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壹部古老的醫學經典,其中專設痿證壹章,對痿證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典籍之壹,為後世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黃帝內經》痿證專章中,對痿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闡述,對後世痿證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痿證是指筋骨痿軟,肌肉消瘦,皮膚麻木,手腳不聽使喚的壹類疾病。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是腳痿軟不能隨意活動,故稱痿君。
在現代醫學中,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空洞癥、肌萎縮、肌無力、側索硬化、運動神經元病、周期性癱瘓、肌營養不良、癔病性癱瘓以及表現為癱瘓的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後遺癥,都屬於痿證的範疇。
《黃帝內經》對痿證的病因病機進行了系統詳盡的描述,提出肺熱、葉焦為主要病機的觀點。五臟疾病的發生是因為臟氣之熱,或情誌之傷,或年老腎功能衰竭,或濕熱之浸。病理的關鍵在於氣血津液等的流失。
在此基礎上,後世醫家通過實踐進壹步認識到,陰陽虧虛、氣血虧虛、津液虧虛、濕痰虧虛、血瘀虧虛、食積虧虛均可使人陽痿。目前臨床上常見的痿證類型有三種:肺胃液傷、肝腎虧損、濕熱浸淫。
《黃帝內經》也論述了痿證的治療方法,強調辨證論治,根據病因病機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如肺熱、葉焦所致的痿證,宜清熱潤肺,滋陰降火;肝腎虧損所致痿證,宜滋補肝腎,強筋健骨;對於濕熱浸淫所致的痿證,宜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黃帝內經》設立痿證專章,詳細闡述了痿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為今後痿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