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頭暈是很常見的。據國外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頭暈發病率高達21%-29%,30%的患者因頭暈而接受治療。在我國,研究證實每年約有15%-20%的成年人患有頭暈,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頭暈的發病率會逐漸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質量。
中醫對該病最早的記載是《內經》,認為“凡風致眩暈,皆屬肝”,並指出該病為肝功能不全所致。《靈樞口文》雲:“腦不滿氣虛,耳苦,頭苦,目眩。”認為頭暈是氣虛,主要是虛。漢代醫生張仲景認為“無痰不眩暈”,飲痰是頭暈的原因之壹。
縱觀歷代醫家的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的臨床實踐,可以發現該病的病機無非是兩頭虛。虛多因髓海不足,或氣血不足,清竅養氣不足。其實風、火、痰、瘀擾亂清竅,引起眩暈。與肝、脾、腎關系最為密切。
(1)頭暈肝: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在疏泄中起著關鍵作用。情誌傷若伴有過度憤怒,或因長期抑郁,可導致肝氣郁結,氣滯成火,可導致肝陽上亢,陽亢,上擾排空,頭暈目眩。臨床上將肝功能異常引起的頭暈分為肝陽上亢、肝風挾痰、肝風挾瘀、肝血不足、肝火挾擾五種類型。肝功能異常引起的頭暈,患者常出現頭部脹痛、潮紅等癥狀。
(2)頭暈脾:
發現眩暈主要位於脾,脾傷痰濕是臨床最常見的證候。
脾主運化和血液循環。壹方面,人體所吃的食物主要是通過脾胃轉化為氣血。如果日常飲食不當,如暴飲暴食、饑不擇食、暴食,或外感濕邪,就會損傷脾胃,削弱其功能,不能產生足夠的氣血。自然,人體會變得虛弱。
另壹方面,脾虛易內濕,濕邪黏稠,會阻礙人體正常的氣血運行,使氣血難以到達頭部,從而引起頭暈目眩。因此,臨床觀察表明,有頭暈癥狀的患者多見於痰濕瘀阻型和氣血兩虛型。
(3)頭暈腎:
《靈豎亥論》雲:“腦為髓之海”。腎精充足,髓海得到滋養,大腦發育健全,思維敏捷;如果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養料,則“腦轉耳鳴,脛痛眩暈,目盲,臥懈。”臨床上,腎精不足引起的頭暈,常伴有腰酸腿軟、耳鳴如蟬等癥狀。
綜上所述,頭暈壹定是“虛”引起的,也有痰濕、風、火、血瘀等實證。所以治療頭暈要以辨證為主,不能盲目進補。
眩暈的治療多遵循“補虛瀉實”的原則,根據實際辨證用藥。
壹般來說,因情緒過度而誘發或加重頭暈者,多為肝火、肝郁、肝風所致的頭暈。常見類型有肝陽上亢、肝火亢盛。
(1)肝陽上亢:
主要癥狀為頭暈耳鳴,頭痛腹脹,乏力煩躁加重,肢體麻木震顫,舌紅苔黃,脈數。治療可以用天麻鉤藤飲治療。
(2)肝火發炎:
主要癥狀為頭暈疼痛,面紅目赤,口苦,心煩易怒,失眠多夢,小便黃,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數,可用龍膽瀉肝湯治療。
如果是在飽餐之後,或者飯後頭暈加重,多是由於脾虛,運化不暢,水谷痰濁,中焦郁結,升降異常所致。女性在經期或經期前加重多因氣血不足,外傷後頭暈多從瘀論治。
(1)痰濁被蓋:
主要癥狀為頭暈沈重,惡心嘔吐,少食多睡,苔白膩,脈滑。可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
(2)瘀血阻竅:
以氣滯血瘀為主,典型癥狀為頭暈頭痛,伴有局部疼痛、健忘、失眠、心悸、神疲乏力、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上有瘀斑或瘀斑。可以用通竅活血湯治療。
(3)氣血兩虛:
眩暈、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納差、便溏、舌淡苔薄白、脈弱為主要癥狀,可用歸脾湯治療。
另外,需要註意的是,上述綜合征只是常見的頭暈類型,導致頭暈的原因有很多。發表在《中國當代神經病學和神經外科雜誌》上的《多學科專家對眩暈診治的認識》也指出:“約12%的頭暈和眩暈患者有多種病因,不同病因導致完全不同的治療和預後”。而且,上述證候也不是壹成不變的。臨床上也有很多肝腎陰虛、脾腎陽虛、肝膽郁滯等患者。所以,如果有頭暈癥狀,要由專業醫生根據辨證施治。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從以上相關表達中受益,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