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兒科在明代有哪些進步?

兒科在明代有哪些進步?

兒科在明代取得了壹些進步。最突出的表現是兒科醫學著作的空前豐富。據統計,現存僅30種左右,同時還有許多兒科常見病的專門著作,如天花、麻疹等疾病的著作近40種,天花著作近20種,麻疹著作5種,可見明代醫學家研究兒科疾病的用心和廣泛性,以及他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裏,首先從兒科學的理論研究層面,做壹些簡要的描述:

明代兒科醫師比上壹代更強調小兒容易因器官不完善而致病。如萬全在作品中強調孩子“如草之芽,如蠶之苗”,張景嶽在《凈月泉·蕭墅二則》壹書中也論述了孩子的特點:“輕則傷殘,重則易萎”。這些兒科的特點,既是診斷分析疾病時必須特別註意的方面,也是診斷後確定治療方案、開藥方時要慎重考慮的地方。明代兒科治療水平的提高與此密切相關。再者,當時餵養嬰兒也有科學的方法和要求。例如,龔廷賢指出,四五個月的嬰兒只能母乳餵養,半年後只能餵炒米粉粥。十個月後,粥可以變稠,也可以逐漸用煮飯餵。他還指出,這可以幫助脾胃,使嬰兒健康,減少疾病。這種認識自然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龔延先還強調:“出生後三五天,宜將其紮起,使其平臥。不要豎著拿,以免癲癇。”他要求的方法壹直沿用到現代,的確是嬰兒護理的壹個重要方面。雖然誰也說不清龔預防癲癇發作的方法是否有科學依據,但我們可以說,他的方法是非常科學的。保姆和奶媽對嬰兒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到了唐代,我國兒科史已得到醫學專家的正確論述,到了明代,又提出了新的意見和要求。著名兒科學家薛凱(薛基的父親)不僅強調嬰兒必須有保姆照顧,而且對奶媽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他指出:“孩子壹出生,就要使奶媽慎防七情六淫,這樣奶才會清,孩子才不會得病。否則陰陽盛行,血氣沸騰,乳汁腐敗,百病生。”這個道理也很正確。萬全還指出:孩子玩的地方,不要把別的東西誤稱為昆蟲、蛇,這樣孩子會有恐懼感;孩子哭了,也不要編騙局,讓他們停止哭泣。他說,這樣對待孩子會讓他們變得膽小,容易讓他們神誌不清,並因過於膽小而引發壹種客病。從歷代醫家對這種病的描述來看,很像小兒精神神經病,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在上述理論認識的基礎上,明代醫學專家強調“小兒腸胃太脆弱,不宜打湯藥”,“病已過”,“藥不宜過”。《少年兒童集》壹書也指出:“無情草木,氣味不純,本來不適合嬌弱之人”;還要求兒科醫生做到“但如果能正確服用,那麽壹種藥是可以治愈的。”這些都是非常精辟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