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同(1865-1938),本名,名悔齋。衛輝,河南城關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實業家。在宣彤元年之前,他主要在河南從事教育工作,同時也參與地方政治。此後,應袁世凱之邀,與北方最大的實業家周在京津共事,先後任自來水公司廠長助理、衛輝(華新)紗廠廠長、棉業協會理事。1915曾任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1938因病去世。《翟逸資水》壹書具有史料價值。
中文名:王希同
Mbth:王希同
別名:中國“水泥大王”和“石灰大王”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河南衛輝
出生日期:1865
死亡日期:1938
職業:企業家,愛國實業家
主要成就:抵禦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掠奪
代表作品:《清鑒》(預編)、《翟逸詩集》、《翟逸自述》等。
輪廓
王希同從小勤奮好學。他年輕時研究過鹽業。19歲時,縣考第壹名,後為府考第二名,書院考第三名。65,438+0887考入開封大良學院。青年時期在衛輝京生書店、禹州三豐工業學校講學。宣彤元年(1909)以前,他在河南主要從事教育工作,與李敏秀(李世燦)共同創辦了經學書店。其間,他還參與了地方政治。曾主持禹州三豐煤礦公司,參與創辦羅通鐵路、河南鐵礦等產業。
宣彤元年,河南人被推為“四大代表”之壹,赴京與英國財富公司談判。此後,應袁世凱之邀,與北方最大的實業家周合作,經營京津工業,並擔任袁世凱的貼身助手。
王先後擔任自來水公司、天津啟新石灰公司、天津華新紡織公司廠長助理、華新公司湯山紡紗廠廠長、衛輝紗廠廠長、棉花行業協會理事、興華資本集團董事。1915曾任中華民國參議院議員。直到1938去世,他壹直在北京、天津、河南從事工商業活動。他的作品有《清澗(上)》、《翟逸詩集》、《翟逸自述》等。
他是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教育家。
數字年表
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通過在中國設廠、開礦、修建鐵路,加緊經濟侵略,掠奪礦產資源。王希同悲憤交加。他痛斥李鴻章的賣國行為,並向學生高呼“吾君可欺,吾民不可欺”,要求大家立誌救國。學生們經常被他的救國熱情所感動。1905年被禹州聘請參與管理三豐礦業公司,從而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被譽為“水泥之王”。
1906年,中國修建羅通鐵路,洋人爭相幹預,但王希同為了給中國人壹個機會,主張自我管理。他積極說服公眾集資,購買機器,克服了許多困難。最後,羅通鐵路早日建成通車,第壹次顯示了他救國的熱情和才華。
1908年,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逼迫退居衛慧隱居。這期間,袁東山再起。除了軍隊,積極尋找工業人才。以請王希同講經學史為名,對王希同說:“官不行,業不行。”在袁世凱的推薦下,王希同進入當時國內最大的周資本集團,成為董事會核心人物之壹,包括周、、孫多森(時任中國銀行行長)、、袁世凱等。在周兩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期間,王希同曾任北平自來水公司總理、天津啟新石灰公司總代理、恒豐公司董事、興華資本集團董事、灤州礦業公司董事、南洋鐵路維修公會理事長、華新紡織公司董事、中國工業家協會副會長。
周首創集團旗下有三家重點企業,即啟新石灰公司、灤州礦業公司和華新紡織公司。水泥工業是當時重要的民族工業。當時全國只有天津啟新石灰公司和湖北水泥廠。湖北廠是1907建成的老廠,曾經控制著東南各省的水泥市場。由於經營不善,1909後,向日本三菱商事借銀72.2萬三年,有被日本商人吃掉的危險。為防止湖北廠落入外國人之手,王希同於1914以“華豐實業社”名義委托湖北廠,啟新公司出借白銀140萬元。除清償債務外,余音還用作營運資金,並更名為“季華湖北水泥公司”。此後,這兩家水泥公司的產品占據了國內水泥市場90%以上的份額,占據了壟斷地位。
1924之後,國外水泥產量劇增,上海華商水泥公司無力與外資競爭。王希同代表啟新水泥公司與上海華商水泥公司簽訂協議,采取統壹行動再次控制中國水泥市場。因此,王希同被譽為“中國水泥大王”。
1916,由於政局變動,正在籌備中的華新紡織公司處境艱難。王希同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成立了華新紡織公司。該公司的成立是北方紡織工業發展的標誌。此後,該公司在天津和青島設立了工廠。此時,王希同打算在北方設廠,以“以工代賑”的方式造福家鄉。
1965438+2009年6月,王希同以回老家探親為契機,遊說當地政府在衛輝設廠。當年8月,在王希同的建議下,召開天津華新紡織有限公司董事會,決定在唐山、衛輝兩地設立紗廠。兩家工廠各定股額80萬,股份當場收繳,壹多半固定下來。唐山工廠離天津近,收股容易,衛輝離天津遠,不容易。為了振興家鄉產業,王希同大方承認2000股(654.38+萬元)。當時他身邊沒有多少錢,但為了給家鄉贏得機會,他不顧風險。1921年,衛輝華鑫棉紡廠終於建成。此後為衛輝、新鄉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角色的生活
親和政治
王希同雖然在入學考試中沒有得到官職,但是得到了壹個“直隸~‘判官’的虛名,吏部給他發了獎狀,花了他四兩銀子。當時,正是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時候。王希同經過許多巨大的港口,暢遊四方,大大增長了見識。
王希同在家教了8年,1892-1897,1899-900,1900。2000年初,他照常開始教書,並設立了普渡寺。學生中,有幾個大壹新生是帶著敬佩的心情來到這裏的。農歷七月,因義和團起義,王希同應河北道岑之邀告別私塾,與李敏秀赴武陟商議群防。王希同在河北工作很辛苦,日記裏說:“我是鞏氏人,和我如魚水之歡,友情如昆弟。當然,我什麽都知道,也不能說什麽。凡是勇於向防治局募捐的人都將參加。”
於是,王希同與官員、政治結緣,告別了教師生涯。義和團平息後,岑觀察到王希同被聘為武陟智勇精舍助教,王繼續留在河北,由鄉村教師變為書院教師。擺脫了教師身份的王希同繼續在教育行業打拼,逐漸走上創辦本土新教育的道路,成功地從壹個傳統學者轉型為新知識分子。王希同轉型的主要經歷是:1902,受聘於蔚縣布列西精舍山長講學。他在教授儒家基本經典的同時,還教授了壹些工業、礦業、紡織業等近代工業知識。1905年楊東鑫的身份被解除後,他與時俱進,回到了薊縣。他以開風氣之先的勇氣,和李敏秀主持了上裏小學的入學考試,這是衛慧創辦新式工業學校的開端。
後來衛惠甫和集賢當局邀請王希同參加任何新學。除了在家鄉建立許多新學校之外,王希同還把他以前的私立學校變成了女子學校,並招收了幾十名女孩到學校上學,由他的妻子監督。他說,他毀了他的家庭,促進了學習:我比李敏秀更有權力在我的家鄉建立壹所學校。但是,城市裏的人很無知,很難理解。並且在拳亂之後,教會建立了自己的家鄉,人們把教會和學校當成了壹個詞。所以,學習是外來的學習,學校是外來的宗教。余和是負責村民,他們是棋子。有壹天,聚集了幾百個流氓,在門口吵鬧。還好鄰居幫忙,有沖告的,有關門的,有勸架的。我在家裏沒有成功。我對李敏秀的家庭感到憤怒,並蹂躪了它。
回到家收到加急電報,母親很平靜,說:“促步調沒有慢音,促學自然。”家破人亡,府縣二官前來吊唁,母親的遺願令我印象深刻,但我自己承擔了罪責,感謝國家失德。在這場風波中,大家都以為要坐牢的人會磕頭認罪。王希同的子女也加入了他的行列,不再遵循傳統的文人生活模式,而是接受新的教育,從事新的職業。1905年,長子王赴保定師範學校讀書,次子王澤連考上留日官學生。他的弟弟王希玲是薊縣政府高中的校長,也教科學。因為王希同創辦了實業學堂,逐漸進入實業圈。1906年,受禹州知府曹光權之聘,到禹州三豐工業學校講學,任禹州三豐煤礦公司經理。1909在袁世凱的邀請下,王希同擔任袁的幕僚,正式告別教育,成為官場和工業界的中間人。
認識袁。
王希同(字曉婷,1866 ~ 1938,薊縣人,衛輝人)在盂縣經營三豐煤礦,頗有成就。在反對福富公司的運動中,他被選為地方領導人。1906年,王希同召集地方精英,商議在開封成立礦業研究會,與傅公司就豫北礦權案進行談判。1909年,礦案談判移師北京,王希同被選為赴北京參加談判的四名代表之壹。1908年,王希同記載曾與袁世凱長子袁見過面。
中國積貧積弱,由於工業不景氣,交通不便,他和王俊青、金俊發會成立公司,振興煤炭工業;與省內同誌重新成立鐵路研究會,規劃河南省路政,挽救權益。管理數百人,單劉有成果為宰相,袁申義為丁可,王冠祖為助手。開會聚股,資金緊張。人以為河南振興,先生固有力。
王希同也在鐵路研究會成立後從三豐煤礦辭職,參加了勸股建鐵路的集資活動,並在鐵路公司邊支任總助理。而袁也是公司的經理助理,所以他們應該認識。
1908年底,王希同因袁世凱被免職而結識。起初,袁世凱在王希同的老家薊縣西關買了房子,罷官後就住在這裏。王希同的好友王曉婷寫信告訴他,他和李敏秀應該去謁見,並請他們聯合薊縣的士紳保護袁世凱,以免打擾無聊的政客和報客。袁世凱此時在河南士紳中的印象如何?
元恭太保是最適合我們收拾中國的人。它當權的時候轟轟烈烈,我們不方便沖向它,導致有依附的嫌疑。今天我垂著翅膀回家,擔心又冷笑,內門自在,就是鄰裏之間的情誼也要得到樓主的尊重。平日裏我崇拜的人呢?
為此,王希同拜訪了賀蘭芬,請他做介紹人。何蘭芬也是吉安縣人,袁世凱的老家屬。他是新成立的陸軍償還委員會的成員,在吉安縣馬史街為袁世凱購買了這套公寓。王希同和李敏秀在宣彤正月初四會見了袁世凱。雙方約定不談國事,但談工業時,王希同介紹了三豐煤礦的情況,頗得袁世凱稱贊。加上又是春節,交談的氣氛很熱烈。
袁公方今年51歲,頭發和胡須都白了,看上去像個六七十歲的人。他知道他非常擔心他的國家。但他眼睛亮亮的,光著身子拍人,掩飾不住他的豪氣。
不久,王曉婷(王祖同1889-1920,人,進士)被釋放到江西饒州知府,到薊縣拜見袁世凱。袁世炎說,“官不行,業不行”,問王曉婷老鄉中誰有知識能辦產業。王曉婷推薦了王希同。袁世凱說:“我知道的不止_ _個,我是個大人才。我怕我壹開始不幫耳朵,妳就招我吧。”
於是王曉婷趕到開封府會見王希同,王希同知道王希同已經抵京參加豫北礦案的談判,只好用書信勸說。王希同這時也相當矛盾:
於斯的開礦和鐵路都是實業的事,他已經跳入其中好幾年了,他已經不再是儒家的老師了。只有元恭的創新,如史靜自來水公司、湯山石灰公司和灤州礦業公司都采用新方法,規模較大,其余經驗並非無關緊要。正因為如此,商界的朋友們都猶豫了,但葛德三同意於的觀點,杜表示懷疑,胡拒絕補充。
可以看出,王希同此時已經對實業有了心理上的認同,但又怕自己對付不了袁世凱的實業。於是,他回家問媽媽。沒想到,她媽媽比他堅定得多:
元恭是世界上的英雄,妳平日裏崇拜他。既然妳已經看到了這壹舉動,為什麽不去呢?而且京津雖然遠,但比禹州近,火車壹天就能到達。壹想到什麽時候能回家,壹想到兒子就能給妳打電話,何樂而不為!
加入這個行業
王希同去了禹州三豐煤礦,盡管他百次不願意去,甚至對李敏秀建議他棄儒下海的建議大發雷霆。事實上,這些年來,他對科舉和仕途已經極度厭倦,身邊做北京官的朋友陸續回國,讓他對晚清北京官場的風雲變幻和基層北京官員生存的艱難有了更深的體會。李敏秀是其中之壹。另壹個好朋友,新鄉的汪靜波,在翰林院編修時也是“年年在乞丐中生活”,只好回老家辦學。
王希同在家鄉小有名氣,因為他和朋友壹起創辦了經典書屋。於是,三豐煤礦的創始人曹光權讓王希同管理煤礦。當時京漢鐵路已經開通,總督陳要求將鄭州辟為商埠,並設立直隸州,以鼓勵當地商業貿易的發展。王希同路過鄭州時,發現來往於鄭州的商人很多,但“這裏的人對此置若罔聞”,所以他對本省的隱居風氣印象很深。
王希同把三豐煤礦管理得很好。通過引進現代機器,他改變了本土采礦,轉虧為盈。據史料記載,三豐煤礦是河南最早的現代化企業,正是因為它最早嘗試用機器代替人工采煤。
英富公司是河南第壹家外資煤炭企業。對王希同來說幸運的是,富公司在豫北投資,所以沒有成為三豐煤礦的競爭對手。
富公司的直接競爭對手是懷慶人金發輝。早年,金發輝也熱衷於成名。因為多次科舉失敗,他轉而“壹國文教,實業為主,文學為輔。我的家鄉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我不知道如何收集它們。我寫了半天,獵了個虛名,以為祖上光榮,不是我的誌氣。”於是我放棄了所學,投身采礦。
金的煤礦只是豫北許多土窯或老煤礦中的壹個。富公司的進入對這些土窯是毀滅性的威脅。然而,當時煤礦的經營狀況良好,富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卻沒有任何收獲。“外人賢壹君(指金),爭妳之念,每月付妳女兒。妳的話含糊不清,以為楚只在晉朝使用,以為以國家的利益和權利為代價為他人服務不是人民的本分,這樣是不對的。”正因如此,河南中部的官員都是有口皆碑,品德高尚。
民國後不久金發輝去世,王希同後來成為袁世凱實業計劃的得力助手。總的來說,、何、金等壹批知識分子完成了個人的現代化轉型,在實業和新式教育方面頗有建樹。
反對專制
王希同反對封建專制,同情革命。袁世凱請他做河南巡撫,他拒絕了。看到袁世凱復辟帝制,深感憤怒和無奈,只好潔身自好,投身實業。他對他的朋友說:“我寧願死在壹個商人的家裏,也不願失去我的名聲。”他是典型的學者型實業家,是名副其實的儒商。1925後,王希同辭去工業圈所有職務,定居天津。他潛心研究中外史書,撰寫了2000多萬字的文史著作,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個人工作
書
翟逸自述王希同,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齋戒自述:七種》/王希同編,民國時期
《清前鑒》:四卷本/民國王希同著
翟秘書翟讀書:三卷在編,三卷附/王希同著,民國時期。
《齋戒文集:六卷》/民國二十八年王希同著(1939)
《齋戒詩:四卷》/王希同著,民國時期
翟逸詩集/民國二十八年王希同著(1939)
論文
清末民初的史靜自來水公司
社會評估
王希同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實業家。
1905年被禹州聘請參與管理三豐礦業公司,從而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被譽為“水泥之王”。
1906年,中國修建羅通鐵路,洋人爭相幹預,但王希同為了給中國人壹個機會,主張自我管理。他積極說服公眾集資,購買機器,克服了許多困難。最後,羅通鐵路早日建成通車,第壹次顯示了他救國的熱情和才華。
1908年,袁世凱被攝政王載灃逼迫退居衛慧隱居。這期間,袁東山再起。除了軍隊,積極尋找工業人才。以請王希同講經學史為名,對王希同說:“官不行,業不行。”在袁世凱的推薦下,王希同進入當時國內最大的周資本集團,成為由周、、孫多森(時任中國銀行行長)、、袁世凱五大家族組成的董事會核心人物之壹。在周兩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期間,王希同曾任北平自來水公司總理、天津啟新石灰公司總代理、恒豐公司董事、興華資本集團董事、灤州礦業公司董事、南洋鐵路維修公會理事長、華新紡織公司董事、中國工業家協會副會長。
起義現場
王希同起義的遺址城隍廟位於寧海縣東部。建築* * *分為四個入口:前面是五峰塔,後面是前廳,兩側是兩翼,前面是戲臺,後面是正殿;最後是後宮。除了正殿前面是後來加的,大部分都是當年的建築。
王希同墓
陵園位於臥佛寺東南,地處高爽,四周有圍墻,南北長200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很大,古樹參天,空曠幽靜。丈夫和妻子把墳墓埋在花園的北端。墓基是由白石制成的。墓蓋高1米,長4米,寬2.5米,四周用石柵欄圍起來。墓基南石階下,左有王熙同、右有王夫人墓碑碑文,兩碑間有水泥壇。
陵園南面有壹座高大的水泥牌坊,高4米,寬12米。南側有壹條橫幅,上面刻著“天下流清汾”四個字。北旗上刻著“山高水長”。
經過修繕,王希同墓園已向遊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