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準備:
江陰致和堂的創始人劉將致和堂的精華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劉先生為什麽要做奶油?健脾補腎治付琪!冬季進補,冬不傷寒,春不生病暖!
著名老中醫嚴德新善用膏方治療老年病。
中藥膏不是養生那麽簡單。必須是專業中醫開的。這種藥膏不僅是滋補品,也是治病的良藥。
十全大補膏是壹種比較安全的常用藥膏。四物湯+四君子湯+黃芪+肉桂,溫補,濕熱體質不宜。
浸泡藥材制作藥膏壹般需要12小時左右。只有這樣才能把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全部泡出來,這是保證膏方質量的第壹步。壹般泡壹晚就好了。
熬糊至少要五六個小時。先用大火炒,先炒至沸騰,再改用小火,邊炒邊攪拌,去除表面泡沫。煎煮3-6小時,過濾取出藥液,藥渣加冷水再煎。如此重復三次,合並藥液。關鍵是要保證裏面全是“三醬”。“三汁”很有講究。第壹汁是讓藥材充分吸收,第二汁是炒藥材成分,第三汁是讓藥材完全吸收。壹環扣壹環,缺壹不可。
將“三汁”濃縮、收膏、煎制,然後靜置沈澱,再用四層紗布過濾三次,使藥液中的雜質降到最低(註:用老式豆漿過濾勺過濾即可)。熬制的藥液用小火熬制,蒸發濃縮,使其逐漸形成稠膏狀。如果用人參、冬蟲夏草等貴藥,研成細粉,收膏時調勻。煮好的漿糊必須是“滴水成珠”(漿糊滴入冷水中,不會很快分散溶解)。
(註:藥液濃度到位的標準是藥液滴在紙上,不迅速散開。多做幾次,溫度自然就掌握了。水太少,不方便帶;水分太多容易發黴。)
收糊的標準是掛旗:糊汁可以掛在木勺上,像掛旗壹樣。
最好使用傳統的膏體容器——瓷缸來存放食用膏體。說明:砂鍋即可。膏方由多種藥材制成,不含任何防腐劑。在同等冷藏條件下,瓷罐比其他容器更安全。同時,壹般藥膏要放在陰涼的地方,如冰箱或朝北的房間,避免靠近廚房爐火,防止溫度過高發黴。每天取藥膏的時候,不要每次都換壹個勺子取出來,以免每天帶水進罐子裏促進發黴。最好準備壹個小罐子,放上壹個星期,吃完再加,方便又衛生。
制作您自己的奶油工藝:
1.首先準備壹個足夠大的鍋,不銹鋼的,不要用鐵鍋。準備壹把木勺。
2.泡藥:將飲片倒入冷水中,水面高出藥面約10-20cm,放入藥物,註入清水,水溢出藥面約10 cm以上。浸泡四到十二個小時左右,看藥材吸水情況。如果它吸收了更多的水,妳可以再加壹點水。飲片浸泡時間約壹夜。
3.煎藥:開始時,水面應高出藥面5厘米,直至與藥面平齊。在此過程中,可適當加入熱水,以防止幹燥和燒焦。煮約1h,然後倒出汁液,再加熱水煎液。水面高出藥面約3厘米,煮沸約45分鐘。三汁水面接近藥面,煮30分鐘左右。
4.取汁:將所有藥汁濃縮,用100目篩過濾,靜置壹段時間,倒出藥液,除去沈澱,即為清汁。低溫濃縮。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攪拌,防止糊粘鍋。藥汁粘稠後,用筷子取藥汁滴在牛皮紙上,使滴下的糊狀物不擴散凝結成珠。
5.收膏:加入明膠(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鱉甲膠等。,要先磨成粉),攪拌均勻,然後加入藥粉(如蛤蚧粉、人參粉、人參粉、核桃粉、鹿茸粉),再加入麥芽糖或冰糖,邊煮邊攪拌。拿起藥膏。如果藥膏掛在絲綢上或滴成珠子,就可以停止停火。收糊標準:用竹片將糊從鍋裏提起,糊向下滴成三角形,即“掛旗”。如果有壹滴珠子,說明還有很多水,還需要再煮。“掛旗”較大,說明膏方過熟,適合暖冬服用;小小的“掛旗”表示膏體比較嫩,適合在寒冷的冬天服用。
6.儲存:趁熱將藥膏裝入準備好的瓷瓶中(不能粘水),待充分冷卻後蓋好,放入冰箱備用。隔夜冷卻後,第二天才能蓋上膏體,以免湯藥中水蒸氣凝結回流,稀釋膏體表面,含水量高容易發黴。糊狀物應儲存在清潔幹燥的低溫環境中。
註意事項:1。準備單獨的勺子舀藥膏,不要沾水,否則會造成藥膏發黴;2.如果有黴變,壹般只是表面黴變。服用前可以徹底去除表面,不用把藥膏全部扔掉;3.第壹周,每天壹次,每次壹湯匙或兩湯匙,用溫開水送服。壹周後,如無明顯不適,可增加至早晚壹次,壹般空腹;4.姜汁:如果感覺感冒或腸胃不適,可以用三到五毫升的姜汁和開水沖服,也可以用姜湯沖服。如果妳有感冒或其他急性疾病,停止服用藥膏。
輔料:芝麻粉和核桃粉
濃縮前的藥液:
把握好濃縮溫度:藥汁滴在白紙上不融化,背面無水印。
收糊標準:掛旗(下圖糊嫩)
順便蒸壹下玉齡膏:
龍眼肉500克,西洋參粉50克,古紅糖50克。
龍眼據說廈門同安好,紅糖據說貴州好,西洋參據說加拿大好。
龍眼肉用開水浸泡5分鐘,然後用刀切碎,與西洋參粉、紅糖混合。傳統蒸法據說要40個小時,高壓電蒸鍋據說只蒸6-7次。
新鮮出爐的十全大補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