被現代人認可的。
到了清代,學術界似乎有了妥協統壹的認識。清代學者畢淵在《山海經》新修訂的序言中寫道。寫於,述於,學於漢,明於晉。?也就是說,《山海經》內容的來源始於大禹、伯夷(也許更早),周秦時期廣為流傳,漢代達到頂峰,但基本定型於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