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是誰?
多麽愚蠢的問題!錢鐘書,誰不知道?他是《圍城》和《管錐》的作者。但問題出在“中”字上。根據1956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已簡化為“中”字,“中”是毫無根據的錯別字。但在江洋的新書《我們仨》和很多報紙上,“錢鐘書”還是寫成了“錢鐘書”,據說是為了尊重錢老而寫的。但這個理由並不能令人信服,因為如果真的要尊重錢老,他的名字應該用繁體字印出來——“錢鐘書”。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話題——繁體字的誤用。自20世紀50年代漢字簡化以來,簡化字在中國已深入人心,但繁體字並未消亡。壹方面,在香港、臺灣和海外仍然使用繁體字;另壹方面,內地人還是離不開他們。其實大部分大陸學者都要掌握兩套漢字系統,繁體字和簡體字。為什麽說“不得不”?因為如果不認識繁體字,不僅古籍、書法、網頁看不懂,很多電影電視節目的字幕也會變成天書。很多內地年輕人因為看了很多只有繁體字幕的港臺電影和DVD,也逐漸了解了繁體字。但是因為繁體字走下了神壇,我們從小接受的語文教育裏沒有繁體字,使得很多人在使用繁體字的時候犯了很多錯誤,鬧了壹些笑話。比如有的書法家把“皇後”寫成了“皇後”,“宋慶”寫成了“宋慶”,“範仲淹”寫成了“範仲淹”,卻不知道“侯”,“宋”,“範”是漢字簡化之前的原字。北大百年校慶,出了壹套“百年書簽”,把“走萬裏路”的“李”字寫成了“李”,但我不知道“李”是表示距離時的正字法。百年大學尚且如此,何況壹般人。於是,就有了“錢鐘書”這個不復雜也不簡單的錯誤。其實這些錯誤並不難避免。有壹個簡單的方法。如果不確定漢字什麽時候由簡化成繁,可以用Microsoft WORD由繁轉簡,準確率很高。當然,WORD有時也會出錯。比如妳把“嶽飛”簡化,就變成了“嶽飛”。這個“嶽”是不對的,因為這個抗金英雄的姓,自古就寫成“嶽”,而不是“嶽”。近年來,繁體字和簡體字誰優誰劣的爭論從未停止過。雖然簡化字的地位已經受到中國法律的明確保護,但不可動搖;那些鼓吹繁體字比簡體字好的人,似乎是在逆勢而動,無理取鬧。但既然學術沒有禁區,我們不妨讓他們胡說八道,讓我們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