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飲食史上,宋代是壹個歷史性的轉折點,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富過渡。改良水稻的引進,農田的開發,精心的育種,精耕細作技術的普及,讓人們得到了大自然更豐厚的饋贈。在北回歸線溫暖的陽光下,農作物創造出更加豐富的食材,並通過發達的市場網絡運輸到各地。這壹時期,平民的飲食習慣由兩餐制演變為三餐制。
擺脫了饑餓威脅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和更閑適的心思去琢磨飲食,研究烹飪方法,發明各種美味來滿足舌尖上的享受。今天任何廚師都必須熟悉的烹飪技術,如煮、烤、烤、煎、炸、煮、燉、鹵制、蒸、打蠟、蜂蜜和拔蔥,都是在宋代成熟的。現在我們可以品嘗到火腿、東坡肉、火鍋、生魚片(宋人稱為“左”)、油條、湯圓、爆米花、各種糕點等食品和小吃,也是在宋代發明或流行的。
東坡肉和火腿是宋人發明的。
11世紀的湖北黃州還是壹片“蠻荒之地”。多災多難的蘇軾在這裏度過了人生的第壹次低潮。因為烏臺詩案,他被貶到黃州,做了壹個庸團的助理,壹個卑微閑散,沒有什麽實權的崗位。但這位樂觀主義詩人決心從平淡的生活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壹口美味的食物,顯然能讓灰暗的世俗生活煥發出慰藉。
紅燒肉,中國菜譜中最常見的壹道菜,因其香味濃郁,肥而不膩,味道鮮美,令吃貨們食指大動。今天,人們認為這種成功地將油膩的豬肉轉化為醇厚食物的烹飪技術是由蘇軾在黃州發明的,人們將這種食物命名為“東坡肉”。東坡是黃州廢棄的舊營,蘇軾在此耕地,親近自然,故名“東坡居士”。
宋朝的黃州人不知道,壹塊普通的豬肉,經過神奇的烹飪,在火和酒的復雜作用下,也能變得美味。“黃州好豬肉,價格便宜如糞土,富人不肯吃,窮人不懂烹飪。”在美食家蘇軾眼裏,這無異於揮霍之物。
東坡肉的做法並不復雜:將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壹寸見方,加入酒和醬油腌制,放入陶碗中,加入小許水,放在炭爐上煨,註意火候。蘇軾用壹首《吃豬肉詩》來說明做東坡肉的關鍵:“文火,少用水,火盛時他美。每天起來打壹碗,飽得都顧不上了。”在黃州孤獨的歲月裏,每天壹碗紅燒肉,把詩人“不合時宜的胃”變成了“美味的胃”,生活和胃都充實了。
後來的美食家根據自己的廚房經驗和口味喜好,改進了紅燒肉的制作工藝。比如明朝傳入中國的辣椒,是用來調味的,但關鍵的烹飪步驟還是蘇軾指導的。
火腿,另壹種來自家豬的中國美食,據說是蘇軾發明的。不管真假,“火腿”這個詞確實出自北宋。蘇軾也做過火腿:“火腿用豬胰腺煮,油沒了。把火腿藏在山谷裏,幾十年都不油。”在漫長的腌制和儲存過程中,神秘的微生物分解豬肉中的蛋白質,將其轉化為獨特而美妙的味道,比鮮肉更有味道。
火鍋和豆芽誕生於宋代。
林鴻,南宋人,比蘇軾晚出生壹百年,是宋代另壹位美食家。他自稱是北宋隱士林和靖七世的孫子,但與何荊夫先生冷漠的生活方式不同,林鴻熱衷於舌尖上的探索,曾經流連於山野尋找美味的食材。《山甲清宮》是林鴻記錄山珍海味的作品。書中收錄了山野出產的野菜、蘑菇、水果、動物等各種食物,並介紹了這些山珍海味的取材和烹飪方法。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時代,豐富的野味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豐厚禮物。林鴻有壹次冬天在武夷山抓到壹只肥兔子,但是山裏沒有廚子。林鴻不知道如何烹飪這份來自大自然的禮物。壹個老食客告訴他:“山裏只用稀批,酒、醬、椒都用,風爐用阿紮卡米,水少。壹杯後唐響過後,給每人壹根筋,讓他們自己做?加湯,煮,吐,酌情供汁。”兔肉切片用筷子夾住,在熱氣騰騰的湯裏攪拌,立刻變成玫瑰紅的顏色,再蘸上“酒醬辣椒”做成的醬水。壹咬下去,壹股更加鮮美辛辣的味道立刻激活味蕾。
林鴻把這種烹飪方法命名為“破蝦功”。後來,“半夏公”從山野傳入市場,人們從中獲得了創造美味食物的靈感,“涮”這個詞在餐桌上被廣泛使用,不僅是兔肉,其他肉類和蔬菜也可以用壹次沖洗和蘸醬來烹飪。這種方法流傳到今天,人們稱之為“涮火鍋”。
林鴻在他的《山甲清宮》壹書中也記載了制作豆芽的方法:“將黑豆用水浸泡,露出嫩芽,將谷殼放入鍋中,鋪沙種豆,用板壓。長的話就用桶再用,天亮就幹...三天後會洗凈,用油、鹽、苦酒、香料焯水,卷上芝麻餅特別好。色淡黃,名鵝生黃豆。”在宋人的食譜中,大豆、綠豆、豌豆、春蠶、紅豆都可以做成豆芽。
在人類飲食史上,中國人曾經用天才的烹飪技術從單調的豆類中開發出不可預測的美味佳肴。從豆漿到豆腐,從腐乳到腐竹,富含大豆的植物蛋白蛋通過壹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變成了各種形態和味道的美味。豆芽是中國人飲食的又壹項天才發明。壹顆曬豆幾乎不含維生素C,但它發芽後,豆中的澱粉會水解成葡萄糖,合成維生素C。
如果人體缺乏維生素C,極易發生壞血病。在西部大航海期間,這裏長期受到壞血病的困擾,無數水手死於壞血病。然而,經過多年的動蕩,中國的海上商人和水手很少患壞血病。後來發現中國人帶綠豆出海,隨時可以變成豆芽,從而能夠補充充足的維生素c。
油條和湯圓也是宋代生產的。
中國人民很久以前就在北方種植小麥,在南方種植水稻,依靠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來自天堂的陽光和雨水,以及他們的辛勤勞動和智慧,發展了遠遠領先於世界的農耕文明。但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小麥面粉和大米只是作為主食來滿足嘴的需要。宋代時期,隨著農作物產量的增加,人們的飲食需求開始從胃的低層次上升到舌尖的高層次,小麥面粉和大米逐漸發展成為口味更加豐富的風味小吃。
宋代面食小吃種類繁多,有軟山羊面、桐皮面、鹽炒面、雞絲面、肉絲面、三鮮面等。饅頭包括羊肉饅頭、竹筍饅頭、魚饅頭、蟹饅頭、糖饅頭和蒸饅頭。芝麻餅包括千層餅、月餅、烤金花餅、奶餅、菜餅、胡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子餅、糖餅...
油條是壹種通過高溫油炸快速膨化面團的小吃,據說起源於南宋。它的誕生與宋朝壹個漢奸的仇恨有關。南宋主和派宰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著名抗金名將嶽飛。宋人以壹種特殊的烹飪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憤慨:將面條揉成秦檜的形狀,然後在沸騰的油中油炸,以消除他們的仇恨。所以油條也叫“油煎刺柏”。從了解牛的專家到煎鍋,飲食對中國人來說壹直是充滿情感的,它包含了人們對生活的頓悟和對世界的愛恨情仇。
大米不僅是包裹肚子的主食,而且被宋人用來制作各種糕點:糖糕、花糕、蜂蜜糕、糯米糕、蜂糖糕、栗子糕、麥糕、豆糕、蒸年糕、重陽糕...著名的蘇式點心,以桂花和玫瑰為香型,在宋代已形成壹個流派。
湯圓是壹種用糯米包裹糖餡烹制的甜點,也是在宋代發明的。南宋詩人姜白石有詩寫道:“元宵競看蓮花船,寶馬車接鈸;風雨之夜,人疲,孤燈猶喚賣湯圓。”宋人通過吃餃子含蓄地寄托感情,期待與親人團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就像壹個人每天需要從食物中攝取熱量來維持人體新陳代謝壹樣,飲食也提供了歷史前進的動力。人類社會的文明始於我們的祖先學會用火烹飪食物。在宋朝,中國人的飲食發生了壹場靜悄悄的革命。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他的《中國美食》中描述“中國偉大的烹飪方法也是在宋朝產生的。唐朝的食物非常簡單,但到了宋朝晚期,壹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飪方法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實。”1998期間,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100件近1000年來對人類生活影響最深遠的大事,宋代的餐館和小吃入選第56名。我們不必對此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