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關臺文化,中國黃河中遊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因首次發現於陜西華縣老關臺遺址而得名。但是,這個網站的內容很差。後來規模較大、同類遺存豐富的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壹般改稱大地灣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 ~ 7000年,主要分布在陜西、甘肅兩省的渭河流域。
3.中國河南省的裴李崗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壹。因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村首次發現並鑒定而得名。
4.磁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首次發現而得名。將中國文明追溯到8000年前,比仰韶文化早1000年。是邯鄲十大文化脈之首,東方文明發祥地之壹。
5.賈湖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類型,以舞陽賈湖遺址為代表,屬於裴李崗文化的壹個分支,也是裴李崗文化的主要源頭。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km賈湖村。
6.仰韶文化是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分布在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的整個黃河中遊地區。
7.龍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壹種文化遺存,屬於銅器文化。最早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章丘)。
8.北新文化是黃河下遊原始社會的早期文化遺址。在兗州、曲阜、泰安、平陰、長清、濟南、章丘、鄒平、汶上、張店、青州、莒縣、臨沭、蘭陵、滕州等地,發現了距今7000 ~ 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9.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區東至黃海沿岸,西至魯西平原以東,北至渤海北岸,南至江蘇淮北。它基本上在漢族先民首領少昊的區域內,是龍山文化的源頭。
馬家窯文化於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首次發現,因此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的黃河上遊、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
擴展數據:
黃河流域的文明與其他古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因為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氣候變化很大。冬季雪線可達杭州灣沿岸,與杭州灣同緯度的世界其他地區幾乎都是亞熱帶氣候。在黑龍江呼瑪,夏天的炎熱可以讓水稻生長,但在歐美同緯度地區,連玉米都無法生長。
黃河河道多變,無法正常灌溉。只有不需要灌溉的谷子(黍)才可以種。黃河流域的古文化是粟文化。
黃河文明的主要特征之壹是農耕文明。半坡文明留下了許多器皿,如半坡人面網盆、半坡陶器、他的生產工具和壹些動物骨頭。黃河流域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母系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遺址的發掘首次大面積揭示了原始氏族聚落遺址,確立了新的文化類型,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布局、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活提供了較為完整的資料。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和仰韶文化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黃河流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