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春天和秋天是王子們朝覲皇室的季節。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四季。史書記載了壹年四季發生的所有重大事件,所以“春秋”是史書的統稱。魯史書的正式名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著作,也有人認為是魯史家的集體著作。
《春秋》的文字很簡練,對事件的記載也很簡略。但在這242年間,諸侯的攻、盟、篡、祭、災等習俗都有記載。它記載了魯十二代的時代,是完全正確的。與西方學者所寫的日食經文相比,其中記載的日食有30余次相互吻合,證明《春秋》不是古人在空無的基礎上寫成的,可以視為壹部信仰史。但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逃文、增竄等問題。
《春秋》原版只有18000字,現存版本只有16000字。語言極其簡潔,措詞有條不紊。由於文字過於簡單,後人難以理解,所以訓詁著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家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薄良池《春秋列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列為儒家經典。目前《春秋》原文壹般作為經典編入《左傳》,而《左傳》中的新內容是傳記。據《漢書·文藝誌》載,春秋時期有***5列傳:
《左傳》三十卷;
公羊傳(11);
梁傳(11);
鄒傳(11);
賈傳11。
後兩種已經消失了。《公羊傳》和《谷亮傳》寫於西漢初年,用的是當時通行的隸書,這種隸書叫金文。《左傳》有兩種,壹種是用先秦以前的古字體寫的,叫古文;壹件是戰國時期荀卿傳下來的。
《公羊傳》與《梁傳》、《左傳》有很大的不同。《楊公傳》和《梁博傳》講“大義”,是希望試圖澄清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寫的),也有人認為有些內容牽強附會。《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沒有記載的事件。有些記載與《春秋》不同。有人認為《左傳》的歷史價值大於《楊公傳》和《梁博傳》。
最遲從西周開始,就有了《太史誌》記載國家大事;在每個季節的開始,我們通常會寫從“春”到“秋”的季節。但古人很重視春秋,所以把國史記載稱為《春秋》,這可能是《春秋》被命名為史書的原因。現存的《春秋》,從到,歷時12代君主,計244年(據《公羊傳》和《梁朝列傳》記載,至哀公十四年為242年,《左傳》為兩年多),基本上是魯史書的原本。
相傳《春秋》是孔子寫的。舊社會有“王文被捕,把《周易》和《中涅》當《春秋》來玩”的說法。但是,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阿清袁谷方在《春秋書法論》中說:陸氏也是《春秋》的作者。陸氏的書被孔子記錄並藏起來,向後人傳播信息。史玉玉的《杜學錄春秋論初稿》也說:《春秋》是魯史舊文。《春秋》有240年的歷史,動筆寫的人肯定有幾十個。這幾十個人,家為師,民為學,其書法,能做到壹樣嗎?《春秋》作者雖有爭議,但經孔子修改後,差別不大。事實上,《春秋》作為魯壹國的史書,早已超出了史書的範疇。春秋時期的遣詞造句成為壹種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被歷代文學史家奉為經典。《春秋》是春秋時期各國240多年的重要事件。全文目前只有壹萬六千多字,但據晚唐曹魏、的張炎說是壹萬八千字(張說引自《太史公史記》序,徐說引自《公羊傳》、十二年)。許多重要事件被省略了。
因為《春秋》是濃墨重彩的壹筆。為了彌補這壹空缺,後來出現了以春秋時期為主的傳記,即流傳至今的《春秋公羊傳》、《春秋梁傳》、《春秋左傳》,並稱為《春秋三傳》。《春秋經》在《傳》中的人物形象基本相同,但也有壹些不同之處。傳記按年份合並,第壹本傳下去。本欄為春秋時期的單獨壹冊。請閱讀或下載我們圖書館十三經區的其他三部傳記。