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約公元前21世紀),父昆,姓,是中國古代部落聯盟的傳說中的領袖,是中國最早治理洪水的領袖。他把單純堵正面的方法改為疏通的方法,取得了成功。
他十三年治水,三顧茅廬的精神至今為人稱道。他的治水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2.孫帥奧
孫帥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楚國(今河南淮濱縣)思想家,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學家。公元前605年,他主持修建了中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七絲婁灌區。
因該灌區兩條引水河總長度超過100裏,故在公元前598-591年領導下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的古北堂灌溉工程,稱為安豐堂。它的周長是65,438+020裏,灌溉所有的田地。迄今為止,2500多年來,它壹直在灌溉效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李冰
滅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後,李冰被任命為蜀守,領導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在灌溉效率方面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紀念李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修建了二王廟,李冰廟建於唐代。
4.王靜
王景(約公元20-90年),瑯琊布旗(今山東省即墨縣西南)人,東漢水利工程師。從小他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東西,掌握了多種技能,對水利工程建設特別熱心。
永平十二年(69年),主持數十萬人治理黃河、汴河。桀驁不馴的黃河800年來安然無恙,後人對王景的“河汊分離”給予了高度評價,定下了河道。
5.潘繼勛
潘繼勛(1521-1595),吳城(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專家。30歲時中進士,從嘉靖末到萬歷四任宰相、河臣。
主持治理黃河、河渠等。,在實踐和理論上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論,對以後的河道治理影響很大。代表作《河防概論》,卷***14。
百度百科-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