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本姓李明二字伯陽,約生活於公元前580 ~ 500年春秋末期。《史記》載“曲仁禮人在李湘,楚庫縣”。李湘,楚國的古縣,就是現在的亳州市渦陽縣閘北鄭店。老子曾經擔任過《周藏室史》,對周朝的書籍典籍了解頗深,所以知識淵博。看到周王室的衰落,他棄官西行,在函谷關遇到了關陵尹。殷讓他寫書,“於是老子寫了壹本書,表道德之意,留下五千多字”,最終成了隱士,“不知所措”(《史記》)
《道德經》又名《老子》,含義豐富,文字豐富。雖然只有五千字,卻包含了非常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認為宇宙是壹個自然產生和進化的過程,世間萬物都是按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樸素的辯證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對立互補的。“無論是否同生,無論難易,無論高低,無論相不相融,無論相不相融”,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指出對立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事物總是走向其對立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把自己置於弱勢,認為“弱勝強”。這種觀點在壹定條件下是合理的,但它忽略了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循環。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認為無為而無不為,反映了當時統治者的無能為力,企圖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他對“諸侯”的訓誡,如“民之饑者,視其糧稅之多寡而定”、“民不懼死,何不以死懼之”,都是非常精辟的。老子的歷史觀是落後的,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不聊生。”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世許多哲學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代以來,對《老子》的註釋已有千余種,這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僅創立了中國三大宗教之壹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整個哲學史的發展,深刻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被奉為創始人或始祖,被奉為“道德神祗”,是清朝第三代的神祇之壹。《老子西升胡靜序》第壹條:“以為聖人有老年,故名老子”。《史記》卷六十三。《老子沈晗列傳》載“老子,楚庫縣李湘曲仁裏(河南陸毅東)人。姓李,名爾,字伯陽。叫“耳外輪平,幾日量不在”;堅持西藏的歷史。”“或者,我是老子,或者我不是。不知道是真是假。老子,隱君子。”
老子見衰敗,於是西行至函谷關,受殷之命,留下五千篇,即老子的《道德經》(又稱老子的《道德經》、《道德五千篇》、《道德經》等。),而他不知道該怎麽辦。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78-139),南陽(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Xi人。他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文學方面,張衡也表現出非凡的才華和廣博的知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壹。他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實際上是太陽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日食發生的原因,認識到了宇宙的無限性以及行星運動速度與距地球距離的關系。
張衡觀測並記錄了2500顆恒星,創造了世界上第壹個能精確表演天象的漏球,第壹個檢驗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制作了南車、自動鼓車、飛萬裏的木鳥等等。
張衡* * *著有32部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其中天文著作包括《靈憲》、《靈憲圖》。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這樣評價張衡:“這樣壹個全面發展的人物,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幾千年來令人欽佩。”
中國的天文學歷史悠久。到了漢代,已經出現了遮天、宣夜、濁天等思想流派。蓋天說,天空就像壹個蓋子,蓋子的中心是北極,蓋子向左轉,日月星辰向右轉。葉璇說,天空是無定形的,太陽、月亮和星星“自然地漂浮在虛空中”,不依附於“天體”。渾天說,天像蛋殼,地像蛋黃。天地袖手旁觀氣,挾水而動。葉璇學說後來不幸失傳,改天、渾天兩種學說並行,互相抗衡,更科學的渾天學說逐漸占了上風。與此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漢武帝時期羅制作渾儀,漢武帝時期耿壽昌制作渾儀,漢武帝時期崔元老師賈逵制作黃道銅器等。?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更加努力地“研究陰陽”,終於“完善了玄寂之義”。元四年(公元117),張衡制作了壹件成就空前的青銅渾儀。
渾天儀的主體是壹個圓形,有幾層可以運行,最外層的周長是10英尺,4英尺,6英寸。每層都刻有內外規矩,南、北、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節氣,以及“中”、“外”星和日月、五緯等天象。儀器上連著兩個漏水的鍋,鍋底有洞。水滴推動圓圈,圓圈按照刻度慢慢旋轉。於是,各種天象赫然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個儀器被放置在靈臺大廳的密室裏。到了晚上,室內的觀測者及時向平臺上的天空觀測者報告某壹時刻出現的天象,結果是儀器上的和天空中的完全壹致。
青銅樂器兩側各有壹玉鏟(龍),向壺內吐水,左為夜,右為日。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許弟子。“他們都是左手拿箭,右手刻箭,所以不同的日子會是早晚。”更奇妙的是:臺階下有內置機械裝置的瑞士輪子和兩個鍋。豆莢在滴水的推動下,根據月亮的來來往往的變化,不停地旋轉和開合,指示新月、月亮、弦和暗號,就像壹個活動日歷。可見這個渾天儀及其配件與近代的假天球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這個樂器誕生的前壹年,張衡?先是用竹簽做了壹個名為“小魂”的模型,經過壹系列的測試和修正,才鑄成大樂器。渾天儀是誰?張恒?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兩個說明,分別是《渾天儀圖說》和《漏水轉渾天儀註解》,然後又寫了壹本書《陵縣》和壹本書《陵縣圖》。在這些作品中?張恒?本文系統闡述了自己的天文理論,體現了他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月光是太陽光的反射,月食是因為地球擋住了太陽光,月亮繞著地球轉,起起落落。他認識到了太陽運動的壹些規律(應該是地球公轉),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春分和秋分的成因。他指出,中原地區可以看到的星星有2500顆,與今天所知的稍微接近。在觀察了壹些天體的運行後,他得出結論:壹周的天數是365度又四分之壹度,這與現代測得的地球繞太陽壹周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因為研究天文、律歷和制作儀器,張衡?數學的學習也相應加強了。制作渾天儀後,他寫了《計算論》,以“在網絡世界中計算它”。他用“漸進分數”的方法算出圓周率的平方根是十,也就是3.16。這比《周謝》中記載的π=3的數值前進了壹大步。直到五七個世紀後,印度和阿拉伯的數學家才提出這個數值。?
建光元年(公元121),張衡被調去當車帥,始終掌管聖旨。他沒有被繁雜的公務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是踏入了物理、機械制造等領域,取得了許多驚人的成就。他成為當時首屈壹指的機械制造專家,被稱為“木聖”,制作的精美器物無與倫比。他利用差速齒輪的原理,造出了南導車和頭腦中的鼓車。他還精心打造了壹只木鳥,“假羽檁,腹機,能飛數裏”,簡直就是當時世界上獨壹無二的木制“飛機”!可惜的是,和他的很多傑作壹樣,實物和細節方法大多失傳了。?
張衡還制作了壹種測量儀器——土規,用來研究天文地理。他畫了壹幅地形圖,壹直流傳到唐朝。他擅長畫山水和動物,與趙琪、劉保、蔡邕(文熙之父)並稱東漢四大畫家之壹。對音樂舞蹈也有很深的研究。比如在《觀舞賦》中,他曾如此巧妙的描述了舞者的舞技:“綿綿流,忽續,飄飄如鳳,袖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