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按其內容可分為經典、法律、理論三種類型。這三種統稱為三藏,也稱三藏。唐僧玄奘,又叫“唐三藏”,因為他通曉所有的佛經、法度、論著,被視為壹種尊稱。
2.按佛教流派可分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密宗佛教三藏。
3.根據所用語言的不同,可分為漢藏、蒙藏、藏、日藏、八裏藏等。但現存的佛教大藏經有三種是系統的、有影響的,即八裏大藏經、漢藏大藏經和藏經。
四個。根據制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手書大藏經、雕版大藏經、石刻大藏經等。佛經的形成過程與佛教的發展是壹致的。按照佛教發展的時間順序,首先是小乘佛教三藏,然後是大乘佛教三藏,最後是密宗三藏。
小乘佛教中三藏的形成
根據小乘佛教經典的記載,印度佛教史上有過四次著名的集子。所謂聚,是指佛家在釋迦牟尼死後,為回憶釋迦牟尼生前的言論而舉行的會議,並對其進行討論和求證。經過這四部集,三藏小乘佛教逐漸形成了壹個完整的體系。
1.小乘佛教第壹集:
釋迦牟尼圓寂90天後,為了防止更多的僧人犯戒,佛陀釋迦牟尼召集500名阿羅漢在七葉洞舉行了第壹次藏經閣。
在這本集子裏,有伯李尊背誦的佛教戒律,這本書的全稱是“法律的集合”。因為書中的每壹條戒律都是由公眾的詢問和回答決定的,所以被視為佛陀親自制定的戒律,是所有戒律的基礎。後來,阿難回憶佛陀的教導,形成了阿迦瑪,最初是釋迦牟尼出家後傳授給五僧的。它包含了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被認為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佛教經典。
2.小乘佛教第二集:
釋迦牟尼圓寂110年後,以耶舍長老為首的700名僧人在維舍裏第二次聚會。在這次聚會中,討論了毗濕奴從僧侶那裏提出的十誡(即十件事)。集會上,幾位在位的長輩裁定這十件事是違法的。維什裏的僧侶們對這個集會的決定不服氣,於是又召開了壹次約壹萬人的會議,認定上述十件事合法,從而形成了民眾部和坐部。
3.小乘佛教第三集:
釋迦牟尼圓寂226年後,阿育王在位期間,由於阿育王尊崇佛教,在濟源寺每天供養上萬名僧人,其中不乏異教徒,經常引發糾紛。於是,穆玉蓮皇帝不得不聚集1000名僧侶,在華氏城(即波多黎各城)進行第三次集結,重新布置阿迦瑪。會後,穆皇帝整理了各種學派和形式對事物的不同論點,這是佛教史上的第壹部論著,為豐富佛教文獻發揮了重要作用。
4.小乘佛教第四集:
釋迦牟尼死後六百七十四年,在金色伽國王統治時期,五百名僧人在克什米爾(今克什米爾)舉行了第四次聚會,他們總結了以前所有的經文、法律和論文,並對三藏進行了評論。前兩個註解已經失傳,只保留了後壹個註解,形成了《大菩薩論》。至此,小乘佛教三藏基本成型。大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在印度佛教史上,據說大乘佛教經典的出現與龍樹菩薩有關。據《龍樹菩薩傳》記載,龍樹出家後不到三個月就看完了小乘佛教的所有古籍。後來有壹次路過雪山,在雪山的塔裏遇到壹個老和尚,從他那裏得到了大乘。他雖然認真讀了大乘經,但還是不明白佛法的含義,就靜靜地坐在水晶房裏,靜心冥想佛法的奧妙。這時龍菩薩可憐他的處境,把他帶到了海中龍宮,傳授了他方等高深的經典。後來龍樹菩薩在了解了大乘經等經典後,創立了中宗,大乘佛教理論也就完全建立起來了。
我們把大乘佛教經典分為早期的大乘經和後來的大乘經。早期的大乘經主要是般若經、華嚴經、火眼經等佛教經典,而隨後的大乘經主要是涅槃經、勝利經、協神,出現於公元4至5世紀左右。......
密宗三藏的形成
密宗是印度佛教的最後壹種形式,以大乘經和金剛經為主經。
《大太陽經》形成於7世紀的中國和印度。相傳大孫如來曾在金剛法宮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秘密傳了壹部佛經。此經主要揭示了菩薩,即眾生所具有的純粹菩提心,並宣講了身、語、意方便等密宗基本教義,還介紹了曼陀羅、印心、護體、印、咒等密宗修行方法。
金剛頂經是密宗金剛界的根本經,據說* * *有654.38+萬贊。此經闡述了佛祖釋迦牟尼的至善理念,展示了宇宙的真密法和密宗修行者的粗、細、精、妙的脈絡,也闡述了密宗的即刻成就和永生的要義。中國佛經翻譯經歷了四個時期:東漢,最初的翻譯時期;東晉和隋朝,官方翻譯時期;唐朝,翻譯的鼎盛時期;宋以後,雕版翻譯時期。
中國佛經翻譯
漢明帝在東晉時,朝廷派使者從西域請來了兩個和尚——佘莫騰和朱發蘭。這兩位僧人不僅帶來了西域的佛像,還帶來了佛經。因為這些佛經是印度傳下來的梵文經卷,為了方便傳教,舍莫滕和朱發蘭把它們翻譯成了中文。從那以後,中國和中國的僧侶不斷接觸,更多的佛經被介紹到。經過200多位翻譯家10個世紀的努力,從梵文翻譯過來的中國三藏已達1690部,6420多卷,將佛教的聽、聽、騎、性、象、玄等理論系統地傳入中國,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
根據中國佛經的翻譯過程,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
東漢,最初的翻譯時期。
我國最早的漢譯佛經是四十二章,據說是佘墨騰和朱法蘭翻譯的。這是中國翻譯梵文佛經的開端。
東漢時期的譯經僧多來自西域,其中以安息王子安世高和西域大嶽世家的知樓高嘉最為著名。這壹時期,我國的佛經翻譯還處於初級階段,還不能進行有計劃、有系統的翻譯。譯經很少是全譯本,譯經問題很多。這個時候,翻譯過來的經書規模是以平行線的倍數增長的,佛教已經在中國的思想界占據了壹席之地。
東晉,隋朝,官譯時期。
東晉至隋朝,梵文佛經大量傳入中國。這壹時期,佛教得到統治者的信仰,佛經翻譯也得到政府的支持,從民間翻譯佛經到官方翻譯佛經。秦初,開始了由政府組織的集體翻譯工作,佛經由僧人道安翻譯。據說這是中國最早的大型佛經翻譯場。20多年後,西方人鳩摩羅什在長安組織了壹個官方翻譯講習班,聚集了800名僧人翻譯佛經。鳩摩羅什之後,外國翻譯家相繼而來,主要經典不斷被翻譯,形成了中國佛教翻譯的第壹次高潮。
唐朝,翻譯的全盛時期。
到了唐代,梵文佛經翻譯全面系統,官方翻譯領域更大更全。這時候玄奘的翻譯領域最有名。他系統的翻譯規模、嚴謹的翻譯風格和豐富的翻譯成果,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典範。
這壹時期,中國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標誌著中國佛教理論的成熟。不僅每個教派都有自己的經典和著述,而且還產生了中國唯壹壹部名為《經》的佛經,即禪宗的《壇經》。中文佛經的數量與日俱增。
宋以後,雕版翻譯時期。
北宋第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整頓翻譯界,恢復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以來中斷了100多年的佛經翻譯工作。
自宋代以來,佛經翻譯逐漸減少,但由於雕版印刷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了佛經的印刷和流通。北宋開寶年間,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中國第壹部刻本佛教大藏經《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