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醫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上升期
第壹,上升期。唐代吳人楊任歙縣衛,負責註難經,是《三國誌》吳太儀《魯光註難經》的繼承者。慧明寺慧明精研醫學,也被稱為“聖僧”。從宋神宗豐年到宋末(1080-1276),新安有14位名醫,其中兩位寫了三本醫書。歙縣張闊(1054-1102?),從在湖北秋水龐安求學,再到四川師從王璞學習脈診戰術,壹舉成名為醫。四十九歲去世,從事醫療活動約1080-1102。張闊的學問傳給了他的弟弟張輝和兒子張師孟。張輝又傳給了的兒子張,然後傳給了的高。從師110余年,成為新安第壹代名醫。張高以儒醫聞名於世,研究心理學50多年。南宋惜春十六年(1189),撰寫了新安第壹部醫學著作——《醫學論》(10卷)。本書以宋代以前的古代醫書為基礎,記載了從黃三到唐代110多位名醫的臨床治療。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史傳記。明三年(1623)再版時,田啟良稱贊其為“醫林寶海”。此後,婺源名醫程努謙(著有《醫方圖說》)、歙縣名醫黃曉彤、婺源河、程悅、馬勛忠等相繼湧現,拉開了新安醫學崛起的序幕。
元代(1277~1367),* *名醫12人,其中四人寫了六部醫書。歙縣翰林寶的同事們寫了《童淵要》、《貳負傳》、《體驗針灸》、吳以寧的《曲病要》二十七卷、婺源大夫王國瑞的《扁鵲申英針灸玉龍經》壹卷(都是現在四庫中的善本)。此外,休寧還推薦了程深福、縣醫療主任範天喜、醫學教授馬驍、張良慶和祁門名醫徐存成。
從明朝初年到鄭德末年(1368~1521年),有21位名醫,其中9位寫了11篇醫學著作。歙縣的程鴻彬有傷寒之翼,王元有嬰兒保護大全,許寧有醫德。休寧成沖編撰了《丹溪心法》五卷,使丹溪學說在新安產生了很大影響。歙縣程頡頏著有《松雅醫道》、《醫方集》、《脈法主治》,其弟程潔著有《太素脈診經驗方》。醫家陸,弘治十年(1497)撰《傷寒論》十壹卷,新安居第五位。150年來,新安醫學較宋元略有發展。
最好的
第二,鼎盛時期。從明嘉靖到清末(1522 ~ 1911年),新安醫學進入全面發展時期。這時湧現出壹大批著名的醫學專家,紛紛著書立說。從嘉靖到清末,名醫137人,45人寫了96部醫學著作。祁門王績壹生學醫,著有《石山醫案》、《素素問錢》、《醫學原理》、《外科原理》、《針灸問診》等書13冊,76卷。歙縣姜晏編纂了中國第壹部民間醫案,12卷,作者吳坤誌。此外,還有休寧方廣《丹溪心法》附記二十四卷(1536)、祁門王浣《醫問》、陳家謨《本草誤》、徐春浦《古今醫學體系全集》(1566)。吳坤的《蘇文吳註》有24卷(1594)、《脈語》、《易爨》、《醫方考》,還有吳元的《江石圖》30卷《醫理》、《丹溪發明》5卷。大量醫學著作問世,讓新安醫學為之壹振。
從清代(1644 ~ 1911),新安醫家進壹步發展了學術爭鳴。在這268年間,湧現出281名名醫,136人寫出了239部醫學著作。著名醫師有程經通、程應樂經、鄭重光、程、、程、、程、王洪、許等。許多醫學著作在全國都有壹定的影響,包括醫學經典的註釋,理論的發揮,診斷,處方和運氣的理論,以及所有學科如內科,外科學,婦科,兒科,創傷,眼科,針灸和按摩等。,這些都曾出現在新安醫學史上的壹個輝煌時期。
歷史傳承
王績和吳倩分別被稱為明清兩代的醫學大師。許純樸的《古今醫學體系全集》和程的《醫案》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醫書。
王績提出了“調理氣血,固本培元”的醫學思想,開創了新安醫學的“培元派”。方友之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歷時已久。當有錯誤時,他花了20多年的時間試圖找到它的盡頭,並將其匯編成《傷寒論》,被稱為“錯誤簡化派”的群體。著名喉科醫生鄭父子用滋陰潤燥法治療白喉,開創了喉科醫學史上的“滋陰潤燥派”。徐春浦發起並組織了“家庭醫生協會”,這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學術團體。這些成果對新安醫學乃至整個中醫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新安醫學院完整,代代相傳,形成了許多“家族鏈條”,從未間斷。比如黃曉彤的婦科,從南宋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五代了,還有很多代。還有明代於、吳創辦的內科,清代創辦的新安醫學,鄭玉鳳、鄭創辦的南苑喉科、西苑喉科。這些專科內容豐富,經驗獨特,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隨著新安醫書的流傳,對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各國的醫學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重要作品
主要著作《新安醫學:醫學理論》是宋代歙縣人章昊所著的壹部新安醫學經典著作。
《眼科奇珍錄》是明代著名醫學家程鈞(歙縣人)所著。
《獅山醫案》為明代王績(祁門縣人)所作。
以及《名醫醫案》(我國第壹部總結歷代醫案的專著)、《本草夢泉》、《神宅遺書》、《古今醫術大全》等。
醫學理論
壹是現存最早的載有大量醫學史料的著作——《張高與醫學理論》。
張杲,字,南宋歙縣人。他的叔父張闊受雇於龐安,父親張輝、父親張師孟受雇於醫藥業。張高行醫50多年了。為了發揚古代醫家的智慧,他把古代醫家的醫案整理成《醫論》,發表在1189。是壹部十卷的書,分四十七門,共110多位名醫。前七門為醫書概論,針灸,診斷等,後六門為雜病,二門為婦孺,三門為次生瘡,五絕,疝氣,書末以醫功為主。附評論和個人實踐,素材豐富。還收集了壹些不太公開的古方,對古代醫書的保存和傳播起到了壹定的作用。雖然在張高之前就有唐代甘伯宗撰寫的《名醫傳》,但原書已經失傳,所以《醫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包含大量傳記和醫學史料的著作,也是新安第壹部比較完整的醫學著作。此書東傳,朝鮮李斯王朝統治十五年(公元1488年)出版,日本萬智二年(公元1659年)也有出版。所以醫學理論也是最早在國外傳播的新安著作。
醫療處方檢查
二、第壹部介紹醫方的專著——吳坤與醫方審查
吳坤,明朝歙縣人。15歲時在歙縣余家山吳語閣學醫。16臨床期間,我體會到機械地套用古方治病,不僅無效,還容易使人誤患疾病。運用古方,必須掌握方藥的含義和加減進退的規範。於是,“取古代良醫方子七百余張,摑於經上,以思慮之,定於牌上,使之精微。它們編成六卷,二十門,書名叫做《醫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