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意,李四的提議是“壹切史家先燒季芹”,然後是詩、書、百種語言,“古為今用”是滅族之罪。可見,秦始皇的皇帝、君主、大臣,最怕的就是人們議論時事。
就這樣,壹些哲人的詩、書、書因為大夫室的保存而流傳至今,但金城、楚郎、周春秋等史書都被燒得幹幹凈凈,各國歷史上只剩下壹個季芹。因為記錄了秦人自己過我們生活的日子的歷史,不能燒。其實秦始皇的皇帝和大臣的目的就是歷史的解釋權要掌握在自己手裏。
焚書坑儒。其實這兩件事並不是同時發生的。焚書發生的更早,甚至從商鞅變法的時候就開始強調焚書的重要性。然而,作為壹本歷史書,這本《季芹》在質量上確實有問題。由於秦國地處中國西部邊陲,文化歷來落後,所以秦史家編纂的《季芹》在體例和內容上都有很大缺陷,尤其是“不含日月,其文略缺”,也就是說像魯迅所說的“此史無年代”;這還不夠,因為《季芹》是秦國的正史,大部分內容都是站在秦國的立場報喜不報憂的宣傳。比如秦軍戰敗,基本都會保密,只攻下城市,不考慮損失。
所以這本獨壹無二但質量極差的史書,給司馬遷日後編纂通史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以至於在編纂《史記》的時候,有壹些關於戰國時期的記述,因為司馬遷只能通過查閱這個老季芹和縱橫家的言論來獲取信息。導致《史記》對戰國時期的記載不完整、混亂,尤其是六國的歷史事件,不僅不完整,而且混亂。正如顧先生所說,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劇變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變”。但由於“歷史上缺乏奇聞軼事,考古學家對此百思不得其解”(《日知錄》第十三條“周末風俗”),許多歷史真相直到近代才得以知曉。
也正因為如此,司馬遷的《史記》在日後流傳越來越廣,而季芹卻因其價值低下而逐漸聲名狼藉,最終銷聲匿跡。
我認為秦朝的歷史應該分為兩部分。壹種是統壹前的秦王,可能是始皇帝統壹後,由史家記錄整理的。始皇帝之後的歷史應該是第二年記載的,但畢竟馬上就是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爭霸了,所以被他們記載的應該相對較少,大部分應該是漢人寫的。但既然是漢朝寫前朝的歷史,自然就要貶低秦,褒揚漢。
還有壹點,秦朝滅亡後,中國在相當壹段時間內處於戰亂時期,秦王宮殿也被攻占燒毀。高祖劉邦的部下蕭何,搶救了壹些戶籍圖冊,但他肯定留不住所有的記錄。後來項羽到了,放火燒了鹹陽秦王宮。恐怕也有可能很多史書被葬身火海。
但是雖然沒有秦朝的官方記載,但是民間建立的諸侯國和六國的壹些後裔應該還是有很多記載的,所以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才有資料可查。如果都沒了,太史公就該把《史記》寫成小說了。
壹點拙見,希望能幫到妳。
司馬遷的《史記》是傳世的史書中最著名的,而季芹的記載主要用於戰國史部分。這源於秦始皇統壹六國,聽信李斯之言,銷毀六國史書,只留下秦國史書。
所以事實恰恰相反。秦國燒毀了各國的史書,漢朝卻沒有銷毀秦國的史書。
司馬遷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