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竹簡編年史出土文物:與盜墓賊有關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河內郡(今河南省衛輝市)吉縣發生了壹起對中國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事件。壹個名叫吳品的盜墓者在郊區挖出了壹座古墓。
不允許他挖墳墓,當他來到黑暗的墳墓時,火炬很快就燃盡了。當時墓室裏剛好堆了很多竹簡,他就撿了壹根,點燃用來照明。畢竟這種不是赤裸裸的真金白銀的東西,很難入得了盜墓賊的法眼。不允許借著竹簡點燃的光到處搜查財物。最後,它果然如願以償地從墓中盜走了金銀珠寶,溜出去了。
關於這個故事的由來,史料記載,太康二年(公元281),晉書?《舒曦傳》:“太康二年,薊縣人盜墓,或延安墓,得竹書數十冊。《茍道·穆傳》:“太康二年,薊縣人不得盜古墓。
幾天後,有人發現了壹座被盜的墳墓,並向當地政府舉報。在當地村民向政府報告之前,有人已經潛入並試圖帶走壹些東西。只可惜墓中能看到的只有散落壹地的竹簡,其他值錢的金銀珠寶早已被洗劫壹空。
政府派人到現場調查,發現墓地裏有大量的竹簡,而且從墓的規模來看,這不是壹個普通的墓地,當地政府只好上報。後來,這件事傳到了晉武帝司馬燕的耳中。當時司馬燕建立晉國已經15年,剛剛滅了吳棟,天下壹統。當他聽說古墓中發現了大量的竹簡時,他有壹種預感,這個古墓的價值絕對非同壹般,他趕緊派朝廷官員去整理解讀。
最後整理出來的竹簡,裝了幾十車,運回洛陽。簡牘運到洛陽後,史學界立即成立相關清理小組,進行相應的整理和解讀。然而,學者們面臨的第壹個困難是如何破譯竹簡上的文字,因為竹簡上的文字都是蝌蚪。
秦朝以前各國文字不壹樣,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後才統壹了文字。尤其是秦始皇統壹六國後,針對當時代表六國的壹些分裂勢力,頒布了焚書令,規定史官要焚燒除《秦書》以外的所有史書,即把天下所有的詩、書、百家書都送到郡縣焚燒。所以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幾乎所有國家的史籍都被破壞了。讀竹簡上的字不容易。
最後,這個相當復雜的項目花了將近十年才完成。最終的結果震驚了當時的歷史學家。原來這些竹簡出自戰國時期的魏,墓主人非比尋常。這個人就是魏國的第四位君主魏襄王。學者們經過逐壹辨認和翻譯,整理出75篇古代文獻,共計654.38+萬余字。
因為這本書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後來的世界就把它所記錄的歷史事件當作編年體,稱為年表。因為這本原書是竹簡,所以又叫“竹書”。後來這本書又被稱為《古文年表》或《冀中年表》。古籍十三部,本版兩卷,還有壹部《竹書異同》。
《竹書紀年》是中國古代唯壹的編年體通史。這本書的第壹卷從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的歷史開始,但沒有確切的日期。它的記錄時間很長。它從上古的黃帝開始,敘述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的歷史。它是按年編纂的,從上到下記載了89位皇帝,跨越了1847的歷史。但由於這本書曾被歷代儒生視為異端,多次被禁,幾經失傳。
關於史記大家都熟悉這本書。在之前的文章中,杜樹軍也詳細講過這本書的壹些相關歷史知識。
《史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壹部傳記性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傳記性通史。《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這本書在中國史學界占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其歷史和文學意義和價值是毋庸置疑的。魯迅曾稱贊他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
《史記》,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全文526500余字,130篇。它的原名是太史公署和太史公署。這裏要強調的是,“太史公”指的是寫史書的人,也就是司馬遷是“寫歷史”的人。此外,這裏特別提到司馬遷寫史與《資同治鑒》的作者司馬光有些不同。前者是個人書寫歷史,後者是有官方支持和背書的書寫歷史。《史記》最初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逐漸成為司馬遷《太史公書》的專稱。
竹子編年史和史記誰更可信?說起歷史書,妳可能會想到為國家正統服務的嚴肅著作,正如中國的封建傳統和儒家思想所期待的那樣。然而,竹書的書誌卻大大顛覆了人們的常規想象。為此,歷史上曾多次禁止。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果:第壹,不成立,原因很明顯,因為它與其他史書記載的歷史有很大不同。
二是真實,可信度高。因為按照實現的可能性來說,它壹直被視為異端,大概是因為史記太真實,沒有經過粉飾,對正統思想的統治產生了影響,被壓制、排斥、禁止了。那麽,真相是什麽?它和史記誰更可信?要回答這個答案,我們不妨先說說兩本書記載的內容有多麽不同。
▲ ①內容差異:竹書紀年和史記記載的壹些歷史事件的沖突和差異。
儒家歷來尊古輕今。簡單來說就是很尊重古代。每當我們談到聖帝的統治,就要贊美三皇五帝,姚舜禹唐,讓五帝權力交替帶來的壹切沖突都居高臨下,以此來確立皇帝的正統、家庭和世界的價值,穩定社會。
而竹書編年史對這方面的記載,完全顛覆了儒家推崇的思想。如《竹簡年譜》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把堯囚禁在平陽,奪取了帝位。舜在平陽放了姚。舜囚禁了堯,又鎮壓了,使我不能再見到父親。”
翻譯過來,就是堯並沒有主動把皇位讓給舜,而是舜奪取了堯的皇位,把堯流放囚禁起來。這可謂是以下犯上。可想而知,這個過程壹定是壹場血戰,而不是我們傳統歷史書上看到的和諧滅亡。
比如在描述商朝重要侍郎伊尹的時候,竹書紀年和史記可以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歷史。史記?殷本紀記載:“太甲皇帝不明,專橫跋扈,不服從湯法,不檢點,故伊殷放於通宮。三年,伊尹攝政,成為諸侯。太甲皇帝在通宮住了三年,悔過自新,反向善,於是伊尹被授了官,去見太甲皇帝。太甲皇帝修德,諸侯鹹屬殷,百姓較好。”
翻譯過來大概是說,太甲繼位後,伊尹更加兢兢業業,指導和教育太甲如何做壹個合格的賢明的國王。起初,泰嘉很聽話,但時間長了,他就得意忘形,變成了壹個墮落的人。他無視制度的規則,不講德行和道德感,完全不聽勸告。
最後伊尹以國家利益為重,把太甲送到同公的桑林生活,讓他重新做人,伊尹則親自管理國家大事。太甲表現良好後,伊尹把他接回京城,表揚太甲悔改。在這裏,發動宮廷政變篡位的伊尹成了無私的聖人。
《竹書紀年》中是這樣描述的:“伊尹從童放太甲,殷乃自立,設太甲七年。太甲竊從童,殺伊尹,而立其子伊尹、伊芬,歸其父田宅,分之。”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伊尹“廢”“太甲”,自己稱王。太甲被囚禁在通宮兩年多,後從通宮逃回京城,殺了伊尹,奪回皇位。他還慷慨地對待伊尹的兩個兒子,給他們肥沃的土地。總之,竹書的編年史與其他正統史書有著顯著的不同。
其次說壹下寫這兩部史書的作者。
②寫作者的問題
▲《竹子編年史》
從作者的寫法問題來看,學者們認為《竹書紀年》的作者應該是魏國的史家。而歷史學家,基本都是實事求是,如何記錄歷史,而不是隨便修改。
比如,有壹個典型的例子是必須要講的:據說晉國大臣趙盾在桃園勸諫晉靈公時,晉靈公不但不聽,還想殺了趙盾,趙盾不得不逃走。後來,他的弟弟趙傳殺了晉靈公,把趙盾接回來掌管大局。結果,當歷史學家寫歷史書時,他們記錄了“趙盾弒君”。趙盾得知後非常惱火,很快辯解道:“我沒有殺那個人,但我哥哥殺了他。我哪裏殺王了?”
史家說:“妳是晉國大臣,國君被殺。妳沒有阻止他抓住兇手。妳其實是幫兇,說妳根本沒殺君主。”
趙盾壹家人,眼睜睜地看著這件事被載入史冊。所以客觀來說,歷史學家編纂歷史的可信度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竹書紀年》的可信度比較高,很有可能這是司馬遷沒有見過的原始資料。
▲《史記》
眾所周知,《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是壹個個人史學家,他寫的史書必然帶有壹定的主觀性。之前這位學者詳細提到司馬遷寫《史記》有幾個原因。其中壹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帶著攻擊強者同情弱者的正義感寫歷史。
單從這壹點來看,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司馬遷的《史記》有更大的個人創作自由,寫出來的歷史未必完全符合客觀事實。為此,總體來說,《竹書誌》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但也有學者認為,《竹書紀年》的作者可能是學者私下撰寫的通誌。而它的後期可能被人為改變了。眾所周知,竹書紀年大概寫於戰國時期,但發現於西晉,相隔數百年。已經經歷了很多年,它的古版本可能已經改了。所以對其可信度高有壹些懷疑。
但是,客觀地說,如果要探究歷史的真相,恐怕僅憑壹兩本歷史書是無法真正看到的,還應該用大量的其他出土文物來驗證。這樣才能更正確客觀的看待歷史,知道誰的可信度高。
參考資料:
(1)是舊時代的太陽寫的。西晉王朝[M].2020
②王為民。歷史與文明[M].2018
(3)王嶽《竹簡編年史》與儒家思想的碰撞。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喜歡就喜歡,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註@讀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